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批評話語分析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英國發起的關于話語分析方法的學科,是批評社會科學的一個方面。主要分析隱藏在話語表面下的深層含義或言外之意。不僅研究話語的會話意義,而且關注這種意義深層次的產生原因和影響因素。
【關鍵詞】中美街頭采訪 批評話語分析 話語分析能力
【中圖分類號】H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4-0198-01
一 批評性話語分析的主要原則
批評性話語分析是為了履行自身的首要任務,即探索語篇與其過程、語言形式與社會以及符號過程等的辯證,要求能對語言形式作更有力的描述。費爾克勞將批評性話語分析的主要原則概括為:(1)批評性話語分析關注社會問題,對社會發展和矛盾在語言和其他符號中的表現進行剖析。(2)話語構成社會和文化,話語是社會和文化再現和變化的場所。(3)批評性話語分析對話語結構不僅是描述性的,更是解釋性的。
二 批評性話語分析的一般分析方法
費爾克勞把批評性話語分析的分析方法分為四個方面:語篇的分類系統、及物系統、情態系統和轉換系統。
三 實例分析
近期,國內的一系列采訪百姓是否覺得幸福,幸福是什么的視頻廣為流傳,本調查找到了中國留學生就同樣的問題,在美國紐約的街頭,對美國市民進行采訪。本文將從兩段視頻采訪中,觀察被采訪者的各種表現,通過上述幾種方法來分析其意識形態對其語篇的影響以及語篇對其意識形態的反作用。旨在對比中美兩國人對待同樣問題作出的不同反映與回答,從而對比兩國人的生活態度、意識形態等方面的不同表現。
1.分類法
第一,個人與集體。用分類法將采訪中的中國人與美國人的回答進行整理,發現在中國人的回答中,集體主義的名詞出現的頻率較多,問到他們關心什么,大多數人的回答中都是國家的事、集體的事,如黨的政策、釣魚島問題等。從這里可以看出中國人的集體主義意識形態比較重,說任何事都會先講國家、集體,把個人擺在次要位置,在一定程度上看出中國人較固定的思維模式。美國人的回答更多的是關心自己是否過得開心,能否感覺到內心的自己等,他們更注重自身的感受,個人主義色彩偏重,說什么事情都會先講到自己,說出自己的經歷或想法,而且他們的回答方式和思維方式各有不同,并不固定。
第二,自由與拘束。通過將采訪中中國人和美國人的表現進行分類,可以發現,中國人在接受采訪時,會有沉默不語、躲閃鏡頭或拒絕接受采訪的一系列表現,從這里可以看到中國人的拘束感,為人比較謹慎、小心,如擔心被放在電視上播出會造成一系列影響。接受采訪的人,其表現力也較為模式化,回答相對來說比較統一。相反,美國人接受采訪的表現卻相當地活躍,有時會與主持人暢談起來,或反問記者,態度較為主動,有的人還會與記者開玩笑,表現力較強,表現形式也較為自由、多樣,回答上多數闡述了自己真實的觀點。
2.情態法
第一,動詞。通過閱讀上述采訪,我們可以總結出,在采訪中國人的時候,回答基本上一致,都是:幸福。運用肯定回答。而且,我們還可以看出一點,在多數人的回答中,會出現“嗯……還可以吧”或“還行吧”這類不太肯定的回答,多運用情態動詞,相當于英語中的maybe。這一方面,看出中國人都會在鏡頭前呈現出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都會表現出正面的回答;另一方面,回答的不太肯定,表現出中國人的一種傳統的中庸、謙虛的態度。在采訪美國人的時候,回答較為多樣,有的人說幸福,有的人說不幸福,美國人并不是總呈現出一種積極的方面,也有直接表達負面情感的,而且,肯定的回答表現出美國人直接、大膽的意識形態,可以看出他們的生活態度亦是如此。
第二,時態。通過視頻可以看到,在采訪中,問到什么是幸福的時候,中國人經常會用到,“能有固定工作”,“基本上所想的和所要的都會有吧”,“希望以后能掙錢把生意做大一點”,這些句子大多時態都是將來時,這表現出了多數中國人都會有點理想主義的意識形態,把重點放在將來,放在理想中。在采訪美國人時,他們會用到“快樂就是享受經受過的每一刻”,“快樂就是比如現在坐在這里享受音樂”,多數時態都是現在時,這表現出了多數美國人的現實主義意識形態,把重點放在現在。
以上是從批評性話語分析的角度來闡述中美市民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表現方式的比較與分析,在這一對比中,還涉及了跨文化等其他領域的差異等因素,還需要進一步分析。
四 總結
批評性話語分析是用來分析及解剖話語的一種方法,它以社會為基礎,探究話語暗示下的意識形態、權利關系等,并通過對大眾語篇的解讀,分析其背后的深層含義及社會過程,因此,批評性話語分析的主要任務就是利用話語分析來讓隱藏在話語背后的意識形態及其意義浮出水面,以利于讀者可以新的角度來審視語篇,幫助讀者提高話語分析能力。
參考文獻
[1]廖益清.批評視野中的語言研究——Fairclough批評話語分析理論述評[J].山東外語教學,1999(2)
[2]辛斌.批評語言學與英語新聞語篇的批評性分析[J].外語教學,2000(4)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