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陶先生曾說:“語文教材只不過是個例子,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這門工具,形成自己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也處處用語文,所以不能把語文學習僅局限于語文課本,僅局限于課堂40分鐘。語文的學習應該處于一個廣闊的天地,其實新課標已為我們通向這個廣闊的天地打開了一扇門,可令人遺憾的是有的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對待教材安排的綜合性學習內容,只帶著學生像一群匆匆的過客,從這扇門前一閃而過,沒有給學生走進這扇門的機會,學生自然也無法領略到廣闊天地的風光。近年來,我從樹立大語文觀,拓寬語文學習領域,讓學生在社會的大課堂中學習語文,在生活的大舞臺上獲取更多知識作為提高學生語文學習效果的重要途徑,努力改變語文學習只局限于課本和課堂的局面,做了很多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 文本拓展延伸,突破課堂局限
課堂,是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交流碰撞、互相溝通的平臺。在教學中,我不但引領學生共享教材中提供的文本,開發課內資源,而且還積極開發、利用課外資源,由課堂延伸到課外,在短短40分鐘時間里,盡可能多地注入新的知識、新的內容,讓課堂變得豐滿。我通過布置課前預習,不但讓學生依靠自己解決了字詞等基礎知識,為寶貴的課堂40分爭取了更多有效的時間,還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收集各種跟文本相關的資料,盡可能提高課堂的張力。如我在教學《太陽》一課時,課前讓學生收集有關太陽未解之謎的資料,查找描寫太陽的古詩詞、關于太陽的神話傳說,然后在課堂上交流自己了解到的太陽的知識,吟誦描寫太陽的古詩詞,講述太陽的故事,暢想太陽的未來等,這樣學生交流積極踴躍,學習熱情高漲,不僅豐富了文本內容,還激發了孩子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把學生學習引向了更廣闊的天地。
總之,這節課拓展學習的知識和信息是無法用40分鐘來衡量的。
二 引領閱讀途徑,開闊學生視野
新課標指出:“應該讓學生更多地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可見,課外閱讀的意義深厚而廣泛。語文學習得法于課內,得益乃至成長于課外。對于學生的課外閱讀,我細心培養學生的讀書習慣和興趣,給足讀書時間,指導閱讀方法,還讓學生讀寫結合,強化語文能力,有針對性地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比如,每學期開展一次“多彩閱讀啟動會”,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每月開展一次“好書推介會”,促進學生之間的讀書交流;還有課前3分鐘演講、好詞妙句接龍等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課外閱讀及語文活動雖然占用了一些課外時間,但開闊了學生視野,為學生提供了無數的間接生活經驗,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只要學生堅持以讀促寫,讀寫結合,就能真正促進語文素養的提高。
三 深入社會實踐,感受語文情趣
古人常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激勵求學者。既讀書又有社會經歷,才能成為一個知識豐富有能力的人。我通過一些豐富多彩的融學校和社會于一體的語文訓練活動,讓學生沐浴在濃厚的語文情境中,潛移默化地提高他們的語文讀寫能力。比如,過春節時,讓學生開展“民俗文化展”,讓學生了解對聯的種類,還積累很多妙趣橫生的絕句妙對;讓學生了解年畫的內容,感受到老百姓對生活的熱愛和美好的愿望;讓學生了解燈籠這種無電時代光明象征的種類繁多,琳瑯滿目,還知道了很多有趣的燈謎。開學后,在以“愉快的春節”為主題的展示活動中,學生有的畫畫,有的寫對子,有的寫作文,或者爭先恐后地談論,無論什么形式,都是一種交流,都是一種碰撞,學生在活動中學會了觀察,學會了表達,培養了語文能力。
四 利用信息技術,實現資源共享
當今時代,現代化的教育技術正以其獨特的優勢,逐步滲透到各學科領域,深入到課堂教學改革中,它追求的是教育教學的高效率和教育效益的最優化。我在教學實踐中,立足教材,巧妙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學習空間。
在學習《北京亮起來了》一課時,我了解到農村的孩子幾乎沒有去過北京,北京對他們來說是那么的遙遠和陌生,如果只是讓學生讀讀課文、聽聽老師的講解,孩子們是無法感受北京的美麗壯觀的。為了讓孩子足不出戶就能感受到北京的美麗壯觀,我精心制作了電子課件,當配合著我的解說,天安門、長城、頤和園、鳥巢等一幅幅美麗的圖片出現在孩子面前時,我聽到了他們情不自禁的歡呼!“好美呀!”“我想去北京!”對北京的熱愛,對北京的向往自然流露。我還從網上截取了一段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的視屏,步伐整齊的國旗戰士,迎風招展的國旗,無不吸引著孩子們的眼球,此刻教室里是安靜的,任何愛國教育的語言都是多余的,我與他們產生了情感的共鳴。這節課不僅架起了學生認知與理解教材之間的橋梁,而且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實現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有機結合。
總之,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在力求學好語文教材的基礎上,要積極努力地引導學生把語文學習的觸角伸向更為廣闊的空間,讓學生把學習之根扎到更廣博的土地上,享受語文學習帶來的快樂,充分領略語文的精彩與魅力。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