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動機是為實現一定目的而行動的原因,是激勵人們去行動的內部力量和動因,而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學習動機并不是某種單一的結構,它由多種動力因素組成的整體系統,其中包括學習需要、學習自覺性、學習態度、學習興趣等。本文依據Keller動機模式理論對民族院校學生英語學習動機進行了調查研究,目的是激發和提高民族院校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為全面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提供借鑒。
【關鍵詞】民族院校 大學英語 學習動機 激發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4-0053-03
一 研究背景
外語學習動機歷來被公認為外語學習的最重要因素,也是應用語言學和外語教學界教師的主要研究對象。隨著分層次教學和外語教改的不斷深化,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激發不同層次學生的外語學習動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已成為外語教學改革成敗的關鍵。
長期以來,外語教學的主要研究方向一直放在尋求好的教學方法上,強調要有好的教師、好的教材及好的教學方法,而忽視了對接受知識的學習者“怎樣學”這一內在問題的研究。直至20世紀70年代中期,隨著應用語言學的研究重點從“教方”向“學方”的轉變,外語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和個體差異才得到廣泛重視。研究者們認識到,除了教學方法等外部因素外,學習者個人的學習過程和個體差異也直接影響外語學習的效果。而在語言學習諸多內部因素中最具有能動性的因素之一就是學習動機。
大學英語課程是全國規模最大的基礎課程之一。多年來,由于這門課程的普遍性和其在教學實踐中的特殊性,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一直是學習者和教師們探討的主題。對大學英語的學習動機進行調查研究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英語學習的心理過程、社會因素及個體差異,進而有針對性地采取相關策略來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學習。
動機是為實現一定目的而行動的原因,是激勵人們去行動的內部力量和動因,而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學習動機并不是某種單一的結構,它由多種動力因素組成的整體系統,其中包括學習需要、學習自覺性、學習態度、學習興趣等。
在20世紀80年代,Jhon Keller提出了 ARCS動機模型,這是把動機原理整合到教學過程的較為系統的學說。他在1983年提出了動機設計模型四要素:注意(Attention)、相關(Relevance)、信心(Confidence)和滿意(Satisfaction),這四個單詞的第一個字母即是ARCS。人們可能會對一樣東西產生興趣,從而去注意它,并發現它與自己密切相關,但若沒有足夠的信心來完成它,一切的動機行為都不可能發生,也就無從談及滿足感,由此可見信心之重要。
中國民族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方法一直處于探索階段,這些學校的大學生入校時英語水平差距較大,尤其是少數民族學生英語基礎不扎實。雖然大學里已實施了分層次英語教學,但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在實施分層次教學中,缺乏以學生為本,沒有充分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心理特征和學習需要,沒有通過針對性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外語學習動機。為此,本文基于Keller的動機模式理論,研究激發民族院校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方法,為全面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提供借鑒。
二 研究的實施過程
我們依據Keller模式理論對民族院校學生英語學習動機進行了調查研究,研究如下:
1.研究工具
采用問卷法,工具是自編問卷,理論依據為約翰M·凱勒的ARCS動機模型。該模型告訴我們:激發一個人的學習和工作動機,首先要引起他對一項學習或工作任務的成就感。問題基本涵蓋了ARCS模型諸要素。
自編問題為:(1)你認為英語是一門有趣的課程嗎?(2)你學英語的目的是什么?A:對學科本身感興趣,想多掌握一些技能。B:通過校級考試,拿到畢業證。C:通過考試是不成問題的,努力學習只是為了能找到一份好工作。D:想在今后深造時,把英語作為專業。E:沒什么目標,只是跟著老師上課。(3)你平時怎樣記單詞?A:反復拼讀背誦,死記硬背。B:通過老師講解后,稍花時間記一記。C:在課文等上下語境里記憶。D:其他方法。E:不記單詞。(4)由于全班同學英語水平存在差異,你認為根據成績分快、中、慢班好嗎?A:很不好。B:不好。C:不知道。D:好。E很好。(5)你對學習外語有信心嗎?A:太難了,我一想到背單詞,就恐懼。B:雖然較難,但我還是能學好的。C:與其他學科比起來,英語還算較易學好的。D:我覺得外語很好學。E:不確定。(6)除了在課堂上接觸英語外,你還在哪兒獲取英語方面的信息?A:互聯網。B:課外英語書報雜志。C:電視廣播。D:其他。E:不接觸英語。
2.施測程序
本次調查的對象為我校非英語專業的2010級和2011級的學生,共220人。為了確保測試的真實性,測試人采取了下列措施:(1)向學生闡明該測試不會對受試者個人的實際利益有任何負面影響,以消除學生各方面疑慮,把主觀性干擾減到最小,告訴他們這只是一次科研調查表,相信他們會認真如實地填寫。(2)以無記名方式填寫表格。(3)要求受試者在填寫時不可討論,不可參閱他人,填完后反放在座位上,等待主測人收走。以上方法可將干擾變量降到最低。
3.研究結果與討論
調查表中的第(1)選項,有65.08%的學生對英語不感興趣;調查表中的第(2)選項,有75.25%的學生學英語是為了通過校級考試,拿到畢業證,10.25%的學生選擇了沒有什么目標;調查表中的第(3)選項,有56.80%的學生選擇了反復拼讀、死記硬背;調查表中的第(4)選項,有68.50%的學生認為學習英語太難了;調查表中的第(5)選項,有73.25%的學生選擇了好或很好,這說明分層次教學模式得到了絕大多數同學的肯定,另有11.50%的學生選擇了不知道;調查表中的第(6)選項,有20.50%的學生選擇了通過互聯網接觸英語,45.30%的學生選擇了不接觸英語。調查結果不容樂觀,一方面,由于民族院校學生生源較其他一本學校學生整體水平要低,學生主動喜歡學習英語的比例較低;另一方面,民族院校學生英語學習中存在兩極分化現象。
三 反思和策略
英語學習如果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則所獲得的成效將是很小的。應把外語學習當做一門知識,去學習這門語言所包含的信息,獲得學習興趣,建立自信心,才是學習英語的唯一途徑。年輕人對任何新鮮的東西都充滿了好奇心,我們應緊緊抓住這一點。國外的東西對他們來說是未接觸過的,有誘惑力的,我們要先從介紹外國的風土人情、日常生活入手,用一些簡單的語言來學習這個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這樣就使學習滲透在不知不覺中了。眾所周知,學習外語需要一定的環境刺激,也就是用所謂的語言環境來激發興趣及動力。在這里,我們姑且用“場”的原理來努力建設最佳的外語學習環境。我們可以通過辦外語墻報、為外文報刊投稿、放外語錄音等實踐活動在班級營造出“外語場”的效果。那么,當學生走進教室時,在心理上,先入為主地產生“學習”的概念;在行為上,自然就進入了學習的狀態;在“情緒場”的效應下,情緒波動也較穩定,這樣學習效果得到了保證。“情緒場”的穩定,不僅在現階段,即使在學生畢業走上社會后,同樣會對他們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要用大量的信息吸引學生的興趣,不僅是文學方面,還可以是科學、技術等其他學科的知識。我們要把目標定位在考試之外,而不是考試本身,而這正好是沿著我們讓學生掌握知識目的這條線索走的,并可以達到讓學生過級的目的。
對策一:對于學生在英語學習上所取得的每一點進步都鼓勵他、支持他,而不是對他還不純熟,甚至還有錯誤的英語進行批評。建立學生的自信心同樣很重要,尤其是對于少數民族學生來說,他們剛入學時同大多數新生一樣都有一種自豪感,因為他們是在激烈的高考競爭中擊敗了眾多的對手,帶著勝利者的微笑跨進校門的,但如果在分班考的競爭中成了失敗者,會使大多數少數民族學生心理上無法承受,并對自己喪失信心,他們在課堂上就會畏畏縮縮,不敢開口,生怕說錯;至于任課教師,一般總認為自己的班級不如好班、中班,不期望學生會有大的進步,自然不會積極主動地采取有力措施。教師與學生雙方心理上的障礙,導致少數民族學生進步不大。心理因素在學習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國外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對幾個班級的學生進行了智力測驗,然后告訴教師,其中某幾人將會出現顯著進步。八個月后再次對這些學生進行測驗,發現以前提到的“某幾人”智力發展很快,品德表現也不錯。事實上,這些學生當初都是隨機抽取的,但由于教師對他們滿懷期待,學生自己也信心十足,智力方面像期待的那樣得到了提高。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少數民族學生消極心理所造成的后果從反面再次證實了這一效應。實際上,如果老師能做好引導,使學生在學習上獲得較大的進步是非常可能的,關鍵在于鼓勵。
對策二:課堂內,老師要用各種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并鞏固、加強它。要先告訴學生:學外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須要堅持不懈。老師要給學生設計一些有趣的、與他們的現實生活切實相關的任務,讓他們用英語來完成。要讓他們有一種焦急心理,必須去完成它,并樂于去完成它。任務完成之后,還要去評價學生的成績,這是課堂內最有效的影響學生學習動機的一個程序。假如利用得好,完全可以使一個學生的英語水平不斷地獲得進步和提高。只有學生的自信心提高了,信心與興趣相結合,才會取得大的成效。
對策三:學校應該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強迫學生學習外語。對少數民族學生要制定出目標來規范他們,迫使他們去學習。如要想畢業,就必須學好外語,給學生加壓。人有的時候在重壓之下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而這種潛能在平時可能是根本意識不到的。要加強學生管理的力度,不妨制定幾條較明確的計劃及制度,限定學生們在課內及自習時間內應遵守的行為紀律及應完成的復習計劃。
對策四:把考試定位于一個外在動力是可以的,盲目地給學生施加壓力會使他們產生逆反心理,甚至會破罐子破摔。所以,還應注重加強教師的情感協調的作用。心理學認為:關愛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需要。學生如果感受到教師對他的關愛,便會激發出健康的情感,產生積極學習的動機。
總之,教學性對策是有關技術科學性的東西,而情感性對策是關于情感與熱誠的部分。一個成功教師應具備的特質,除了具備專業知識和行動系統知識外,還要懂得關愛學生,熱情、真誠并善于與學生情感交流。“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如果老師愿意作為學生的知心朋友,關心、愛護學生,熱情地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學生就會對老師有較強的信任感、友好感和親近感,從而自然而然地喜愛并愿意學習教師所教的課程,達到“尊其師,信其道”的效果。當學生感到老師是可靠的、值得信賴時,他們學好課程的信心會更足,學習會更有樂趣,學習效果自然更佳。
英語教師只有有效地交叉運用多種對策,學生的學習成績才能有進一步的提高。
參考文獻
[1]Gardner,R. C. MacIntyre,P. D. Integrative motivation,induced anxiety,and language learning in a controlled
environment[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2(14)
[2]Gardner,R. C., Lambert,W. E.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Rowley,MA: Newbury House,1972
[3]宋寶山.基于ARCS模式的英語學習動機激發策略初探[J].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6)
[4]Krashen 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 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Pergamon Press,1982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