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把“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學習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作為基本理念,這就給高中地理教育工作者在教學設計以及教學內容的分析組織上提出了明確的指向性要求。時代在不斷發展,社會在不斷進步,作為教師要改變傳統的高中地理教學,不斷推進新課程下高中地理的教學改革,這樣的高中地理教學才會有蓬勃的生命力。本文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地理教學實踐經驗,對高中地理教師如何在新課程標準下實現高中地理課堂的優化教學,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中地理 教學改革 新課程 優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4-0109-01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發展,地理教學也在這個大背景下與時俱進,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做課程的實施者,更要做課程的研究者和開發者。我們要樹立教學新理念,掌握教學新方法,以銳意進取的精神迎接新課改對我們的挑戰,以現代素質教育理論來統領整個教學過程的改革。那么,在新課程標準的大背景下,在新舊教學模式交替過程中,教師應怎樣實現高中地理課堂的優化教學呢?
一 明確教學目標,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
地理新課程的教學目標是高度關注學生的科學素質與人文精神的和諧發展。地理理性知識是人類智慧的共同結晶,它不僅凝結著人類的主觀精神,同時還是人類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成果,所以高中學生只有真正的理解和學習這些地理理性知識,才能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成為創新型的教師,如果教育工作者不能常教常新,那么也就不可能培養出實踐能力強的學生。只有針對這一目標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才能達到我們所期望的教學目的。如在高中地理教學實踐過程中,很多地理知識點的教學設計,就可以從具體的案例入手,讓學生在探討案例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研究此類問題的技能和方法。如在講述《水資源合理利用》一節中,筆者先結合我國北方城市缺水日益嚴重的事實,對學生拋出問題為什么我國北方城市會嚴重缺水呢?然后請學生思考我們可以通過哪些措施來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要求學生在課下收集有關部分城市缺水的案例,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法,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己查找數據資料,讓每個小組進行分析,得出結論。此次活動,學生們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也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這樣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二 讓高中地理課堂生活化
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的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環境對日常生活中人們的衣、食、住、行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可以這樣說,自然地理中的每一個因素都會對人類的衣、食、住、行產生作用,每一種日常生活又都會受到多種地理因素的影響。這就要求地理教學要做到大眾化、生活化,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地理知識學習的魅力。可以結合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現象來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如可以根據校歷表中的“星期”,引申出關于“月相”的講解,從學校變動的作息時間表來理解“晝夜長短的變化”、“太陽直射點的移動”等相關地理知識。又如可以利用學生熟悉的氣候變化和四季的更替,來有針對性地分析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的規律所帶來的地理意義。也可以讓學生對著教室窗戶的玻璃呵氣,運用他們都熟悉的現象講課,告訴他們降水的形成條件。還可以通過媒體來了解時事熱點,南水北調、西氣東輸,這些令人振奮的報道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感受到地理知識無處不在,這樣必將對學生未來的基礎地理教育產生積極而深刻的影響,從而實現高中地理優化教學的目的。
三 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鼓勵學生創新
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杜威認為:“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教學對象是一個活生生的思想、感情、意志、個性都處于變化之中的個體,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是教學過程的能動參與者,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學活動是學生的活動,我們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的學習自主權得到充分的發揮。作為引導者的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注重學生的個體發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例如在講關于“時區和日界線”的課題時,筆者就鼓勵學生互相講解,讓學生之間進行充分的合作交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培養其自主意識,達到育人目的。同時還要鼓勵學生敢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創新上下工夫,把學生的頭腦當做火把點燃,而不是當做容器灌輸知識,不斷優化教學過程,變原本的學生獲得知識的“記憶水平”為現在的“創新水平”。
總之,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明確教學目標,掌握教學新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鼓勵學生創新,讓地理課堂真正地融入生活。地理教師只有樹立全新的教學觀念,才能給地理教育事業注入新的生命力。“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地理教師早日實現優化教學,地理課堂就早日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