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以前,當我還在讀初中的時候,我曾經對住所和學校附近的一些社區居民樓進行調查,了解家燕筑巢的情況。當時,北京市區的居民樓大多只有5-6層高,而且很少有人會封起陽臺,所以一棟有多個單元的居民樓,可以容納50-60窩家燕利用陽臺筑巢。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將陽臺封起來,被剝奪了居所的家燕就只能遷離。這種曾經在京城頗為常見的鳥類,如今在市中心已經難覓蹤影。
在出沒于城市里的野生動物當中,家燕是為數不多的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人類居所的物種之一。如果說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是這一類物種離開的主要因素,那么城市環境的變化,帶給城市中的野生動物的影響就更為可觀。越來越多的野生動物離開城市,在生態系統中留下了一個個缺環。
近年來,北京市的城市生物多樣性有所改善,但如果與數十年前相比,今天的城市生物多樣性狀況仍然不容樂觀。環境污染、施用化學農藥和食物鏈被破壞,都使大量原本棲居于此的野生動物死亡或者逃離。
從大約一年前開始,北京市頻繁出現嚴重的霧霾天氣,令很多人感到不適。但在此之前,很多對空氣質量敏感的動物可能已經察覺到了PM2.5等污染物增加的趨勢,并且因此而遠離,或者在離開前就不幸死亡。城市水體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在人們感到水質污濁之前,魚蝦等水生動物通常已經不見蹤影。生物學上將這些對環境敏感的動物稱作“環境指示動物”,它們的存在意味著當地的環境狀況令人樂觀。但反過來說,當這些動物消失不見,而又可以排除其他遷徙因素的時候,人們便應當思考環境惡化的可能性。
城市綠化中大量使用化學農藥或殺蟲劑,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頗為可觀,化學農藥在殺死行道樹和綠籬上“害蟲\"的同時,也斷絕了這些以害蟲為食的動物的口糧。食物鏈事實上被阻斷的結果,就是迫使這些動物不得不離開。
目前的城市規劃和綠化誤區,則導致了更多的食物鏈、食物網被破壞的情況。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市中心區,除了歷史上留下的皇家園林,很難規劃出大面積的綠地或者公園,更不用說原生地或野地了。即使是少數為美化而設計的綠地,也往往出于視覺上整齊美觀的考慮,特別是四季常綠的需要,選擇了單一的進口耐寒草種以取代所謂的“雜草”,并對自然滋生的本地草本植物予以清除。但作為外來草種,它們與北京地區已有的動物往往很難匹配。
于是,我們的眼前就出現了常綠的青草地卻聽不到蟲鳴的“奇景”。很顯然,北京本地的昆蟲無法在這樣的草坪中棲居,或者被草坪養護人員殺滅。與之相應的是,許許多多以昆蟲為食的動物,乃至以這些動物為食的其他動物,都會因為這種“優美的環境”而消失。可以說,這樣的城市綠化盡管有美好的初衷,卻最終營造出了一片片的“綠色荒漠”。它們僅僅是昂貴的、需要大量資源養護的草坪,幾乎沒有為城市提供草地應有的生態功能。
化解“綠色荒漠”問題,有賴于城市綠化理念的轉變。由多種本地植物混雜形成的草地,比看似整潔卻死氣沉沉的進口耐寒草坪,更具有生態意義上的美感。這是因為,使用本地植物營造的近似自然的環境,有助于吸引足夠多的動物棲居其中,使逐漸瓦解的城市野生動物間的食物網得以恢復。圍繞草地或者其他城市綠地形成的動態平衡的生態系統,也不需要太多的專門維護,這就有助于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從而在更高的層面上保護了城市環境。
近幾年,在北京市近郊區,一部分新建的公園和綠地在建設時已經注意到生態問題。一種常見的做法,是盡可能保留當地已有的植被,只為美觀進行適當的補種,從而使多種植物交錯分布的“野趣”和當地的生態系統都得到保護。對于城市生物多樣性來說,這是一種可喜的思路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