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海南省三沙市作為國家開發長期戰略目標,同時也是我國發展海洋“藍色經濟”的新起點,海島旅游資源開發將是其實現跨越式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重點工作。本文通過比較三沙和馬爾代夫在氣候、地理環境以及生態資源等方面的相似性,分析二者旅游開發規劃、定位和管理機制等方面的差異,建議三沙市借鑒馬爾代夫海島旅游開發管理模式對三沙市進行海島旅游開發和建設,以此推動三沙市海洋經濟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
關鍵詞:馬爾代夫;旅游模式;三沙海島;啟示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3)12-0081-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12.18
一、三沙與馬爾代夫的相似性
(一)地理位置以及陸地面積相似
馬爾代夫共和國位于印度南部約600公里,斯里蘭卡西南部約750公里處,由26組自然環礁、1190個珊瑚島組成,分布在9萬平方公里的印度洋海域內,陸地面積約為300平方公里。
三沙市位于中國南海,是目前最年輕的地級市,下轄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海域面積達260多萬平方公里。雖然三沙露出水面島嶼僅幾十個,陸地面積只有13平方公里左右,但三沙的“干出礁”①和“覆水領土”②面積之大卻超出我們的想象。比如中沙的黃巖島,高潮時僅有一塊3平方米的石頭露出海面,低潮時卻有150平方公里的礁盤露出,南沙的永暑礁等礁盤也都是如此。算上“干出礁”及“覆水領土”,三沙島嶼面積與馬爾代夫便不相上下,如果開發三沙,這些“干出礁”和“覆水領土”也是一種珍稀資源,正如同馬爾代夫那些備受稱贊的水上屋,也就是建在這種覆水的礁盤上的。
(二)氣候環境以及生態資源相似
馬爾代夫位于赤道附近,具有明顯的熱帶氣候特征,無四季之分,年平均氣溫為28℃。馬爾代夫海島風光秀麗、氣候宜人、生態環境優美,擁有蔚藍、淺綠、翡翠般的、透明度極高的海水,銀白色的細軟沙灘,各種熱帶魚類、海龜、袱帽和珊瑚、貝殼等豐富的海洋生物,以及以高大的椰子樹為代表的綠色植被。
三沙市所轄海域同屬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終年高溫多雨,各群島年平均氣溫都在25℃以上。三沙沙灘潔白細軟,海水的水色和透明度也絲毫不比馬爾代夫差。同時,三沙海域魚類品種繁多,約有2000種,其中經濟價值較大的有200多種,居我國四大海區之首。在陸地總面積不過13平方公里的島嶼上,還生長著200多種高等植物。
(三)馬累島與永興島位置、面積相似
馬爾代夫首都馬累島位于馬爾代夫群島中心,距斯里蘭卡675公里。其長1.5公里,寬1公里,面積近2平方公里,現有人口約十萬。距馬累島外兩公里處,是建有馬爾代夫國際機場的機場島。
三沙市行政中心永興島,位于西沙群島中部,是整個南海諸島中的最大島嶼,距海南島東南部約600公里,面積為2.3平方公里,但現有人口還不足1000人。同馬累島相似,在永興島外7公里處,有著由7個島礁座落在巨大環礁上而組成的七連嶼。
二、三沙與馬爾代夫存在的差異
(一)產業結構的差異比較
1.馬爾代夫旅游產業是國民經濟支柱。旅游業、船運業和漁業是馬爾代夫經濟的三大支柱。從1972年開始,馬爾代夫開始發展海島旅游業,實行小規模開放型經濟政策,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目前旅游業已超過漁業、船運業,成為馬爾代夫第一大經濟產業。旅游收入對GDP直接貢獻率多年保持在30%左右,間接貢獻率更是達到60-70%左右。根據2012年馬爾代夫國內實際生產總值年度報告提供的數據,2012年該國旅游業收入達35.58億拉菲亞,占GDP的30.3%,旅游業占GDP比例也逐年增長。
2.三沙產業結構單一,經濟發展主要以漁業捕撈為主。三沙海洋經濟產業結構單一,海洋意識不強,海洋經濟第一產業比重過高,隨著漁業資源的逐漸枯竭,第一產業無法滿足海洋經濟發展的需求,缺乏第二、三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特色經濟。
(二)政策支持與管理體制存在的差別
1.馬爾代夫實行寬松的政策支持,嚴格的管理體制。一是政策支持方面。馬爾代夫對外國投資者一律實行國民待遇,酒店建筑風格、經營方式等全部由投資者決定,政府不參與或干擾;對旅游業投資者只收取租金和旅游稅;對游客實行落地簽證或免簽證;政府投資建設島上國際機場、公路交通、碼頭等公共設施,交通工具主要有快艇、水上飛機等;免費提供教育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和旅游服務質量。二是旅游管理體制方面。馬爾代夫政府部門通過立法,對海島環境資源保護、交通運輸等作出明確規定。馬爾代夫旅游部既能代表國家對出租海島進行審核批準,也可以對現有和新建度假村的開發和運營實施嚴格監控,對不達標準、違反有關規范的度假村實行重罰或者關閉,以維護良好的海島旅游信譽和秩序。
2.三沙旅游產業缺乏政策支持,管理體制不夠完善。一是缺乏規范海島開發的法律依據,對于無人島嶼的開發、遠洋旅游業的發展缺乏政策支持,三沙基礎措施落后,目前通往三沙的交通運輸工具只有船舶,航空運輸未開通,同時除了永興島有港口碼頭外,其余島嶼均未建設航運碼頭。二是旅游管理體制不順。三沙旅游的開發涉及海洋旅游管理的部門眾多,除海監、漁政、海事、海關和海警等五個海洋管理部門外,還有旅游、交通運輸、國土環資、保護區等多個部門,管理條塊分割,職能交叉并且存在管理空白,統籌協調難度大。
(三)海島旅游統籌規劃的差異性
1.馬爾代夫實行高標準的設計規劃,推行整島招標租賃開發模式。馬爾代夫根據不同島嶼的情況制定不同的發展規劃,國家旅游委員會經過科學論證后出具建議書遞交國家旅游部,由旅游部門決定是否批準開發島礁。對擬開發的海島實行國際招標,采取整島開發模式,推行“四個一”規劃理念,即一個經濟主體投資公司租賃一座海島,以一座海島建設一個酒店,突出一種建筑風格和文化內涵,配備一套功能齊全的休閑娛樂設施和后勤服務,如供水、供電、污水、廢物處理系統、船塢以及其他娛樂設施,形成一個完整、獨立的度假區[2]。
2.三沙缺乏系統科學的規劃。目前,三沙海洋旅游產業開發基本處于初級階段,對海島開發缺乏宏觀規范指導,總體規劃滯后,整體協調度低。在處理海島開發與環境保護、人與自然、經濟發展和軍力建設之間的關系缺乏協調統籌規范。有些海島不能按照海島的自然資源、環境狀況和地理位置進行開發功能或者開發方向的定位,開發的隨意性、盲目性較大,整體資源效益低下。
(四)生態環境保護機制
1.馬爾代夫以開發促保護。為控制容量和保護海島生態環境,馬爾代夫開發實行“建筑層低、容量利用低、密度開發低、綠化率高”的三低一高開發原則,明確規定任何一個珊瑚島的開發面積不能超過島嶼總面積的20%。并嚴禁來島游客出口任何種類珊瑚或擅自收集沙灘和海中貝殼,明確禁止私自在島上釣魚、捕魚、采摘或踐踏珊瑚甚至是巖石,禁止商店展覽和銷售海龜和烏龜的標本以及整塊出售海龜殼、烏龜殼、黑色珊瑚,否則遭致高額罰款,很好的保持了島上生態系統及旅游資源的平衡和完整。同時為了控制島上游客容量,減少海島的承受力,海島度假區實行封閉式管理,非旅游人士不得上島。馬爾代夫政府在審查度假區規劃設計并實地考察的基礎上,確定海島酒店床位數,并登記入冊,酒店不得隨意更改,達到控制海島人流量的目的,節約海島資源。
2.三沙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性差。由于環保措施不力,以及民眾環保意識淺薄,南海海域環境均不同程度遭到破壞。《2012年南海區海洋環境質量公報》數據顯示,南海海面漂浮中小塊漂浮垃圾平均數量密度為1083個/平方公里,大塊和特大塊漂浮垃圾的平均數量密度為22個/平方公里,主要是塑料瓶、塑料袋、聚苯乙烯泡沫和木片(塊)等;海底垃圾數量密度為967個/平方公里①,海底垃圾主要為塑料類和木制品。除了主島永興島外,西沙群島其他島嶼都不同程度遭遇大量海洋垃圾困擾。如七連嶼海灘,抬腳與落腳之間,都會觸碰到垃圾,海洋垃圾數量巨大;趙述島上貝殼殘骸、酒瓶、礦泉水瓶、廢棄漁網、塑料泡沫箱碎片等隨處可見,外海飄來的垃圾與島內新生產垃圾交集匯總,對海島脆弱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威脅。同時島嶼地下水污染嚴重,生活用水主要依靠船舶補給及收集雨水;原生態植被遭到破壞;漁民掠奪式的捕撈導致漁業資源瀕臨枯竭等問題,海島處于處于粗放型發展狀態,資源環境遭到人為破壞嚴重。隨著海洋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在過去15年中,三沙島礁、西沙海域珊瑚覆蓋率從60%以上降至約20%,導致近礁海岸線受海水侵蝕嚴重。
(五)海洋旅游服務特色品牌存在的差距
1.旅游服務產品與當地特色文化融為一體。目前,馬爾代夫已開發成具有101種風格的101個旅游度假區,每家度假酒店的建筑風格各具特色,有用椰子干做柱,用樹皮、樹葉編輯成席子蓋房頂;有用珊瑚、碎石砌墻;也有用磚、瓦和珊瑚石建造的房屋;有的充分利用海洋資源建造獨具特色的水上屋,但客房內的設施一應俱全。每年平均吸引世界各地游客76萬人次,均來自世界各地的高檔消費群體,從少量游客身上獲取最大利益。
2.三沙缺乏特色旅游品牌,旅游資源開發不足。2012年成立的三沙市下轄西沙、中沙、南沙諸群島。在西沙群島主要以游輪觀光為主,缺乏特色海洋旅游產品和高端海洋旅游度假產品,對于高端消費游客難以形成吸引力。其首府所在地永興島是西沙群島也是整個南海諸島中最大的島嶼,除了機場能充分利用海洋資源外,其余建筑物、海港都僅利用海島現有的土地資源,其他島嶼均處于未開發的“處女島”。三沙市人群結構單一,主要有漁民、駐扎少量部隊和少量政府工作人員,漁民善于利用珊瑚石建造房屋,保持本土風格,但略顯破舊、雜亂,整個三沙市人口僅有1000多人,目前依然是一個經濟發展落后的小城鎮。
三、建議
(一)調整三沙經濟產業結構,加快海島旅游發展,以發展促保護
以我國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為契機,依托新成立的三沙市南海戰略調整,加快推進三沙海洋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加大海洋旅游業發展,促進經濟與國防相融合,結合海島的自然環境,以點到面的方式逐步發展遠洋旅游業。改變三沙單一的經濟模式,在發展中維權,以發展促保護,促進海洋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二)深入開展三沙群島資源調查,科學制定三沙旅游開發總體規劃
首先,通過對三沙所有島嶼進行科學系統地調查,準確掌握每個礁島及其周邊海域的具體情況,包括海島地理位置、面積、地質地貌、氣候、植被及其他生物資源的狀況,為海島開發規劃打下基礎。其次,結合海島整體規劃以及旅游業發展需求對交通措施進行整合規劃,以更合適的方式發展三沙,如將機場建在七連嶼以便留出更寬廣的發展空間,永興島填海造陸建設海港,充分利用現有的土地資源以及海洋資源,將永興島建設成為三沙旅游的中轉站。最后,任何一座島嶼開發建設之前,對開發島嶼進行路網、電網、可飲用水水網、污水排水網絡系統進行有可預見性的規劃設計,并根據規劃設計進行提前建設,在以上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后再開發建設,最終做到基礎設施建設一次定型,規避出現多次重建的局面,進而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
(三)完善海島開發法律法規,加快三沙基礎措施配套建設
一是加快我國海島開發立法步伐,制定遠洋海島旅游發展政策。加強對海島開發的規范和管理,集中人力、物力、財力盡快制定出《海南省三沙市開發建設管理規劃》,并針對三沙市廣闊海域中各群島的島、礁、沙、灘及其附近海域的資源狀況和開發需要,有針對性地制定出嚴格的規劃細節和技術標準,同時制定出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予以規范,嚴格進行管理和執行。二是優先建立污水處理機制。建立常態化以西沙、中沙、南沙群島以及一切海上資源開發平臺附近海域的水污染防治監測評價制度,以地方政府為主的海域污染治理責任機制。三是加快公共設施建設。堅持“陸海統籌、綜合開發”的總原則,建立海洋旅游公共基礎設施,積極發展高檔次游客交通船和飛機,增加客運能力,有效改善三沙海洋旅游的交通條件,完善配套服務,加強三沙海洋旅游后方基礎設施和補給的建設。
(四)以科學觀為指導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保護為先,因島制宜
開發三沙旅游,要嚴格遵守“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構建可持續發展機制,重視旅游業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使資源利用在可持續的范圍內達到最大化,而不能只注重島嶼開發,而忽視了海域的開發利用,顧此失彼。對于無居民島嶼,由于其本身生態系統脆弱等特點,在開發時應以高檔旅游市場為目標,實施浮島建設項目,實現一島一酒店,突出特色[1-2]。
嚴格控制旅游人數,切實保護好當地的脆弱生態環境,使三沙成為中國的馬爾代夫。
(五)挖掘特色文化元素,著力打造三沙海洋旅游精品
根據不同海島的特點,選擇旅游發展較為超前的海島作為旅游中心,組成特色的旅游區域[3]。依托三沙獨特旅游資源優勢,探索海洋旅游與文化結合的模式,實現“一島一主題”,將高端熱帶海島度假、郵輪、游艇、遠洋探險、海上運動、海底潛游、荒島生存體驗等受高端市場青睞的特色旅游項目與海洋生態旅游、休閑漁業旅游、海洋文化旅游等海洋旅游相結合,并注入海上絲綢之路、南海水下文物、疍家文化、漁家文化等本土海洋文化遺產,不斷豐富海洋旅游的文化內涵,提高三沙海洋旅游對國際、國內高端游客的吸引力和在國際、國內的競爭力,爭取高端市場客源[4]。
參考文獻:
[1]喬宇靜,胡文君.馬爾代夫旅游模式對海南省國際旅游島建設的啟示[J].熱帶農業工程,2009(12):57-59.
[2]佚名.三沙海洋旅游:前景廣闊的朝陽產業[EB/OL].[2013-01-09],海南人大網:http://www.hainanpc.net/eap/90.periodical.articledetail?article_id=49362.
[3]王躍偉,欒維新,陳航.區域海島旅游開發模式研究[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8:14-18.
[4]伍鵬.馬爾代夫群島和舟山群島旅游開發比較研究[J].漁業經濟研究,2006(3):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