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系列的“牛奶威脅論”又開始在網絡上“流竄”。
大部分牛奶都是奶牛吃了激素產生的、牛奶中的酪蛋白引發癌癥、越喝越缺鈣等等言論,都將矛頭指向了我們日常飲用的牛奶,而這些駭人聽聞的言論,都靠譜嗎?
適量的牛奶對身體是有益的,并非會危害健康。專家建議,除了牛奶過敏人群需要絕對遠離奶類,大多數人真正需要避免的,是吃太多的奶酪、黃油、冰淇淋之類高脂肪奶類食品。
對于多數人來說,聽起來最可怕的威脅論便是使用了“牛奶激素”的奶牛產的奶不安全。所謂的“牛奶激素”其實是牛的生長激素,這是牛腦中分泌的一種蛋白質,作用是促進牛的生長。實際中使用的生長激素,是通過生物技術合成出來的同樣蛋白質,被稱為“重組牛生長激素”,簡稱rbGH。rbGH并不能讓奶牛平白無故地產奶,但如果在奶牛到達最大產奶量之前給它注射rbGH,就能延緩其泌乳水平下降的速度,以獲得更多的牛奶。因此,所謂的激素,只是使得產奶量適度增加而已,并不是讓其不自然泌乳,不會對飲用者帶來危害。但是最重要的是,這種“安全的激素”,在中國并不推崇使用。
此外,有關牛奶和癌癥的關系也有很多研究。比較一致的證據是:如果長年累月每天大量食用奶制品,可能增加患前列腺癌和卵巢癌的風險,卻有利于預防腸癌;與乳腺癌的關系研究結果不一尚未確認。有動物實驗發現,如果給動物吃大量“酪蛋白”(牛奶中所含的主要蛋白質)可以起到促進致癌物的作用,但少量時并不起作用。事實上,1杯200克牛奶中所含酪蛋白的量,僅占一日總能量的1.2%,比動物實驗中的低劑量(5%)還要低,遠達不到致癌數量。
據調查,中國大城市人均日飲奶量只有44毫升,全國平均水平只有20毫升左右,在大多數國人還沒有享受到牛奶帶來的好處的時候,就去考慮牛奶導致蛋白質過量的問題,是非常不可取的。
“牛奶威脅論”還有一個“論證”是大家比較擔心的——喝牛奶反而會流失鈣質。從營養供應的角度來說,牛奶能有效供應維生素B2、B6、B12和維生素A,是鈣的最方便來源,這些對于國人都是有意義的。北歐居民每日攝入1公斤以上的奶類(因為吃很多奶酪,大概10斤奶才能做1斤干酪),他們的骨質疏松率卻很高;非洲、南亞居民奶類攝入量很少,但是骨質疏松患者很少。能因此得出結論,只要喝奶就會增加骨質疏松率嗎?邏輯上是不嚴密的。
北歐和中國、非洲、東南亞國家相比,從日照中獲得維生素D的數量差異非常大,膳食中蛋白質、維生素K和鉀鎂元素的攝入量差異很大,體力活動強度和壽命長短方面也差異很大。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骨質疏松的發生風險。所以,北歐人骨質疏松率高,不能僅僅歸結到奶制品這一個原因上,而喝牛奶會流失鈣質、骨質疏松,對于中國人來說,更是不可能的。
因此,適量的牛奶對身體是有益的,并非會危害健康。專家建議,除了牛奶過敏人群需要絕對遠離奶類,大多數人真正需要避免的,是吃太多的奶酪、黃油、冰淇淋之類高脂肪奶類食品。把牛奶當水喝肯定不可取,因為任何好食物在過量之后都會影響營養平衡,引起不良作用。
這些“牛奶威脅論”不斷推陳出新,似乎越來越“科學”,但是假的始終是假的,我們用真正的科學一一攻破它們,終會變為泡沫言論。
采訪專家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 范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