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認真研讀新課標的基礎上,認真分析總結了新課改三年來的高中化學實驗教學,從多角度出發,分析了如何提高實驗教學在化學教學中的影響力,真正體現以實驗為特色的化學學科特色,從而培養并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關鍵詞】高中化學 實驗教學 提高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4-0028-02
通過學習新課標我們不難發現,課程目標是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建構,倡導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生的親身經歷和體驗,強調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旨在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這對化學這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來說,無疑具有先天優勢,這些新的課程理念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的落實和實施,都離不開化學實驗。下面筆者就如何搞好高中化學實驗教學進行探討。
一 貫徹新課程理念,讓學生充分體驗實驗探究過程
1.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實驗,從而讓其在動手中掌握知識
如必修1實驗1-5(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中,物質的量濃度是學生學習了溶質的質量分數表示方法后,接觸到的又一種極為重要的表示溶液濃度的方法。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配制實驗是集計算、操作、分析于一體的精確度要求較高的實驗之一,是高中階段最重要的實驗之一,也是學生進入高中后,遇到的第一個定量化學實驗。
對該實驗的教學,習慣做法是:先介紹儀器,告知步驟,演示,強調注意事項,指出易引起誤差之處,最后由學生動手實驗。顯然,這樣的教學流程僅僅展示了該定量實驗的“形”而未揭示其“魂”。反思原來的教學模式,教學設計把教學重點放在動手操作的要點上,經歷教學過程后,學生確實可以掌握操作技能,知道溶液的配制過程。但對于一些沒有充分理解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學生來說,并沒有幫助他們對這一概念做進一步地認識,具體的表現是:這些學生在面對“取1L水配制成溶液”或“配制成1L溶液”的問題、容量瓶不經干燥就配制溶液是否會產生誤差等問題感到十分困惑。而配制一定的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實驗原理正是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學生的困惑證實了學生并未通過以上教學過程理解實驗原理,深化對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理解。
又如必修1實驗3-3中,讓學生親自參與實驗過程,從金屬鈉的取用、切割、觀察斷面、與H2O的反應等,從而讓學生分析金屬鈉的相關性質。能用小刀切割說明其硬度小,能浮在水面說明其密度比水小,保存在煤油中是因為其在常溫下就能與O2、H2O反應等等。
在教學中通過學生主動參與實驗教學,不僅增加了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還能增加學生對知識的感性認識。
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科學探究”,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
探究實驗能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性認知,同時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如在教學“鈉的重要化合物”一節中,將學生分組,利用事先準備好的儀器、藥品,讓學生自己設計探究Na2CO3和NaHCO3性質異同的方案,再由各組代表闡述方案,師生共同討論。可行的給予肯定,不可行的給予指導改進,不能一棒子打死,要傾聽其設計的思路,努力尋找其思維的閃光點。在實驗過程中指導學生,讓學生通過自主實驗、觀察、分析、推理、探索,歸納、總結出碳酸鈉和碳酸氫鈉性質的異同,并完成實驗表格。
又如必修1教材中,探究Fe、Fe2+、Fe3+三者間相互轉化的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觀察現象,重在自己用氧化還原知識點分析總結實驗過程。本實驗中,顏色的變化是一個特色,讓學生感性地認知Fe2+的綠色、Fe3+的棕黃色以及Fe3+與SCN-反應后的血紅色。
這樣體現了“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思考;給他們一片空地,讓他們自己去耕耘”的教學思想。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培養了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組建興趣社團,開放實驗室,充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積極組建興趣社團,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開放實驗室,把在教學中產生的疑問、迷惑等,讓學生到實驗室找答案。
另外,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開展一些富有本地特色的實驗課題,如縣城區污染物調查、污水化學耗氧量(COD)測定等。通過這些活動,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探究思維以及動手實驗和分析總結問題的能力。
二 新課程重在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1.教師當好引導者
探究性學習是指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自主地參與探索而獲得知識的過程。探究性學習更加注重方法的傳授、情感的體驗和探究能力的培養,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問題為主線的現代教學理念。若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每一個環節都是根據老師的意圖、遵循教材制訂的方案、探究老師提出的問題、得出老師想要的結論,那么,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就非常狹小甚至沒有,無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這樣的實驗探究有名無實,是無效的。在“實驗探究性”教學中,教師只作為一名咨詢者、引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學生要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學問題,收集、分析、處理材料和信息,提出猜想和假設,設計實驗方案并動手實驗,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進行反思和評價,從而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2.重視實驗室中的小組合作
以小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化學實驗可以培養學生團隊的意識,協作的精神,而且還提供了師生、生生等多種交流合作的機會,能讓學生在較為輕松、活潑的氛圍中理解、探究化學現象,建構對化學科學知識的理解,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積極的學習態度,促進學生科學認知的發展,創建自己的科學觀念。
3.實驗探究中存在的問題及采取的措施
學生在傳統的化學課堂中很少親自做實驗,所以當他們走進實驗室時非常興奮,情緒難以穩定,而且,個別學生實驗目的不明確,操作不規范,老師不停地幫助他們糾正。這樣,一節課下來,老師疲憊不堪,學生收獲不大。可采取讓學生提前預習,提前設計實驗方案,并且進行批閱,指出其中的不足,這樣課堂上學生就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實驗探究,并且在實驗中遇到的問題還可以通過交流、討論當堂解決。
4.讓實驗內容貼近生活
新課程倡導從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發揮學科自身優勢,通過化學實驗拉近學生與化學科學間的距離,讓學生體驗到知識的實用性和價值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多創設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的實驗情境,使學生有更多機會參與到化學實驗中,讓學生在實驗中收獲知識,得到樂趣。把教材融入生活中,再從生活中提取出知識,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經驗主動參與學習,使其從自己經驗中構建知識。如探究“鐵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還原性”,我們準備了缺鐵性貧血患者所補充的硫酸亞鐵片和維生素C片,讓學生用Vc來驗證氯化鐵的氧化性。還通過該實驗告訴學生補鐵時適量服用維生素C有利于鐵元素的吸收。如必修2講原電池時,讓學生準備一些蘋果、橙子、番茄等制成水果電池,學生非常感興趣,體驗到了生活中的化學,并從中發現問題、解釋問題,不斷增強學生對化學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總之,中學化學實驗教學的改變、提高非一日之功,作為一名中學化學教師應積極改變觀念,不斷學習、思考、改進、總結,旨在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以期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與科學探究的能力,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宋心琦.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必修1(第3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姚擁軍.運用化學實驗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探討[J].化學教育,2011(6)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