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文化的日益全球化,這就要求人才交流時必須克服文化差異,順利實現跨文化交際。英語作為國際上通用且流行的語言之一,對文化的全球化擔負著重要的作用,英語新課程標準和近幾年的高考試題也明顯地體現了這一趨勢。因而,英語教學中,教師除了讓學生學好英語之外,還要適時適當地進行文化滲透教育。本文結合高中英語教學實踐,對此作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高中英語 文化滲透壓 技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4-0116-01
一 文化滲透教育的必要性
21世紀是全球化的世紀,國際間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越來越密切,逐漸將世界各個民族納入到一個共同的“地球村”中,任何一個國家都離不開這個“地球村”,唯有積極地投入全球化浪潮中。當今比較通用且流行的外語是英語,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英語教師是使國際交往順利實現的關鍵群體,英語教師需增強文化思維的觀念,在教學中將語言教學和文化滲透有機結合起來,以提升學生的文化內涵。
新課標把“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列為高中英語教學的目標之一,并對“文化”一詞有明確的概念定位。文化主要是指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等,因而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新課標對文化概念進行定位,著重對上述文化內容的滲透,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增強他們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鑒賞能力,形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為適應課改要求,近幾年的英語高考試題明顯涉及文化背景知識,試題更緊跟時代潮流,包含了當今國際社會的各種新問題和新內容,同時,對學生能否靈活運用語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高考命題趨勢可見,學習英語不僅是純語言的學習,還必須與學習文化同步進行。
二 高中英語文化滲透教育的策略
為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的要求,培養學生跨文化交往的能力,教師須盡可能地讓學生充分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結合學生的實際,適時持續地進行文化教學。
1.結合文化背景教詞匯
詞匯是構成語言的基本單位,靈活運用英語,詞匯的作用不可小覷。中西方文化差異明顯,并不是所有的英語詞匯均能與漢語詞匯形成對應關系。有些甚至是南轅北轍,于是使用時難免犯中文式英語錯誤。有些英語與漢語中的詞匯看似相對應,但它們在指稱的范圍、表達的程度和隱含的褒貶等方面會有著明顯的差異,如“peasant”與漢語詞匯“農民”相對應,但其所體現的內涵并不完全相同,《美國傳統詞典》對peasant的解釋是:“鄉下人、莊稼人、鄉巴佬”、“教養不好的人、粗魯的人”,是貶義詞。相反在漢語中,“農民”是指直接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的人,無論何時都是一支重要的力量,深受國家重視,是褒義。再如where這個英語詞匯譯成漢語是哪里,此哪里和漢語中的哪里表達的含義雖有相同的含義,但中文的哪里在不同意境下表達的含義是大相徑庭,有時是表謙遜的一種態度。因而,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在教學詞匯時,須結合文化背景進行講解,并與相應的漢語詞匯進行對比教學,若條件允許,還可適當擴充相關背景知識,穿插一些相關的外國風俗習慣等,這樣在潛移默化中能使學生深入了解西方文化的背景與習俗。
2.在口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教育
地道的英語口語無不體現英美文化,讓學生多接觸和運用地道的英語口語,有助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英美文化,增強他們對英美文化的感知和接受能力。高中生接觸地道的英語口語主渠道是老師及其他學習用具,這就對英語老師提出了一個新的挑戰,要求英語教師在課堂中不但要盡量說英文,而且要盡可能地使用地道的英語與學生進行交流。現在的英語教材也在向這方面努力,每個Module中都有設置專門練習地道口語的Everyday English 欄目,此欄目與前面的聽力訓練相結合,讓學生在聽寫當中掌握地道的英語口語,教師可充分利用這一資源,指導學生模仿,靈活有效地運用英語。
3.結合文化背景進行閱讀教學
現代英語教材非常注重英語文化的滲透,每個單元均設有文化角專欄,專門介紹一些英語國家的相關文化背景知識,閱讀主課文也包含了豐富的英語文化背景知識及社會習俗等文化內容,有部分文章則是專門講述英語文化背景知識,教師可深入挖掘,采用適當的方式方法,教導學生鉆研教材,利用已有條件盡可能多了解英美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文化背景知識。
三 總結
知識經濟時代,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教育是時代的要求。作為高中英語教師,首先要加強自身的文化素養,不斷學習緊跟時代潮流,提升自己的英語文化水平。俗話說:要給學生半桶水,教師自己得有一桶水,只有教師自己得到了提升,方可在教學中自如地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使學生深刻地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增強文化意識,提高文化修養,拓展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以適應當今時代對人才的要求。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