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腐敗分為經濟腐敗和學術腐敗。近年來,高校已成為腐敗案件高發的重災區。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高校領導利用手里掌握的基建、招生、人事、物資采購、后勤管理等各種權利,積極進行尋租;部分高校行政領導學術造假,權學交易,使高校廉潔校園文化遭到破壞。只有加強高校校園廉潔文化建設,做到廉政建設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完善監督,去行政化、強化領導體制,加強學術評議,才能扼制校園腐敗。
【關鍵詞】高校 經濟腐敗 學術腐敗 廉政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4-0038-03
一 高校廉政建設背景
繼2009年百年學府武漢大學原常務副校長陳昭方和原校黨委常務副書記龍小樂因涉嫌受賄罪,被湖北省人民檢察院批準逮捕至今,全國高校連續發生地震,成為腐敗犯罪新的高發區。
針對高校連續不斷出現的腐敗案件,我們不禁產生質疑:高校本是教書育人的神圣殿堂,身正為師,德高為范,而一校之長、一院之長更應潔身自好、為人表率,怎么也會產生嚴重的違法亂紀行為呢?全國高校連續發生的校園腐敗案,說明高校已不是圣潔的“象牙塔”,因此,加強高等院校反腐倡廉工作已迫在眉睫。
事實上,高校腐敗絕非經濟腐敗一種類型,還有學術腐敗。西安交通大學楊紹侃等6名老教授從2007年起,對該院能動學院教授、長江學者李連生等2007年申報的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項目中,存在造假、侵占他人學術成果進行拼湊和包裝等嚴重學術不端問題進行實名舉報。2010年3月,西安交通大學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委員會和校黨政聯席會議決定:鑒于李連生嚴重學術不端行為,取消其教授職稱,并解除其教師聘用合同。隨著調查的深入,李連生200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項目被發現在經濟效益的證明材料上也存在諸多問題。2012年,從廈門大學醫學院教授傅瑾到北京化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陸駿,連續被曝光的兩起海外高端引進人才造假事件,再一次引發了社會對國內學術欺詐行為的高度關注,純潔的象牙塔再一次蒙塵。2013年,葛蘭素史克(GSK)中國研發總裁臧敬五2010年發表在國際頂尖雜志《Nature Medicine》上的論文涉嫌造假,一時間引起很大的轟動。就目前來看,學術造假、學風不正、粗制濫造、抄襲剽竊的現象在全國各高校并不少見,這種學術腐敗現象,嚴重損害了高校的形象,破壞了高校的學術聲譽,抑制了求真務實的學術研究。
不論是經濟腐敗還是學術腐敗,都是高校倡導廉潔校園文化,反腐倡廉的重要內容,而且就腐敗行為的發生來看,經濟腐敗和學術腐敗都會涉及高校中的高層領導。經濟腐敗與學術腐敗具有一定的關聯性,行賄、托人、請客送禮已成為今天高校職稱評定中不爭的事實,而此舉嚴重影響了對教師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的考查,影響了教師科研積極性的發揮。
為了凈化校園空氣,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的目標,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校園腐敗行為的發生。
二 高校腐敗問題產生的原因
1.經濟腐敗產生的原因
高校的經濟腐敗主要源于基建工程、招生錄取、圖書采購、設備采購、人事任免、職稱評定和后勤管理等引發的貪污賄賂、瀆職失職、濫用職權等。
第一,高校擴招、基建規模擴大和大學城建設是滋生腐敗的溫床。自1999年大學擴招以來,大學招生人數與日俱增,各高校大興土木,擴建新校舍,發展新校區,建設大學城。而基層項目,采購和招標方面的指標都掌握在高校相關領導手里,他們具有決策權,一些房地產開發商為了承攬大學基建項目,緊盯主管基建的校級領導,不惜重金行賄。
第二,自主招生、碩博導師自主命題是腐敗產生的另一誘因。近年來,盡管“陽光招生”的力度不斷加大,高校招生從過程到結果更加公開透明,但隨著我國高校自主招生范圍的擴大,腐敗現象不可避免。一些地區在自主招生的過程中,采取了校長實名推薦、學校保送、班主任搞綜合素質測評等形式,為了拿到有限的錄取名額,直接掌握此項權力的高校領導自然容易成為各路家長追捧、請托的對象,一些家長不惜花費重金行賄領導。另外,在碩士、博士研究生的招生過程中,由教師自主命題招生也容易滋生腐敗。
第三,圖書采購、后勤管理容易產生腐敗。高校每年都要采購眾多的教材和教學設備,在交易的過程中,存在著商業賄賂的情況。部分高校圖書采購人員勾結書商,索要回扣,私吞折扣,這就增加了購書成本,損害了家長和學生的利益。另外,在后勤、食堂管理中,也會產生商業賄賂。尤其是近幾年來高校實施后勤社會化改革后,把大量的權力交給了后勤管理部門,并實行一些傾斜政策,為一些高校后勤管理人員在項目承包、采購、維修、人員安置等方面尋租提供了條件,也成為高校領導職務犯罪的重要根源。
第四,人事任免和職稱評定過程中產生的腐敗。人事任免和職稱評定均要經過公開考查、群眾監督等程序,但仍避免不了拉關系、走后門、請客送禮等現象,一些高校領導和專家學者手中有人事任免的建議權和職稱評定的發言權,為了獲得對被審查對象有利的因素,他們通風報信,積極舉薦,利用手中權力干擾正常評定程序,使得評定過程明顯失衡,而被審查對象則給予利益回報,使得人事任免和職稱評定中的腐敗現象不可避免。
第五,監督機制不夠嚴格。多數高校實施的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黨委書記的思想、傾向和意志很多時候替代了黨委的集體決策。而在權力的監督上,各省的教育工委、教育紀工委負責對高校進行監督,但由于高校數量繁多,上級部門的監督感覺力不從心。從校內監督來看,校內對領導干部的監督與審計力度也不夠。正因如此,造成高校腐敗問題頻頻發生。
2.學術腐敗問題產生的原因
高校的學術腐敗問題也呈現不斷上升趨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學術行政化。“學而優則仕”是中國的一句古訓。在一些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學者謀官、官謀學術”的現象。不少高校的重大科研項目和攻關項目,大多數都是行政官員領銜。不少高校領導整天忙碌于行政事務,但是碩導、博導、學術帶頭人、專家學者的各種稱謂和以他們的名義出版的各種學術成果卻非常多,這種學術造假的現象不僅容易滋生“官本位”的思想,還導致了“搭便車”情況的發生。目前在學術界,領導掛名、相互掛名已成為一種常見現象,不少高校知名教授都把謀取一官半職作為成就個人的一種出路,教師想進入學校黨政機關,想當官,獲得更多的權利、地位和尊重。
第二,職稱評審市場化。高校的職稱常與工資、課酬、教師的社會地位和聲望掛鉤,很多教師為了評職稱,就要發表學術論文、申報課題、著書立說。然而,這一正向的激勵機制也促使部分急功近利的教師不斷去炮制“學術快餐”,導致剽竊之風盛行,有的甚至找“槍手”代寫論文。而論文寫成后,為了在核心期刊上發表,除了要拉關系,找熟人,還要請客送禮。文章發表后,為了順利通過職稱評審,找人、拉關系已是不爭的事實,那些掌握著職稱評審、課題立項、學術成果界定權利的人一旦缺失了學術道德,將會成為經濟反腐的對象。
第三,學術監督體系不健全。近幾年來,為了懲治學術不端行為,教育部和各高校都出臺了不少規定和條例。然而,由于我國高等院校內部缺乏學術評議和調查機構,對學術不端或失范行為的監督,基本上是由個人來實現的,遵循的原則是“不告不究”,日常很少開展學術糾查活動,也沒有一套完整的學術研究監督體制,對涉嫌學術腐敗的相關責任人處罰也較輕,這就為很多制造學術腐敗的人提供了便利。
三 高校廉政建設的對策及思考
腐敗是一顆毒瘤,一旦纏繞于黨的肌體,就會使其腐化變質,而高校是圣潔的殿堂,人才的搖籃,容不得金錢的侵蝕和利欲的誘惑,因此,在高校反腐就具有特殊的意義。
1.加強高校廉潔文化建設
高校校園廉潔文化建設是反腐倡廉建設的重要內容,校園廉潔文化包括廉政知識、理想、信念、價值觀、行為規范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內容。要緊密結合高校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工作,構建干部教師教書育人、廉潔從教、甘于奉獻的服務意識和理念;要圍繞高校人才選拔、學術界定和職稱評審,營造科學民主、公平公正、清正廉潔的良好文化氛圍。具體來說,一是要突出思想教育,高校黨委要把反腐倡廉教育納入學校黨委工作計劃,加強對領導干部進行理想信念、廉潔從政、黨的作風、紀律和群眾路線等方面的教育;加強對重要崗位、重點部位工作人員法律法規、財經紀律等方面的教育;加強對干部、教師職業道德、廉潔自律和誠信方面的教育。二是開展廉潔校園主題活動,要組織領導干部、師生開展廉政從政模范人物學習活動,舉辦宣傳報告會,弘揚他們的先進事跡,在這些事跡的感召、教育、引導和示范作用下,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教育,在廣大師生中營造“以廉為榮、以腐為恥”的輿論環境。
2.高校反腐倡廉工作要常態化、制度化和規范化
第一,要把高校反腐工作作為一項經常性的工作常抓不懈。除了要做好思想教育和宣傳工作外,高校每年要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反腐倡廉工作,明確工作重點,制訂工作計劃,召開專題會議,要經常聽取學校紀檢、監察部門工作匯報,督促把反腐倡廉工作落到實處。
第二,要加強高校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設,完善管理制度。圍繞高校基建工程、圖書、物資采購、人事任免、招生和后勤管理等工作,完善招投標制度、集體決策、民主討論制度,做到信息公開。依法治校、按章辦事。對高校“人、財、物”的管理和使用,一定要遵循制度,按章辦事,防止權利濫用,要不斷強化法制在校園規范化建設中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第三,要加強高校反腐倡廉的規范化建設,要建立高校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和考核機制。黨委要與學校各級領導簽訂黨風廉政建設責任書,并要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把廉政建設任務分解落實到各單位的每一位成員和相關責任人。年終時,圍繞黨風廉政建設考評指標,對各單位進行嚴格考評,對考評不合格的單位及相關責任人追究責任。
3.要加強對高校領導干部的審計和監督
高校紀委要圍繞學校基建、招生、后勤、財務、采購和職稱評定等各項工作,加強對領導干部的審計和監督,加大檢查力度。要加強對干部任用、職務聘任、職稱評審的監督。在高校干部任免中,學校要加強對干部推薦、提名、考核、討論決定等各個環節的監督,確保做到公平公正。還要加強對經濟活動的監督。校紀委要參與對基建招投標、招生、經費使用過程的監督,依照國家和上級有關財經制度、法規,制訂財經安全監督制度,通過參加相關會議和聽取匯報等方式,對經濟活動全程監督,確保學校資金使用安全,防止腐敗行為的發生,以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4.去行政化,教授潛心治學、領導安心管理
第一,破除“官本位”對大學的影響。要確立高校教學的中心地位,使校內利益分配體制逐漸向教師和教學傾斜,提高教師的地位,注重對教師科研成果的物質獎勵和精神激勵。要改變高校中教授收入不如處長、院長,甚至不如科長,屈尊就卑、忍辱負重的狀況。要改善教師工作條件,增加相應的教學設備、創造良好的教學科研環境,要給教師配套科研經費,為教師的學習培訓、學術交流、進修提升搭建平臺。
第二,提高教師特別是高職稱教師在職稱評定、事關學校重大發展、教職工利益分配中的話語權,要把學術資源、科研資源的分配權力留給教師,實現專家治校、教授治校,建立起以教學科研業績為評價體系的考核評價機制,切實提高教師地位,確立教師的責任感、優越感和成就感。
5.強化領導體制,從源頭上扼制學術腐敗
學術腐敗的源頭在高校各級領導干部。高校各級行政領導要認清學術腐敗在反腐倡廉中的重要地位,要從自身學術反腐開始,把職稱評審、教學名師、學科帶頭人和碩士、博士生導師等資格主動讓給專業教師,讓學術骨干成為真正的學術精英。同時,要減少各種著作、論文和學術成果掛名的機會,創設一種有利于年輕人、新人成長和脫穎而出的體制和機制。
6.加強學術評議,建立健康的學術評價環境
第一,高校要建立不受行政權力影響和制約的學術評議機構和調查機構。該機構要建立一套符合學校發展,有利于教師成長成才的評價體系,該機構擁有論文評審、職稱評定、名師鑒定、科研成果推薦等多項權利,不受行政權力的干預和約束,能充分體現學術至上的原則,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局面。
第二,要依托該機構,加強學術規范性建設,對涉嫌學術腐敗的行為,及時啟動學術調查并予以糾正,同時,還要制訂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懲治辦法和意見,以確保校園學術活動的正常開展。只有在一個健康的學術環境管理體系中,才能充分調動教師的科研積極性,發揮高校教師的正能量,并在治理學術腐敗中保持公平、公正的立場,不缺位、不失聲。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更加科學有效地防治腐敗,全面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就要提高反腐敗法律制度執行力,讓法律制度剛性運行。①高校作為開展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陣地,任重而道遠,需要各級領導干部轉變思想觀念,真抓實干,依托廣大干部教師,腳踏實地地開展一場以“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為總要求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高校的風清氣正。
注 釋
①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講話[N].新華每日電訊,2013.4.21
參考文獻
[1]何金科.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高校黨風廉政建設的對策探討[J].漳州市教育局德育論壇,2008
[2]陳金明、李衛群.高校腐敗問題的成因探析與防范治理[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
[3]朱小蓉.高校腐敗問題探析[J].時代報告(學術版),2012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