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看,隨著社會的發展,加強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是高等醫學職業技術學院貫徹“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這有助于學生理解醫學和社會的密切聯系,解決各種社會衛生問題,并從精神、心理、健康預防等方面加強醫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高職高專醫學院校 人文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4-0051-01
一 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意義
醫學院校是培養醫學人才的重要陣地,在教學上要充分適應新的形勢和醫務人員的培訓需要,要實現由傳統的醫學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這就要求突破傳統教育思想教育,培養醫學生更深刻的人文素質。高職醫學院校的學科背景單一,專業特色突出,在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職業培訓上,往往只注重在技術層面上的教育,忽視了人文素質的教育,導致人文素質下降。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醫學高職教育往往是突出醫療專業應用,而對醫學生的歷史、思想感情的教育蔑視,從現實看,這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 高職高專醫學院校學生人文素質狀況的調研
1.人文素養的缺失
由于受重技術專長和功利主義的教育思想影響,有些學生忽視人文課程知識的學習,導致人文素質低下。許多學生不重視諸如歷史、哲學等人文知識的積累,表現為個人表達能力較差,對藝術的評鑒能力低下等。
課題組曾對300名學生作過調查,其中一項內容是學生閱讀文學著作的情況,統計結果顯示,高職學生年均閱讀量極低,有80%以上的學生未完整看過四大古典文學名著。筆者在平時統計過,學生離開教室主動隨手關燈的比例不超過5%,而在教室、校園里亂扔垃圾者比比皆是,可見,學生節約、環保意識淡薄,這些都或多或少地表現出人文素質的欠缺,警示著高職院校應重視人文教育。
2.醫學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筆者在學生的調查中了解到,作為三峽庫區唯一的醫學類高職院校,很多學生來自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鄉鎮,但很少有學生愿意到偏遠地區工作,這種現象充分說明了部分學生缺少艱苦奮斗精神和關心民眾疾苦的憂患意識。談及為未來工作要做的準備時,學生首先關注的是專業知識、技能過關,能否順利拿到各類證書,對如何真正面對患者,信守尊重生命、救死扶傷的職責思考和準備較少。
3.學生群體對人文價值的認同程度不高,缺少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由于高職高專醫學院校學生入學成績與本科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學制又比本科醫學教育少兩年,而相關的公共課、基礎課和專業課都須在有限的時間內修完,這就增加了在校期間專業學習的難度。而傳統的應試教育決定了部分學生只重視專業書本知識而對人文價值的認同程度不高,對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失去興趣,僅滿足于書本的知識,局限于理論知識,缺少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有的大學生不善于獨立思考,沒有參與過社會實踐。
三 對加強高職高專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思考
1.對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加強認識
一個以個人為中心的學生,即使是專業知識扎實和技能水平高超,也不能真正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只有擁有仁、愛、責任的學生,才能實現現代醫學的價值目標。
2.人文素質教育要緊密聯系社會
學校與用人單位進行項目合作,拓寬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學校的教師,尤其是人文學科的教師應了解學生缺什么,需要補充什么,以使課堂教學內容變得生動。
3.發揮課堂在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高職高專醫學院校學生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醫學人才,除了專業素質外,思想政治素質、倫理醫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發展性素質、身心健康素質等五大人文素質必不可少。另外,除了繼續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道德教育之外,還有許多方面的教育亟須加強,這里就不一一闡述了。
在醫護人員培養階段,切實加強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培養醫學生尊重生命、獻身醫學、履行救死扶傷的人文精神是時代的要求。從小處看,這關系到學校培養的人才是否集人文精神、科學素養與創造能力于一身,從長遠看,這關系到尊重生命、治病救人、維護健康、提高生命質量這一醫學的神圣使命是否能實現。
參考文獻
[1]莫俊峰.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J].理論前沿,2011(6)
[2]毛加明、丁旭峰.論高職院校大學精神與校園文化建設[J].職教論壇,2010(8)
[3]蔣雨岑.高等職業院校應加強人文素質的培養[J].教育與職業,2009(5)
[4]王士霞.加強醫學生人文教育的實踐路徑探尋[J].經濟研究導刊,2012(28)
[5]鄭琳、蹇瑞橋.論高校醫學生人文素養教育[J].教育與職業,2013(3)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