摘 要:組織學視角下的金融危機研究將社會經濟看作一個復雜的組織系統,分別從系統微觀層面的公司治理體系和整個系統的內在屬性探究危機爆發的根源,產生了公司治理風險累積與經常性事故論兩種觀點。這兩種觀點有助于將理解與防范經濟危機的努力聚焦于全球經濟系統兩個最為重要的行為主體:企業和主權國家,即分別通過企業組織行為和國別經濟行為來完善世界經濟系統微觀層面的企業治理體系和宏觀層面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進而實現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
關鍵詞:金融危機;風險治理累積;風險管理失敗;經常性事故理論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3)12-0047-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12.10
目前,國內已有個別學者對危機的形成原因進行了歸納總結。史明坤與邱兆祥(2011)基于國內文獻總結了金融產品創新與金融監管缺失、貨幣政策失誤、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國際貨幣體系缺陷、資本主義制度原罪六種主要原因,基本反映了國內文獻的代表性觀點[1]。然而,對國內外相關文獻的進一步梳理表明,還存在另外一種重要的研究視角,其將世界經濟看作一個復雜的系統組織,分別從系統微觀層面的公司治理體系和整個系統的內在屬性探究危機爆發的根源,產生了治理風險累積與風險管理失敗論以及“經常性事故”論三種觀點。
這三種觀點對理解經濟危機具有重要的補充意義:其一,從企業組織行為探究危機發生的根源并提出相應的行為建議,其意義在于將防范和緩解危機的努力聚焦于理解和改變企業的組織結構、組織文化和管理層行為。其通過改進組織風險文化來改變組織行為的建議比通過加強外部監管來限制組織行為的建議更具主動性,更涉及經濟活動的中心。其二,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世界經濟逐漸成為一個高度耦合、深度關聯的復雜系統。如何管理這一系統成為維系全球經濟平穩運行的重要內容。“經常性事故”論正是從經濟系統的質性入手,分析了此次危機的系統性風險屬性,為全球經濟協作和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啟示。為此,本文在梳理國內外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對這兩種視角及其觀點進行總結和介紹,并結合其他觀點進行簡要評介,以期呈現一個較為全面的危機成因圖譜和更為系統的危機防范行為框架。
一、企業微觀視角:治理風險累積與風險管理失敗
(一)公司治理風險累積
公司治理風險累積主要指由于有限理性廣泛存在,政府和相關機構所構建的公司外部治理機制以及公司管理層所設計的公司內部治理機制均存在缺陷,從而給企業運營帶了風險。這些風險具有自然的延續性和自發的累積性,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終放大擴散為社會層面的經濟危機。從企業層面的治理風險到社會層面的經濟危機,其主要經歷三個階段:公司治理風險累積→治理風險放大→治理風險爆發。
公司治理風險包括外部治理風險和內部治理風險。外部治理風險主要包括:新自由主義與金融監管的缺位;信用評級技術缺陷導致評級機構的預警能力滯后和風險認知偏差,評級機構的市場地位及證券發行人承擔評級費用的盈利模式導致評級行為獨立性和客觀性喪失[2];金融創新領域的法律機制不健全,SOX法案和巴塞爾協議Ⅱ存在缺陷。內部治理風險主要包括董事會治理不健全、高管層次治理機制扭曲、股權結構不合理、信息披露不完全以及風險管理機制存在問題。這些弊端使公司在運營過程中面臨著包括流動性風險、對手違約風險和市場風險在內的多種風險。
由于公司外部治理機制和內部治理機制(尤其是風險管理機制)均存在缺陷,并且這些缺陷在短期內不可能發生實質性改進,外部社會和公司管理層均未意識到金融機構運營行為所產生的風險,從而導致前一時期的公司行為未能在當期通過內部自控行為或外部監管行為得到糾正。因此,公司治理風險具有自然的延續性和自發的累積性,公司治理風險由此逐漸放大,主要表現在借貸鏈條進一步延伸,借貸關系更加復雜,市場交易信息不確定性增加,對手違約風險上升。隨著市場表現疲軟等外部因素的影響,借款人違約大面積出現,次貸危機全面爆發。與此同時,由于美國證券市場具有自由化和國際化的特征,世界各國的許多政府和投資者都在美國證劵市場有著巨額投資,美國次貸危機開始向全球擴散,最終引發國際金融危機。
(二)風險管理失敗
同治理風險累積相比,風險管理更加強調風險管理失敗是危機爆發的根本性原因。作為公司治理的具體內容之一,風險管理的功能不僅僅是識別外部市場風險,而且也需要識別公司治理機制同外部市場的交互行為所形成的風險,即企業在市場中的運營風險。應該說,低效的風險管理機制無法識別由于自身缺陷和其它公司治理機制缺陷所形成的公司治理風險。高效的風險管理機制理論上能夠識別包括公司治理風險在內的大多數風險,因而本身就是公司治理缺陷的內生識別機制。所以,風險管理失敗是公司治理風險能夠自發累積和進一步放大的重要原因。
風險管理失敗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在公司組織系統內,包括市場競爭、監管壓力、群體動力、組織文化、風險認知、個人愿景與激勵等在內的各種組織行為因子具有復雜的互生關系,它們的疊加效用導致了公司風險管理失敗。其中,人和組織文化因素、組織設計和結構缺陷以及市場競爭和戰略剛性三大因素的作用尤為突出。
首先,金融結構的扭曲激勵機制及其形成的公司組織文化助長了金融業高管層的道德風險,行為短期化趨向嚴重,很多金融機構形成了貪婪、自大、侵略性強、市場份額導向的組織文化,風險規避意識淡薄。基于在險價值(Value At Risk)模式為基礎的資產負債管理方式事實上使財務杠桿內生化,從而放大了周期性外部沖擊的影響[3]。其次,風險管理的發展滯后于金融創新的發展。金融機構過分依賴數據模型對產品風險進行量化和定價,輕視風險管理專業人才的業務素質培養和經驗累積,以模型推導代替專家經驗和判斷。同時,幾乎所有金融機構都采用基本類似的風險管理戰略和風險評估模型,它們在同一時點所得出的風險估值基本一樣,導致整個行業出現風險評估系統性失靈。最后,由于公司組織設計和結構缺陷,很多企業不僅缺乏準確的風險識別能力,亦缺少順暢的風險報告機制,風險管理人員無法同高層管理人員進行有效的風險信息溝通,因而無法為后者的戰略決策提供充分的風險信息支撐[4]。
(三)風險管理視角的行為建議
從公司治理的視角來防范經濟危機,學界給出了三個層次的建議。
第一,構建風險管理框架,包括建立專門的風險管理委員會或者設立風險總監(CRO),并構建順暢的風險報告機制。風險管理機制對防范公司治理風險累積具有關鍵性作用,在高管層設有風險總監職位、具有順暢高效的風險報告機制對銀行在金融危機期間的運營績效具有積極影響,往往具有較小比率的不良貸款、較少的負面風險和較高的夏普比率[5-6]。
第二,在構建風險管理機制的基礎上,不斷提升風險管理能力,包括改進公司風險管理系統,增加最新數據在風險模型中的比重,加強壓力測試,在更大范圍內進行情景分析,并通過完善數據庫和風險庫來提高風險測度系統的測量精度;從源頭上改善組織的風險文化,構建基于風險管理專業人員經驗和主觀能動判斷的風險管理機制,決不能以格式化的風險管理模型來取代風險管理專業人員的主觀經驗和能動判斷。
第三,在構建高效風險管理機制的基礎上,全面優化公司的治理體系。內部治理優化包括完善董事會制度建設、完善高管的激勵約束機制、推進股權結構多元化、強化風險意識和確立“實質主義”信息披露規則。外部治理優化包括加強監管、增強評級機構的獨立性、完善法律制度和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等[7]。
(四)簡要評介與展望
無論是公司治理風險累積,還是風險管理失敗,它們都將分析視野轉移到社會經濟活動的微觀行為主體。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微觀動力機制,企業的組織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未來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內容和風險分布。企業通過完善風險管理文化,構建風險管理機制,提升風險管理能力和公司治理能力本身就是確保社會經濟穩定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同其他途徑相比,這一途徑更具主動性,更涉及經濟活動的中心。同時,治理風險的分析視角還將外部監管等因素作為外部治理機制一并納入公司治理體系,強調外部治理機制和內部治理機制的同步改進,從而在同一視角內構建了更為全面的危機防范行為集合。
同金融產品創新和外部監管缺失等觀點相比,治理風險分析視角超越了簡單的現象學分析,即不僅僅是立足于經濟理論的固有邏輯結構,識別經濟現象間的因果關聯,進而挖掘表層現象背后的深層原因。然而,現有文獻所體現出的研究努力和理論進展仍停留在次貸危機和全球金融危機的單樣本分析,并未從單樣本的邏輯演化推廣到大樣本的理論歸納,因而還沒有形成像馬克思危機理論一樣成熟的理論框架。要構建概念明確、邏輯清晰的理論框架,治理風險的分析視角還需要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
首先,盡管此次危機爆發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公司治理風險累積,但并不是任何企業的治理風險累積都會擴散和放大為經濟危機。事實上,單個企業的治理風險累積甚或破產倒閉往往無力影響整個社會層面的經濟發展。而且,從能力累積的過程來看,企業在任何給定的時點,只不過具有一定的能力和決策規則,隨著時間推移,這些能力和規則由于人類整體認知能力的突破和解決問題的努力而改變。所以,任何公司的治理體系在任何離散時點都存在優化發展的空間,公司治理體系不完善的問題始終存在,公司治理風險治理累積的問題亦始終存在。為此,進一步的研究應該對哪些公司治理風險在什么條件下會擴散為經濟危機做出解釋。
其次,同治理風險累積相比,風險管理失敗這一概念似乎更為具體,然而也因此略顯偏頗。所以,在實際的分析過程中,二者其實都指向了外部治理失靈和內部治理失效兩方面的內容。事實上,作為公司治理機制的一部分,風險管理機制的完善程度和公司治理機制的完善程度由于均受制于人類既有知識存量而具有必然的關聯性。因此,進一步的研究應對這兩種觀點進行整合,將它們共同納入企業微觀視角的分析范疇,形成具有內部邏輯關聯的單一理論框架。
二、經濟系統宏觀視角:“經常性事故”
(一)經常性事故理論
經常性事故理論(Normal Accident Theory)認為,具有復雜(complex)及緊密耦合關系(tightly coupled)組成的系統容易發生經常性事故[8]。因此,復雜和緊密耦合成為識別和分析經常性事故系統的兩個基本維度。復雜主要表現在系統內相互關系的數量和維度以及這些相互關系及其未來走勢能夠被理解和預測的程度。一個復雜的系統往往包括眾多子系統以及更多更小單元構成,這些單元在橫截面和縱截面同其他單元產生關聯,使整個系統充斥著錯綜復雜的多維關聯。同簡單線性關聯不同,多維關聯不可能一一識別和準確把握,其潛在的發展趨勢亦難以預測。緊密耦合主要指關聯單元間的聯系高度緊密,彼此嚴重依賴,缺乏必要的緩沖空間和相應的沖擊衰減機制,容易形成鏈式反應。根據復雜程度以及耦合關系的緊密程度,組織結構具有四種類型(見表1)。
由表1可知,高度復雜、耦合關系緊密的系統發生經常性事故的可能性最大,因而也最難以管理,集權式和分權式的管理管理方式皆不適用。唯一的協調方式是,每一個單元對系統的整體運轉,自身在系統中所處的位置及對其他系統單元活動所應承擔的責任應該具有清晰的認識,并因此能夠對整個系統的運行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美國次貸危機的經常性事故理論解讀
美國金融系統的復雜性及其內部緊密耦合關系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就已經形成[9]。此后,隨著證券化和金融產品創新、全球化和金融機構發展以及自由化和監管體系演化的進一步發展,美國金融系統的復雜程度和耦合關系不斷強化。
美國金融系統的復雜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個人抵押貸款資產匯聚而成的資產池被切分成CDOs產品多次出售,借貸產業鏈條在全球范圍內越拉越長,傳統簡單的二維借貸關系被多層級借貸關系和多維借貸主體關聯所取代。二是隨著借貸產業鏈條延展,最終投資者和初始借款人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不斷惡化,市場提供完美交易信息的能力亦越來越弱,市場的復雜性及交易風險越來越大,交易雙方僅能根據數學模型估算的資產評定等級進行交易[10]。三是為了規避越來越大的交易風險,金融系統推出了信用違約掉期(CDS)等信用衍生品對風險抵押資產進行保險[11]。這種加法式的系統修補增加了系統的組成部分,在系統內產生新的多維度關聯,使系統結構更加復雜。
造成美國金融系統形成緊密耦合關系有如下三個主要原因:一是缺乏能夠對金融系統進行全方位監控的外部監管機構,系統運行具有絕對獨立性,完全排斥任何外部行為。因而當抵押擔保證券(MBS)的價格大幅度自由下跌時,不存在任何調整機制通過暫停MBS交易來緩沖和局部消化沖擊。二是為了追求更高的投資杠桿效應,金融機構往往過分擠壓自身的資金儲備,從而一旦遭遇投資損失,其自我調整和吸收風險沖擊的資本空間非常有限,緩沖機制大幅降低,系統剛性大大增加。三是技術進步大幅縮減了金融事件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時間以及基于這些事件做出交易決策的時間,金融系統的內部傳導機制更為迅速。在缺乏有效外部監管的情況下,利好的金融事件很容易形成市場的虛假繁榮,產生泡沫,負面的金融事件將快速形成鏈式效應,造成市場坍塌。
(三)全球經濟危機的經常性事故理論解讀
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由于全球經濟系統的緊密關聯而迅速傳導到其他經濟體。雖然在危機初期,一些發展中國家試圖采取“去耦合關系”(decoupling)的措施來避免或化解外部經濟沖擊。然而,由于全球經濟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就逐漸發展成一個復雜且緊密耦合的系統,這些國家顯然無法擺脫當前高度緊密的世界經濟聯系而成為獨善其身的經濟孤島[12]。
全球經濟系統的復雜化主要變現如下:一是跨國公司及其子公司在數量和規模上越來越大,其主導形成的全球經濟聯系不僅遠遠超出了傳統貿易關系,而且也使國際貿易在層次和結構上更為復雜。同時,跨國公司內部以及不同跨國公司間的網絡化多維關聯及其各種頻繁業務聯系使全球經濟聯系更為細小,更加寬泛,因而也更加復雜。二是世界經濟格局復雜化,全球經濟不平衡性問題越來越突出。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經濟體經濟迅速發展,強大的生產制造能力和相應的巨額貿易順差使全球生產、貿易、債務越來越不平衡,并對原有的世界經濟格局形成沖擊。
全球經濟系統的復雜化其實也伴隨著經濟聯系的緊密化。基于各國優勢資源的國際分工合作和資源的全球優化配置逐步形成了全球市場,全球產業鏈條、全球生產體系和全球投融資體系,企業間的商業聯系和國家間的經濟聯系更加緊密。隨著國際分工合作的程度越來越高,國別經濟的獨立性越來越弱,世界經濟系統的依賴剛性越來越強。
(四)基于經常性事故理論的建議
經常性事故理論對如何管理具有高度復雜關系和耦合緊密關系的組織提供了兩方面的建議:一是任何復雜組織結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優化空間,優化途徑要么降低系統的復雜程度,要么降低系統的耦合緊密程度,或者兼二有之。二是選擇恰當的組織管理方法,集權式和分權式管理均不是管理復雜、耦合緊密系統的有效管理模式,唯一的協調方式是,每一個單元對系統的整體運轉,自身在系統中所處的位置及對其他系統單元活動所應承擔的責任應該具有清晰的認識,并因此能夠對整個系統的運行做出應有的貢獻。
對美國金融系統而言,金融創新和外部監管是市場結構的核心,自然也是系統簡化和去耦合關系必須平衡的基本內容。一方面,應鼓勵不同金融機構的創新行為,并通過外部監管迫使他們提高資本儲備、降低杠桿效應和增加金融衍生品市場的透明度,從而在金融系統內形成必要的緩沖機制,一定程度降低了耦合關系的緊密程度。另一方面,在保證基本監管能力和基本緩沖能力的前提下,通過增強評級機構的獨立性與減少監管機構的層級來優化外部監管機制,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適度降低整個系統的復雜程度。
對世界經濟系統而言,國際分工合作提高了經濟效率,同時也將人類之間的相互依賴性在全球范圍內擴大。當一個國家的經濟行為影響到另一個國家的社會福利時,就需要對整個系統組織以制度供給的方式來給定秩序。由于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權威,全球治理本質上屬于“無政府治理”,制度供給和制度遵守均受制于主權國家基于本國國家實力的利益博弈。這就需要不同國家認識到自身經濟戰略對他國經濟以及全球經濟的影響,從而能夠在全球經濟系統平穩運行的目標下達成整體協調政策,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個高效的國際經濟組織對世界經濟運行實施監管和協調[13]。
(五)簡要評介與展望
從組織質性入手分析經濟系統,其意義在于將防范國別經濟危機和穩定世界經濟運營的行為努力聚焦于主權國家如何優化本國經濟系統的組織結構以及如何共同管理世界經濟系統的復雜耦合關系。對國別經濟而言,企業行為所形成的市場機制與政府行為所形成的監管機制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系統結構需要進一步調整和優化。對世界經濟而言,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全球治理問題日益緊迫。如何為全球治理提供最小成本下的最優制度供給,并提升這些制度的遵守情況成為全球經濟平衡發展的現實需求。盡管經常性事故理論并沒有提出構建全球治理框架的具體措施,但其為構建全球治理框架的制度設計和機構安排提供了降低世界系統復雜與耦合程度以及強調國別經濟在全球經濟系統中的協調責任的方向性建議。
三、結論
任何整體只有在其基本元素的層面上才能得到解釋,因此對經濟危機的解釋需要將社會經濟現象還原到其包含的基本元素個體及這些個體的相互關系中。所以,無論是金融產品創新與金融監管缺失、貨幣政策失誤、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國際貨幣體系缺陷、資本主義制度原罪、公司治理風險累積與風險管理失敗,還是經常性事故,實質上都是從一個特定視角,基于相應的互生關系來分析危機在這一視角下的演化路徑。而且,無論選擇哪一種分析視角,都必須回到具體的經濟現象,因而不同視角的分析內容必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重疊。應該說,這些觀點不存在正誤之分,只存在分析視角的差異以及片面與相對全面的區別。它們能夠以相互補充的方式共同拼接成一個較為全面的危機成因圖譜。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公司治理風險累積論,資本主義制度原罪論,還是經常性事故理論,它們都認為經濟危機本質上無法徹底避免。三者共同性的“悲觀”論調指向了人類在企業治理機制設計、社會制度設計和全球治理制度設計上由于認知能力的漸進性累積而在任意一個離散時點所表現出的認知局限和有限理性。當然,正如強調問題存在的普遍性并不排斥和否定解決具體問題的現實努力和實際成效,指出危機在更深遠層面不可規避的本質并不排斥和否定當前基于現有知識存量的制度修補和完善,因為漸進性的認知累積過程決定了并來源于制度供給的逐漸優化和具體問題的不斷解決。
參考文獻:
[1]史明坤,邱兆祥.國內關于國際金融危機成因的研究綜述[J].國際貿易問題,2011(3).
[2]吳念魯,楊海平.從次貸危機到華爾街風暴:微觀機理、制度根源、應對策略[J].經濟學動態,2009(2).
[3]Aebi, V. Sabato., G. Schmid, M. Risk Management,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Bank Performance in the Financial Crisis[C]. Working paper, 2011.
[4]Jorion, P., Risk management lessons from the credit
crisis [J]. European Financial Management, 2009(2):23-38.
[5]Sabato,G.Financial Crisis:Where Did Risk Management Fail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Financial Issues and Economics, 2010(2):12-18.
[6]Ellul,A. Yerramilli, V. Stronger Risk controls, Lower Risk: Evidence from US Bank Holding Companies[C]. Working Paper, Indiana University, 2011.
[7]Dowd, K., Hutchinson, M., Ashby, S. Hinchcliffe, J. Capital Inadequacies: The Dismal Failure of the Basel Regime of Bank Capital Regulation [J]. Cato Policy Analysis, 2011(7):1-38.
[8]Perrow, C.B. Normal Accident: Living with High-risk
Technologies [M].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9]Mezias, S.J. Financial Meltdown as Normal Accident:
The Case of the American Savings and Loan Industry [J].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1994(19):181-192.
[10]Wilkinson, A., Ramirez, Rafael. Canaries in the
Mind: Exploring How the Financial Crisis Impacts 21st Century Future-Mindfulness [J].Journal of Futures Studies, 2010(3): 45-60.
[11]張幼文等著.金融危機后的世界經濟:重大主題與發展趨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2]Dooley, M., Hutchison, M. Transmission of the U.S. Subprime Crisis to Emerging Markets: Evidence on the Decoupling-recoupling Hypothesis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2009(28):1331-1349.
[13]MuBig, A. The Financial Crisis: What Can We Learn from Social Theories of Risk?[R]Conference Paper, 3rd European Risk Conference, European Risk Research Network,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