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學生事務管理能有效地實現高校的培養目標,并對其產生較重要的影響。美國是當前世界上高等教育發展比較完善的國家之一,其在教育領域的卓越成就與其良好的學生事務管理工作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參考美國學生事務管理工作的發展歷程與發展模式,可為我國高等教育提供切實有效的參考經驗。本文結合實際情況,詳細地分析與論述了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工作的具體發展歷程,并對相關模式進行了有效的研究。
【關鍵詞】美國高校 學生事務管理工作 發展歷程 模式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4-0036-02
“學生事務管理”屬于較為典型的美國術語,具體是指美國高校在對學生進行管理的過程中,所有同非學術性的事務以及學生的課外活動有著相關性的所有概念以及事項與活動的總和。在國內,通過專家學者的研究與界定,學生事務主要是指一些高等學校通過一定的非學術性的事務與課外活動來增加學生的教育影響,以此來有效地規范、指導,并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服務,從而較大程度地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幫助學生早日成長,實現自身的價值與目標。
一 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發展歷程
美國高校的學生事務管理工作經歷了較長的發展歷程,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末,分學生事務管理隊伍的孕育期、確立期、發展期、成熟期、學生事務的動態和前瞻期等五個主要時期。兩百多年的發展,促使美國高校形成了一支專業化、職業化的學生事務管理隊伍,積累了豐富的學生事務管理經驗。
1.學生事務管理隊伍的孕育期(殖民時期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
從1636年到19世紀中葉,美國主要采用英國的牛津大學與劍橋大學的辦學模版來構建其高等教育,這時的學校新生年齡較小,一般平均年齡只有14歲。而在這一階段,高校采取“替代父母制”的辦學模式,具體表現為教師同學生一起寄宿在學校,而教師肩負起教學與管理的雙重責任。在這一階段,教師無法有效地區別高校中學術與學生事務,這兩項事務處于相互交織的狀態,與此同時,長期的家長式以及“大雜燴式”的管理模式不能有效地幫助高校人才的培養。
2.學生事務管理隊伍的確立期(19世紀末20世紀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
到19世紀中葉,尤其是美國“南北戰爭”(1861.4~1865.4)之后,美國的高校教師在逐步地轉變自身工作的重心,具體而言是從事務研究轉變為比較專業的學術研究。在這一過程中,出現了學生事務逐漸分離出學術事務的趨勢,隨之相適應的是在美國的一些高等院校中,出現了由男生主任與女生主任進行單獨從事學生管理的事務工作,這些工作均與學術性事務無關。
1962年,隨著《莫雷爾法案》的制訂與頒布,美國聯邦政府不斷向各州提供一定的聯邦土地,以此來有效地推動各州農業和工藝的教育與發展。這項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推動了美國第一次學院改革運動,與此同時還幫助了美國大學教育逐步朝向世俗化、學術化以及現代化與多元化的方向發展。這一時期,高校都挑選一些接受過訓練的人員來擔任學生事務的相關管理工作,學生事務的管理工作,在高等院校的管理工作之中正承擔起愈來愈重要的責任。1937年,美國教育委員會頒布的《學生工作宣言》正式確立了學生事務管理在美國高校的確立。
3.學生事務管理隊伍的發展期(第二次世界大戰至20世紀7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一大批退役的軍人進入各個級別的教育及培訓機構,從而促使在校學生的急速增加。由于退伍軍人同普通的大學生有著比較大的差距,具體表現在年齡、經歷和其求學的主要目標等方面,這無疑增加了美國高校學校教育和管理的難度,為其提出了新的課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對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綜上所述,這一階段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學生人事工作的社會地位和重要程度。
20世紀60年代之后,鑒于市場的蕭條、文憑逐漸貶值無法發揮相應作用以及逐漸停止的義務兵役制等方面的原因,一些高校為了獲得生存以及發展的空間,逐漸加大了對生源的競爭,此時學生的權益被放在比較高的位置,這些都是促使學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發生變化的重要原因,一些傳統的學生事務管理在這時被賦予了全新的內容,出現了“學生服務”的觀念。
4.學生事務管理隊伍的成熟期(20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90年代)
從20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90年代,學生事務管理隊伍慢慢發展成熟,出現了“學生發展”的理論,這一理論是建立在咨詢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之上。美國大學的人事協會于1968年提出了“明日高等教育工程”,其對“學生發展”的定義為:“將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有效地運用到高等教育之中,從而促使任何一個參加的人均能把握比較復雜的發展任務,從而達到自我價值的實現、自身地位的獨立。”這個理論在當時經常被認為允許大學生擁有決定自身生活方向的主要權利,同時也能選擇自身所要承擔與接受的教育內容的相關權利。在這種條件下,學校承擔起幫助學生進行自我發展、自身目標進行實現的角色和地位。受其影響,學生事務的管理在20世紀90年代,就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與全面的系統結構和運行體制,以此來構成一種相對比較獨立的學科。
5.學生事務的動態和前瞻期(20世紀90年代至今)
20世紀90年代之后,在美國的高等教育界,廣泛地開展了一場進行有效提高本科生教育質量問題的研究與討論。在1984年,美國高質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組發表了《投身學習:發揮美國高等教育的潛力》的重要報告,從而得出了關于有效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三個重要要點,也就是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嚴格地要求自己,及時進行評價與反饋。報告詳細地分析與闡述了當前行政管理者所面對的比較重要的挑戰,即挑選出各式各樣能幫助大學生進行學習的道路。美國全國學生人事管理者在1987年頒布了《學生事務觀》,較為鮮明地提出了增強和有效支持院校進行教學革命的號召,將其宗旨轉向為學生事務。在1994年又提出了另外一份報告,報告里指出當前學生進行學習是其首要任務,從而將美國高等院校的學生事務管理工作帶領進入了一個突破與創新的時期。
二 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模式
1.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組織機構
鑒于美國高校通常具有多樣性的特征,其所構建的學生事務組織結構也呈現不同的面貌。在一些美國的公立大學之中,通常設置同學術副校長以及財務副校長具備相同地位的專門從事學生事務的副校長。這種組織機構主要依據具體的職能進行設置,具備比較強的分工性,同時針對性也比較強。目前,其學生事務機構通常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健康服務中心、住宿辦公室、財政資助辦公室、輔導中心、學生申訴中心等相關部門。其主要由美國大學人事協會與國家學生人事管理者協會等協會進行工作指導,但其不起直接領導作用,主要進行業務指導工作,而在學校方面,則由學生事務部門對學生進行直接的服務,未存在中間環節。
2.職業準入規則和相關人員素質的要求
在現實生活中,美國對于進行學生事務的工作人員提出了較為嚴格的要求,主要針對工作人員的素質,當前,這一領域已逐漸步入到行業標準的專業化以及工作手段的專業化的階段之中。目前,這一領域通常設立初級、中級以及高級三個級別,并還存在著專職及兼職兩種不同的工作方式。與此同時,為了進一步地滿足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方面對專業性和職業性的要求,美國高等教育還提出了相對較完整的科學的職前與在職的專業培訓。當前,美國有效地分離了職業培訓和學歷教育,需要相關高校承擔起對學生進行學歷教育的責任。在美國,至少有四十余所研究性的大學設立了專門進行學生事務研究的碩士甚至博士的研究點。
鑒于學生事務管理工作是當前多種學科進行交叉研究的領域,美國高校的學生事務人員其專業訓練內容應包含應用管理理論以及一些一般的社會學常識。在這些交叉的學科中,教育學、心理學以及管理學等專業屬于其主要的內容。針對上述情況,美國支持所有進行學生事務管理的工作人員進行專業的培訓,鼓勵其參加專業協會,這也是目前美國學生事務管理隊伍能逐漸走向專業化以及職業化的主要手段之一。
3.事務工作人員職業發展
在美國高校從事學生事務管理工作具有比較高的準入門檻,因此,這是一份令旁人羨慕的職業,具有比較高的社會地位。通常情況下,碩士學歷是基本學歷,當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擁有一定的實踐經驗之后,就可以為其在日后繼續進行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礎。隨著工作人員的實踐經驗不斷累積,學生事務的工作者能承擔起越來越重要的職位,在未來甚至可以成為學院里某一個部門的主任或院長,成為學生事務研究生的碩士或博士生導師,表現突出者也能成為掌管該校學生事務的副校長。
三 結束語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不斷進步,高校教育中的學生管理教育也獲得了較快的發展,在當前的高校教育管理過程中,學生事務管理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加強學生事務管理一方面能促進高校學生培養目標的早日實現,另一方面也能幫助學生早日實現自我價值與人生價值,與此同時,也對學校教育帶來巨大的影響。作為當前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美國關于高校教育的研究以及學生事務的管理工作發展均處于領先的地位。學生事務管理工作在美國的高校中屬于獨立的部門,具有比較強的針對性與專業性,相關人員的素質要求比較高,從事學生事務管理工作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
參考文獻
[1]姜星莉.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學生事務管理工作特色與借鑒[J].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網信息簡報,2009(7):40~44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