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處中原的河南省舞陽縣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豐富的文化積淀。在舞陽縣境內,原始彩陶、泥塑、剪紙、繪畫圖案以及刺繡、門神畫等民間藝術美不勝收,形成了深厚的民間藝術傳統。舞陽農民畫正是從這些民間藝術中汲取營養,在保留原生性民間文化基因的同時,又將現代審美意識蘊含其中,使之不斷呈現出勃勃生機,并顯現出了廣闊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農民畫 線語言 色彩 產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J2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4-0007-02
一 引言
舞陽農民畫家以質樸浪漫、大膽奇特的想象,奔放豪邁、憨厚樸實的氣質,粗壯有力、靈活奇巧的雙手,創作出了一幅幅泥土芬芳的舞陽風情畫卷。創作者以其豐富的主觀想象為前提,對其造型進行大膽的變形夸張,稚拙簡約,有些雖顯得不合常規但又合乎情理,“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畫面內容別出心裁,結構超越時空,平面布置,極富裝飾性,色彩運用明艷、熱烈,象征寓意含蓄悠長。
二 舞陽農民畫的發展歷程
縱觀舞陽農民畫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重要階段:
20世紀50年代,以“壁畫”著稱的舞陽縣繪畫者把以墻壁為載體的壁畫創作轉移到紙上來。但是該階段的繪畫只是停留在最初級的階段?!稗r民一手拿鋤頭,一手執畫筆,把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用最簡單的圖案表現出來”,這便是對當時農民繪畫者的生動形象的描繪。
進入20世紀70年代后期,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人們的思想觀念也隨之發生變化,農民畫也開始在藝術層面上重新審視自身的存在價值。舞陽農民畫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有關人士的重視。在這一階段中期,作品吸取了前一時期的經驗教訓,在承襲了古老的民間藝術傳統元素的同時,又融入了現代繪畫的一些技法、技巧,可以看到許多民間工藝的影子,這和它深厚的文化積淀密不可分。
現階段豐富多彩的農村生活為農民畫的創作提供了天然的創作資源。舞陽農民畫的創作題材內容多種多樣,有表現民間歌謠、民間習俗的,也有表現農村風情、風俗、農事生產、農民生活的。在此時期,舞陽農民畫逐步走向了成熟。
三 舞陽農民畫的藝術表現
1.造型方面
舞陽農民畫在造型的塑造上主要有兩種方式:輪廓線造型和剪影造型。第一種即是所謂的單線平涂,它主要是創造三度空間的物象,合乎一定的透視、解剖的寫實觀念,極具主觀能動性。在其運用的過程中遵循形式美的法則進行造型,即將所看到的客觀物象經過加工、提煉、抽象、概括,使其更加符合人們的審美經驗和審美心理。而剪影造型也是舞陽農民畫造型的方法之一,是“移植型”農民畫的主要造型方式。它追求畫面的完整性,注重動勢情態的整體表現,深刻體味畫面的情景內涵,并將其轉變為二度空間的輪廓造型。它的特點是牢牢抓住典型動態,夸大特征,形成強烈的形式張力,并將寫意、變形融于一體,產生特殊的審美特征。
2.線條方面
現代的舞陽農民畫正是從中國畫中學習了線描的運用與表現,根據農民畫的自身特點將其自然地加以轉化,巧妙地運用在自己的繪畫當中。歸納一下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線條的概括性和裝飾性。由于農民畫的創作是主觀意識和客觀物象的合一體,是心靈與物象的同構,因此必須透過客觀物象的約束進行概括提煉,因而具有很強的概括能力。造型時可以舍棄一切繁亂復雜的細節,提煉出能表現對象結構的線條,并能準確、生動、迅速地表現形體,有效地突出其特征,從而使畫面達到整體和諧的效果。就像威廉·荷加斯所說的:“一切直線只是在長度上有所不同,因而缺少裝飾性,曲線由于互相之間在曲度和長度上都可不同,因而具有裝飾性?!雹?這正說明了曲線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線的組織及線型變化直接決定了畫面的概括性和裝飾性。
第二,線條的意象性。由于農民畫的線條是畫家有意識地提煉組織而成的,因此它寄托著畫家的情愫,展示畫家的個性和審美品格。例如,粗線顯得剛硬,彎線則較為柔和;折線較為銳利,波線則顯得綿軟。畫家正是巧妙地利用了人們對各種不同線條的不同感受,并將之合理地運用到各具不同特點的形象上,從而更加真實地反映出作者的主觀感受。
3.色彩方面
第一,色彩的裝飾性。農民畫創作者在保留民間色彩特點的同時合理汲取了中國畫的用色特點,并將其巧妙地融合,使其極具裝飾性。“繪畫的裝飾性指的是繪畫本身獲得某種裝飾美的效果,而不是用以裝飾別的事物,”② 由于農民畫不畫光影,所以就無所謂色彩的寫實。畫面大膽地使用艷麗的色彩,追求強烈的畫面效果。通過色塊的大小、冷暖、深淺、明暗的相互對比來強化這種表現。此外作為形象間架的紅色線條也從中起著分割、協調和統一畫面效果的作用,以便使其更具裝飾美感。
第二,對色彩豐富感的追求?,F代農民畫家在用色表現客觀物象的同時,更注重用色彩去表現作者自己的主觀感受。在面對色彩紛呈的畫面時,現代農民畫家在處理畫面色調時會先給畫面整體定一個基調,在這個大基調下去仔細尋求局部色彩微妙的顏色變化和冷暖變化。但是這些都是在保留舞陽農民畫用色特點的前提下進行的,這點在劉志剛的作品《老農》中表現得十分充分。像這類的作品還有很多,比如李匯川的作品《踩高蹺》,武天舉的作品《夯歌》等等。畫面整體和諧,局部變化豐富。
第三,設色技法的多樣化追求?,F代農民畫正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豐富的畫面效果是現代農民畫家努力追求的方向之一。在沿襲傳統的繪畫技法的同時,眾多的農民畫家開始了對各種設色技法的嘗試和探索,色彩成為了一種主要的表現手段。如劉志剛的作品《守望》積極向各種其他繪畫借鑒,由此產生了各種新技法,如厚涂、沖漬、噴灑、堆積、拓印等等,這些都為畫面效果的豐富性提供了必要的保證。
4.透視方法方面
在農民畫作品中運用到的透視方法很多,如俯視、反視、側視、散點透視等,其中散點透視運用得較為廣泛。這種透視方法與西方所采用的焦點透視法不同,也就是它不受西方透視、明暗等理性、客觀因素的限制,而是把高遠、平遠、深遠融合在一起,把不同時間、空間、地點的人物組織在同一畫面中,所呈現的是一種較為自由的表現,更適宜表現一些較為宏大的場面。運用這種透視方法的農民畫作品很多,如李匯川的作品《西域廣場》、張俊民的作品《小滿會》等。
“花里胡哨多好看”、“新不嶄嶄耀眼明”這些樸素的審美標準,這種不求形象事物的科學準確,不計色彩的真實微妙,其實正是農民畫家隨性而發的一種精神娛樂和情感表達。它既保留了中原民間藝術傳統,又蘊涵著強烈的現代意識,既與現代藝術觀念合拍,又是對傳統審美意識的發揚,閃爍著新型的、現代的、民族民間的藝術光彩,為中外畫壇所矚目。
四 產業化的發展方向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精神風貌和感情世界,進而改變了人們對農民畫的審美意識。舞陽農民畫要想生存、得到長遠的發展,要走向市場、適應市場。經過近幾年的努力,舞陽農民畫的社會影響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強,諸如賈湖農民書畫院、壇志繪畫室、庭芝美術工作室以及農民畫院等相繼出現。不僅拓寬了農民畫銷售渠道,還擴大了對外宣傳,為舞陽農民畫走向市場搭建了良好平臺。改革開放后,舞陽的農民繪畫有了進一步發展,而且日益繁榮,并產生廣泛影響。1988年9月,舞陽縣建立了集創作、研究、經營為一體的全國首家農民畫院——舞陽農民畫院。全國各大媒體競相報道,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
隨著舞陽農民畫創作隊伍的壯大,培訓機構也不斷擴大。舞陽縣文化館、縣農民畫院及各個體農民畫院和舞陽縣老年大學,也利用“師帶徒”和舉辦培訓班的方式,積極開展農民畫創作人員培訓工作。舞陽縣教育主管部門還把舞陽農民畫作為鄉土教材納入中小學課程,不斷加強中青年藝術骨干和學校美術教師的培養。在小學、初中、職業中專中開設繪畫課程,向學生傳授舞陽農民畫的基本知識,培養后備人才隊伍。在群眾繪畫基礎好、人多的地方,如九街鄉胡崗村、吳城鎮昭寺村等創建農民畫創作專業村,不斷壯大人才創作隊伍規模。舞陽現代民間繪畫為人們創造了一個嶄新的藝術視覺空間,這一極富地域特色的藝術奇葩擁有著較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其獨特的藝術語言獨樹于畫壇并不斷地為后人所傳承。
注 釋
①李樺.美術創作規律二十講[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83
②張麗華.中國人物畫技巧與創作[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1998:9
參考文獻
[1]張旭、劉魁立著.舞陽農民畫[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9
[2]文化部群眾文化局編輯.中國農民畫[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
[3]馮驥才著.鑒別草根:中國民間美術分類研究[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