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在高職院校中開設茶藝課程的旅游管理專業越來越多,但其教學目標和方向與茶藝專業相近甚至相同,造成教學效果不甚理想。本文從旅游管理專業的角度出發,對于專業必修或選修的茶藝課程重新定位,并對其設置和教學進行探討和研究。
【關鍵詞】茶藝教學 課程設置 茶文化 旅游管理專業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4-0075-02
一 旅游管理專業設置茶藝課程的必要性
1.從旅游管理專業的知識體系看
旅游管理專業是在旅游經濟和產業迅速發展的背景下逐漸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專業,是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層面、多領域的邊緣學科,各種知識的融會貫通有利于旅游學科的不斷成長。而設置茶藝課程,對旅游專業學科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兩者存在明顯的學科交叉點。茶藝課程的設置有利于整個旅游學科研究體系更加完善。學習茶藝課程,有助于該專業學生從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理解,更能進一步拓展他們的知識體系和結構。
2.從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看
縱觀當代的教育改革,國內外高校越來越重視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紛紛加強了對人文素質類課程的投入與建設。而中國茶藝在歷史演進中,始終內含著一種真、善、美的崇高精神,同時兼具儒、釋、道三家之美,是以茗飲引發并以茗飲為中心的品鑒、享味、悅志、清心、陶情、內省、洗練的物質和精神文化活動。因此,為培養適應新世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許多高校都將茶文化類課程設為大學生人文素質公共選修課,旨在通過茶文化教學與實踐活動,塑造大學生的人格、氣質,并提高其內在素質和職業道德修養。而職業教育的目的正是培養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的技能型勞動者,因此,茶藝課程承擔著培養實用型人才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雙重任務。
3.從旅游行業發展就業趨勢看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的國家,飲茶之風自古流行。各類茶室、茶樓、茶藝館等專業的飲茶場所在我國各個旅游城市、景區和酒店隨處可見。而在開展旅游活動的過程中,茶葉商品、茶藝表演等展示茶文化的一些項目又成為推動和吸引游客進行消費的特色環節。這些場所和項目不但突出了中國旅游業的特點,還帶來了很高的經濟效益。因此,既懂茶葉知識又熟悉茶藝表演的旅游人才在市場上極為搶手,具有廣闊的就業前景。作為培養旅游專業人才的高職院校來說,應及時了解市場要求,在專業課或選修課的安排中考慮用人單位對茶藝方面的特殊需要,并重視在課程設置中增加茶藝課程實踐教學,這樣能使本專業的學生在工作中更具吸引力和競爭力。
二 茶藝專業課程設置中需要注意的內容
1.教學目標
旅游管理專業培養的是旅游行業方面的專業人才,從就業方向來看,主要是面對旅行社以及酒店等從事旅游相關服務的單位為主。茶藝課程可以作為一門專業課或選修課的形式出現,目的是為了讓學生了解中國的茶文化,熟悉茶葉知識,掌握初級的茶藝技能即可。
旅游管理專業培養的是旅游或酒店的管理人才,不是在茶室里進行專業化服務的茶藝師,加上中國茶藝、茶道及茶文化的知識博大精深,因此對于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來講,此門課程主要是為了完善專業知識結構,提高自身修養和欣賞水平,在課程設置上,切忌以茶藝或茶學專業的培養目標設計課程,無限擴大教學內容。
2.教學思路
茶藝課程不管是作為人文素質的必修課還是專業拓展的選修課,其教學思路就是要在專業教育中滲透思想教育。茶藝并不隨意,茶道行之有道。經過幾千年的演化發展,茶藝有其特定的程序和步驟,因此,學生通過茶文化和相關技能的培養、教育和訓練,能修煉自身氣質,強化規則意識,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此外在“以茶會友,以茶傳情”的氛圍中,啟發廣大學生科學地飲茶、藝術地品茶,有助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品性和陶冶美好的心靈,更好地為其專業學習和今后的職業發展服務。
旅游管理專業培養的是旅游行業下相關企業內的管理型人才,并不是專門從事茶藝方向工作的人才,所以在教學思路上應放寬,不能與茶藝專業定位重合。旅游人才是復合型的人才,這就要求教師遵循因材施教、對癥下藥的教學思路,如對導游方面專長的學生,著重口語化的學習培養,讓茶藝講解詞融入導游營銷詞中。對酒店服務專長的學生,著重茶藝表演和茶水服務。此外,茶藝師作為一項新興的職業,就業前景十分廣闊,勞動部在2004年已頒布職業標準和開展認定資格考試。對于學有所長的學生,更可以開展課外培訓、社團活動等,提高專業技能,爭取獲得中高級職業資格證書,為今后的就業拓寬道路。
3.教學內容
茶藝課程在教學內容上要時時體現為專業服務的特點。如對于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來說,如果已學習過導游基礎、旅游文化等導游專業方面的課程,在教學方面就可以與之相結合。強化名茶與景區、名山的聯系,茶詩、茶聯、茶事等與導游詞的結合。如果學生已學習過餐飲服務與管理等飯店服務專業的課程,還可以將茶藝、茶文化知識延伸至席間茶水茶點服務,會議茶水服務,早茶、下午茶服務中。使學生既掌握了新的知識,又與之前所學有所關聯,能融會貫通,便于他們的掌握和運用。
同時,茶藝教學內容分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兩部分,由于一般安排在一個學期內教完,總學時較少,所以應把側重點放在實用型的知識和技能方面。如學生如何鑒別優劣茶葉;學生如何向客人推銷茶葉;學生在對客戶服務中如何進行茶水服務等。其次針對課時較短的問題,可以在講授茶藝操作的過程中,將茶葉、茶文化知識、茶禮、茶德等內容融入其中,而并不單獨安排時間去講授這部分內容。這就要求在茶藝課程的教學設計上要體現主次有序、理實一體的思路。
4.教學方法
對于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來說,茶藝課程的內容精簡,可操作性強。所以一般采用模塊化教學和項目式教學。如按六大茶類來分,可以將課程分為六個模塊。如烏龍茶模塊中,會涉及烏龍茶的品種、名茶、茶具、沖泡方法等項目。此外還可以針對旅游管理專業的特點,強化茶樓茶藝、會議茶水服務、景區講解、名茶鑒別導購、品茗趣事等項目教學。
茶藝課注重一個“藝”字,在課堂中要營造的是一種氛圍和體驗。所以在課堂教學環境中可以穿插音樂、舞蹈、朗誦、書畫等藝術元素,而禮儀、化妝、服裝、插花等教學項目可以作為茶文化的輔助知識進行滲透。如可以請會民族樂器的學生在茶藝表演時進行現場演奏,使課堂教學能更好地達到“藝”的境界。
總之,在旅游管理專業進行茶藝教學要確立正確的培養目標,對茶藝課程的安排應充分考慮旅游行業的需求,其教學內容和方法要與旅游專業的特點相結合。而在教學手段上,強調趣味性、互動性和實用性,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和操作的興趣為目的,以“茶藝為職業和生活服務”為核心,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可以大大拓寬學生對于中國茶藝與茶道知識的視野,為個人素質與修養的提高打下基礎。
5.教學手段
隨著課改的深入和科技的發展,在開設課程的過程中,教學手段從傳統的“課堂教學加實驗”的方式逐步轉變為“多媒體教學和動手實驗加外出考察實踐”三結合的方式。
首先,運用多媒體課件把教學所需要的各種圖像、語音、音樂、影像以及文字說明進行整合,自然、快捷、合理地展示給學生,實現教學活動的生動和高效。其次,以情境化、生活化的實踐教學為主,教授與專業相結合的實用型技能,如如何選購和保存茶葉、茶具,茶葉的營養價值等可以利用知識競賽或集體小報等形式作為生活常識和竅門讓學生自己搜集和整理,以此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能吸收掌握并學以致用。再次,教學中不能僅限于課堂上向學生進行傳道、授業、解惑,更重要的是應走出課堂,面向社會、面向大自然開展實踐教學活動,使專業理論教學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特別是江南地區,茶廠、茶館、茶葉集散地密布,這些有利的社會資源都是學生的實訓基地、第二課堂,教師要在學生參觀活動中做必要的啟發,激發他們的發散性思維和操作實踐的渴望。
6.作業與考評
作業不僅是檢驗課堂學習效果的工具,同時能溫故而知新,延續學生探索和求知的熱情。而考核是對階段性學習的總結,同樣也能檢測出學習效果。根據茶藝課程設置的教學思路,筆者認為作業和考評應力求生活化、多樣化,以配合深入淺出的教學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學策略。讓學生通過茶文化的熏陶能在生活中發現美,從而創造美。作為一門修身養性的課程,茶藝能使人有所感動、有所覺悟,所以無論是一場其樂融融的家庭茶話會,還是一份精美的茶單,或是一篇發自內心的品茶心得,都能作為學生學習的成果。
綜上所述,高職高專旅游管理專業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茶藝課程非常必要,它不僅給年輕一代普及了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還給本專業學生呈現出更為浩瀚的知識海洋,實現了提高旅游業從業人員素質的目的,對當代大學生學習我國的傳統茶文化知識、傳承民族精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張艷.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初探[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9(18)
[2]黃志根、趙啟泉、湯一等.高校茶文化課程與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的探索和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2001(3)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