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塞內加爾位于非洲西部凸出部位的最西端,首都達喀爾。從北京出發,經迪拜轉機,輾轉飛行二十幾個小時,終于在當地時間下午四點多,抵達了達喀爾。
塞內加爾聞名于世的一個景點是非洲死?!倒搴倒搴侵陌屠琛_喀爾拉力賽的終點站?;倪h的沙漠、挑戰的地形、壯麗的景觀,像一塊磁鐵一樣,每年都吸引無數賽車好手來到這里一決雌雄。除了賽車,塞內加爾還有非常寧靜的原始生態的紅樹林,西非最迷人的度假勝地——薩利海灘。每年,歐洲的許多國家的游客都會選擇來這里旅游度假。這里也是攝影愛好者的天堂,不但有廣袤的沙漠、寧靜的海灘、原始的生態和野生動物,還有身著艷麗服飾的當地非洲居民。只有到了這里,你才會明白,世界上還有如此飽和的色彩。
聞名于世玫瑰湖
玫瑰湖位于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市區以北30多公里處。
玫瑰湖聽名字就非常浪漫,但來到湖邊,我們卻發現沒有想象中的滿眼粉紅色。導游介紹說現在并不是最好的季節,11月來的話會看到真正玫瑰紅色的湖水。據悉,玫瑰湖美麗的色彩是嗜鹽微生物的杰作。英國巴斯大學的邁克爾·丹松教授是微生物領域的專家,他解釋稱:“玫瑰湖呈粉紅色是杜氏鹽藻造成的。杜氏鹽藻是一種嗜鹽微生物,它們會產生一種紅色的色素,這種色素能夠吸收陽光、進行自我繁殖,進而把整個湖泊變成美麗的粉紅色。”
玫瑰湖畔,有許多當地人在打撈作業,由于沒有機械化工具,男人負責采鹽,女人就負責收集采上來的鹽。采上來的鹽堆在湖邊就形成了一個個白色沙丘,在陽光下甚是耀眼。當地也有許多婦女頭頂籃子兜售各色小紀念品,她們多彩的服裝以粉紅的湖水為背景顯得格外艷麗。
在玫瑰湖畔,我們有機會乘坐吉普車馳騁在西非的沙漠上體會一把達喀爾拉力賽的感覺。明黃的敞篷吉普馳騁在柔軟金色的細沙地上,顛顛簸簸不一會兒就駛入一片樹林。
穿過樹林,竟迎頭撞見一片清澈無比的淡藍色海水,難道這也是玫瑰湖的一部分?其實這與玫瑰湖不過百米之隔的竟然是大西洋。藍天碧海,金色沙灘,白色海鳥,遠離喧囂,纖塵不染,如同一片世外桃源,惹得人不禁要大喊,原來幾萬公里以外的大西洋竟然是如此美麗。
原始生態紅樹林
在塞內加爾,有一大片開闊的水域,一大片、一大片的紅樹林就生長在其中。歐洲人經常到此地休閑度假。我們來到這里時已是下午,陽光照在水面上既耀眼又讓人感到溫暖。湖面非常平靜,時有鳥叫聲傳來。
紅樹林是鳥兒絕佳的棲息地,它們或孤獨地立在枝頭,或成群徘徊在淺灘上,若是有一點動靜它們便會撲啦啦地展翅迎著太陽的方向飛起來,彼時則又落到遠遠的沙灘上,悠閑地踱步。
沙灘、水鳥、紅樹林,一派寧靜悠然的世外桃源,沒有成群的旅游者,沒有大批的游船,沒有聒噪的導游,只有欣然地觀看、靜靜地欣賞,人與自然在一起,平衡又和諧。
由于紅樹林水域是非常重要的生態系統,近年來塞內加爾乃至聯合國都非常注意對紅樹林的保護。
對于這片寶貴的樹林,塞內加爾人并不進行過多地宣傳,所以外界對這一帶紅樹林知之甚少,只有一些老到的歐洲游客會來到此地。我們也是有幸順路而至。

在薩利觀海
塞內加爾西鄰大西洋,海岸線長達五百公里。首都達喀爾市沒有什么優質的海灘,出了達喀爾市往南沿著海岸線有一些沙灘,其中薩利(Saly)海灘是最富盛名的一處,被人們譽為西非迷人的度假勝地,常有法國、意大利、土耳其等歐洲國家的游客到此旅游度假。
上了達喀爾的公路,再一拐進直通薩利的道路,就能感受到度假勝地的氣氛,載著歐洲度假者的大巴和小車比其他地方多了許多。
海灘邊,長滿茂盛植物的度假村一個挨著一個,儼然一個輕松悠閑的歐美漂亮小鎮。
我們到這里時正值旱季,陽光明媚。站在薩利的海邊,任海風吹佛??窗桑瑥乃煜嘟犹幗佣B三滾來的微浪,無聲無息地漫延在海灘,潤濕了起伏于海邊地形的白沙,勾勒出一條彎彎曲曲的銀線。微浪不時親昵地碰觸在礁石上,迎著陽光幻化出迷人的珠花。
椰子樹羽狀的長葉,像一把把蒲扇,把投在海沙上的光影扇得搖來擺去。一排排躺椅,擺放在用海草搭起的遮陽傘下。赤腳踩在白沙上,頓感柔軟、細膩、溫暖。
達喀爾國內的絕大多數漁民,都是駕駛著安裝有引擎的舢板,在近海進行作坊式的手工捕魚。傍晚時分,漁船集中上岸的地方,便形成了人頭攢動的魚市,漁民擺攤販賣剛剛捕到的鮮魚。看著這一條條返岸聚攏的小舢板,我不禁在想,用這小船,忙活一天,能打上幾條魚?按中國人的思維,為什么不多用些大一點兒的機動船呢?與當地人一席對話方知,他們根本就沒有大肆掙錢的欲望沖動。


塞內加爾戈雷島:曾經的黑奴轉運站
戈雷島既是人類發掘研究的考古遺址,也是旅游勝地和自然保護區。戈雷島擁有良好的自然資源和優越的地理位置,是進入非洲大陸的天然跳板,同時又是距北美大陸最近的島嶼,因而成為連接非洲與歐、美大陸海上航線的重要樞紐。正是這一緣由,戈雷島成為了昔日西方殖民者爭奪的要塞。但戈雷島的著名,不是因為那優越的自然資源和地理位置,而是從15世紀起,戈雷島就被西方殖民者用來販運關押黑人奴隸,成為了當時西非最大的黑奴轉運站。奴隸一到戈雷島,他們的脖子上要套上一個鐵環,然后用一條長鏈子拴住。奴隸們就這樣終日戴著鐐銬干活,從事砸玄武石磚建雅致的石頭建筑、裝卸貨物等繁重的勞作,女人則被迫做奴隸販子的家庭仆人和小妾。不工作時,他們就被塞進那些狹窄黑暗的奴隸房子,小孩子們往往被關在另一個房子與他們的母親隔開,不順從的奴隸往往被戴上手銬腳鐐而且多半要被沉入大海。據統計,歷史上至少有2000萬黑人奴隸從戈雷島被轉賣出去,更有500萬人死于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