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浙江省教育廳近期制定了《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方案》,面對這一新課改中的新形勢、新情況,高中政治教學要搶抓課程改革的良好機遇,推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本文筆者從自身教學經驗出發,就新背景下,怎樣在政治教學中讓高中生培養和形成創新能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新課程背景 政治教學 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4-0105-01
浙江省教育廳為優化育人模式,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普通高中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制定了《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方案》。那么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的全面展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已成為素質教育的核心。
一 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實施創新教育,要求在傳授知識、發展智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并將這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創新教育著重在培養學生突破性地發現、開拓新領域的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它要求學生自覺探索知識、學習知識,深入主動地發掘知識的內在價值。而傳統的教學模式,較注重教師的講解、傳授,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違背了教學活動的雙向性規律,也忽視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要克服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弊端,就要求政治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學習、解決問題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實踐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鼓勵學生的探索精神,養成良好的探索求知習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索性實踐。政治課教學中常會遇到一些理論性較強的概念,如教學思想政治教材中的人生價值觀時,如果僅就內容而言,較為抽象,如若照本宣讀,更易使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我分析了這一教學內容之后,決定通過感性事例,引導學生自己分析并歸納。所舉事例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的感人故事,從他崇高的信念、頑強的精神和實際行動中,同學們認識到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從而自己歸納和掌握課本知識,自覺樹立良好的人生價值觀,引導人生朝正確的方向前進。
二 改變學習方式,鼓勵學生求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新課程改革,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的批評意識和懷疑意識,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贊賞學生獨特化與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這就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求異,讓學生知道沒有絕對的真理,要敢于對權威、理論、教材、教師、學校提出質疑,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自己的設想,引導學生去探索、去質疑、去創新,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如在教學《經濟生活》中有關“銀行”的知識時,我向學生展示了一些銀行的信用卡之后,問學生生活中信用卡有什么好處。一個學生在回答說了信用卡的安全、方便等好處后,突然說還可以把信用卡當鞋墊,那樣不但安全還可以增高。結果引得全班哄堂大笑。他的答案確實有點滑稽,可這正是個發散思維的火花。我讓學生繼續進行討論、交流,拓寬了他們的思維。
三 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打破了“一支粉筆、一張嘴”的傳統教學格局,將現代化教學手段引入課堂。這些現代化教學手段,具有直觀、生動、情境性強等特點,能將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有機結合起來,增強了教學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說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創設讓學生思維層層展開、步步深入的教學情境,有助于學生分析能力的提高。特別是現代網絡的高速發展,開闊了學生的視野,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創造了更多有利的條件。教師應熟練掌握和應用網絡信息,教會學生使用網絡遠程技術來搜集資料、整理數據、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創新能力。
四 關注社會、關注生活,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教師應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而教學的目的不能停留在對知識的掌握上,而要用所學知識去觀察、認識、分析、思考、解決現實生活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也就是說理論來源于生活實際,而理論又要反過來指導生活實際。創新來源于實踐,所以要強調理論聯系時政、聯系生活、聯系實際,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才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關心時事、關心生活,從實踐中獲得新知識、新信息。特別是要思考所學知識與當今國內外重大時事熱點問題是否有聯系。
作為一名思想政治課教師,應腳踏實地,大膽改革,銳意進取,與時俱進,為祖國培養出一大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優秀人才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于漪.現代教師學概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