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世紀大學作為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史上的奇葩,對人類文明的進程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它創立了學術自由、學術自治的傳統,提出了大學理念,為現代大學的誕生提供了基本的組織保障,奠定了現代大學的雛形;它保障了科學思想的傳承,促進了理性思維的訓練,為科學研究活動的進步提供了知識基礎;它促進了近代城市和歐洲文明的發展,使得歐洲逐漸成為世界文明和經濟的中心。
【關鍵詞】中世紀大學 學術自由 學術自治 科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4-0031-02
中世紀大學是人類文明史上最輝煌的成就之一,是歐洲中世紀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財富之一。現代大學的學術自由與大學自治理念可追溯至歐洲中世紀大學,現代大學中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之爭、通才教育與專門教育之爭等重要問題都可以借鑒中世紀大學的辦學經驗。目前,我國正傾全國之力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從大學的歷史根源和發展過程中汲取經驗和智慧,將對我國大學的改革和發展起著積極的借鑒意義。
一 中世紀大學奠定了現代大學的雛形
1.創立了“學術自由”的傳統
中世紀大學使“思想自由,學術獨立”的理想成為一種現實的可能。學術自由主要指大學成員享有教學與研究的自由,這既是中世紀大學的遺產,也是現代大學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標。中世紀大學之所以能在權力夾縫中獨立自主發展,首先是靠他們的團結和堅定,他們以罷課和分離出去相威脅,此外,大學還有一個至高無上的同盟者——羅馬教廷。由于大學的存在能為當地帶來文化、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利益,世俗勢力和教會勢力竭力拉攏大學,為大學提供了種種便利之處,這為大學師生進行學術自由探索提供了相對獨立的活動空間,保障師生有條件追求人的理性精神和探求真理。“學術自由”的傳統具體表現為以下三點:
第一,有選擇教學內容的自由。在歐洲中世紀期間,基督教壟斷了文化和教育,甚至一些大學都處于教會神權的統治之下,但許多大學教師在研究與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注重科學、追求真理,敢于挑戰教會的權威,表現出了追求理性和科學的自由精神。如羅吉爾·培根1236年在巴黎大學任教時,講授被禁的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和《形而上學》,成為亞里士多德著作的著名評注者。
第二,有選擇教學地點的自由。中世紀大學很多是由超越地區、種族的學者團體組成,具有鮮明的國際性。他們有相近的學術研究、通用的語言和一致的宗教,教師和學生可以隨時離開或進入大學。同時,一些知名大學為了增強學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學校的知名度,使大學成為充滿凝聚力的學術殿堂,特別注重為教師爭取“無需得到任何人的許可”和在歐洲各地自由教學的權利。這保障了教師選擇教學地點的自由,為教師的自由流動提供了可能,客觀上吸引了大批學生追隨其仰慕的導師周游歐洲各地。
第三,教與不教的自由。中世紀大學追求自治,具有自治性團體的性質,他們在自身權利受到威脅時,有罷教、罷課和遷徙的自由。如牛津大學是從原巴黎大學中分離出來的,劍橋大學是從牛津大學中分離出來的。
2.促進了大學理念的發展
理性與信仰通過基督教實現融合,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理性形式——宗教理性,這是人類理性和文化的特殊變形,是理性的異化和變體,與人類精神和理性的高級物化形式——大學之間有著不可分離的親和關系。中世紀大學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宗教理性的指引發展起來的。經院哲學相信宗教信仰的可論證性,相信上帝所創造世界的規律性,從而不自覺地潛藏著理性復蘇的因素,而重視理性的學術研究恰恰是中世紀大學的基本精神之一。中世紀大學的基本精神追求,就在于對超驗知識的論證與追求,這種論證與追求,陶冶了人們敬業鉆研的職業情趣,鍛煉了人們思維的嚴密性。
3.創立了“大學自治”的傳統
自治是中世紀大學追求的目標,它反對教會勢力和世俗勢力對大學的干涉。中世紀大學的自治是與其特權交織在一起的,它利用教會勢力與世俗勢力的矛盾為自身爭取利益,這充分體現了大學與世俗政權、教會、城市等外部社會因素的關系,而不是大學內部學術活動的權利與責任、思想與信仰等問題。此外,中世紀大學的管理可稱為真正的民主自治制,因為它很少從屬于教會和王權,盡管在大學存在的早期,大學曾一度受到教會的管制,后來又在一定程度上受王權的制約。大學可以拒絕來自部分城市、地方社團、國王或帝王、主教以及其他權威的意圖,或屈服于他們的意志。為此,權威者們爭先給以贊助。在長期競爭中,大學保持的這種獨立,既使它獲得了特權和豁免權,又使它完全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4.建立了現代大學的基本組織系統
第一,建立了“系”。中世紀大學雖然沒有形成完整、嚴密的組織和機構,但卻為現代大學組織系統的建立提供了雛形。例如,系是現代大學組織的基本單位,是所教學科不同而形成的教師組織,這種組織在13世紀下半葉的巴黎大學就形成了。最初的系是指某一學科或學科領域,從13世紀中期開始,系一詞的外延開始擴大,指的是某一學科或某一學科領域的專家或大師聚集在一起實施教學的機構。
第二,建立了“學院”。大學產生初期,學院是大學為了接待或幫助來自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貧苦學生而提供的住宿場所。最早的學院產生于1180年的巴黎大學,被稱為18人學院。13世紀以后,隨著大學之間國際交流的頻繁,不僅在巴黎大學,歐洲其他一些著名的大學也相繼建立了學院,而且隨著大學規模的擴大,在同一所大學中,來自同一地區或學習同一學科的學生或學者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不同的學院。
第三,建立了學位制度。中世紀大學學位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的等級性和大學的行會性質,體現著行會制度的烙印。中世紀大學最初的目的是培養教師,而學位就是教師的資格證明,這與同業行會的開業執照性質一樣。要成為首領或業主,就必須經過兩個階段:學徒、職工。同理,要取得教師資格證書也必須經過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學生要選擇一位教師學習4~6年,掌握閱讀、文法、修辭和邏輯的基礎知識,如果經過其他教師的許可,就可以獲得“學士”學位。“學士”可以做教授助理,承擔教學輔助任務,在此基礎上,再經過6~10年的學習,就可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這種早期的學位制度,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和演變,就形成了近代、現代大學的學位制度。
二 中世紀大學對科學研究活動的貢獻
1.對科學思想的傳承
從13世紀開始,以亞里士多德的著作為代表的一批哲學和科學知識逐漸進入大學課堂,這引起了教會的恐慌和惱怒。于是,教皇在1210年、1215年和1231年三次下達禁令,不允許在巴黎大學閱讀和傳授亞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學著作。但是,教皇的禁令并沒有起多大作用,到1255年,巴黎大學講座課程的教材目錄已經包括所有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如《物理學》、《論動物》、《論植物》、《論靈魂》、《論生殖》、《隕星》、《論天國與地球》、《理智與感官》、《睡眠與行走》、《記憶與回想》、《論生命與死亡》等。
2.對理性思維的訓練
中世紀大學逐漸改變了西方教育制度,形成了說理論辯的學術傳統。它的教學一般包括授課和辯論兩個環節:授課是指學生閱讀指定書籍,然后由教師解釋;辯論包括課堂上展開的“問題辯論”和課下舉行的“自由辯論”。課堂上的爭辯和公共場合的自由辯論,不僅提高了師生才智的敏捷性和思想的準確性,而且后來發展成為一種批判精神和方法上的懷疑,西方文化與近代科學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此興起的。
3.為科學研究提供了知識基礎
十字軍東征給中世紀大學帶回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學術典籍,這些典籍和文獻在大學免于戰爭破壞。同時,當時人們極為重視書籍,于是一些修士謄抄書籍賣給人們,希望能夠豐富教堂財富、增加個人收益,這在客觀上對古希臘科學知識的保存和思想的傳承發揮著重要作用。
4.改變了教會壟斷教育的狀況
中世紀的許多大學是由教會許可建立的,大學的教學和管理都由教會控制。教師和學生在形式上屬于教會人員,神學科目在課程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隨著大學在不斷的斗爭中逐漸獲得了一些特權,尤其是大學擁有了教學和研究的權利后,教學內容逐漸由神學擴展到自然科學等學科,教師逐漸由牧師、主教轉為學者。人們的眼光不再局限于神學領域,開始探索自然科學等領域,從而改變了教會壟斷教育的狀況。
三 中世紀大學促進了歐洲近代城市和文明的發展
中世紀大學承擔著培養人才、傳播智慧的重要任務,尤其是一些著名的大學更是吸引了大量國內外的學生前來學習,成為城市的一張名片,這既擴大了當地城市的影響,又為所在地的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促進了所在城市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溥林.中世紀的大學及其成就[J].錦州師范學院學報,2003(3):54~57
[2]雅克·勒戈夫.中世紀的知識分子[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63
[3]宋曉云、胡青.特殊的社會階層:歐洲中世紀的大學與教師[J].求索,2006(5):125~127
[4]彭嵐.宗教對中國書院與歐洲中世紀大學影響之比較[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3)
[5]鞠平凡.基督教對西歐中世紀大學的影響[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1):41~43
[6]石廣盛.歐洲中世紀大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7
[7]佛羅斯特著.西方教育的歷史和哲學基礎(吳元訓等譯)[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159
[8]周婕.試論歐洲中世紀大學的特征與歷史地位[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5(11):96~100
[9]黃福濤.外國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47
[10]辛彥懷.歐洲中世紀大學對近代科學的影響[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2):82~85
[11]田薇.信仰與理性——中世紀基督教文化的興衰[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