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學生應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而教師只是處于主導作用的客體。但有些學校教學現狀卻往往與之大相徑庭。特別是在閱讀教學中,主客顛倒的事實屢見不鮮。教師往往高居于講臺之上,滔滔不絕,面面俱到,力圖要把課文中所涉及的相關知識毫無遺漏地灌輸給孩子們,唯恐他們對其中的某個細節不理解,但事實并非如此。
如何才能改善這種事倍功半的閱讀教學局面?教師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探索創新適應教學,適應學生實際的閱讀方法。我在閱讀教學中把實現教學目標和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理解課文內容緊密結合,從而培養學生的閱讀、分析、理解能力。首先讓學生明確閱讀提示中要求弄清楚和需要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閱讀中從抓住重點詞、句的理解入手,以學生自我探索為主,教師引導為輔,師生共同參與、合作,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逐步弄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最終讀懂閱讀課文內容,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教學實際中具體引導方法如下:
一 重視閱讀的“三品”——品詞、品句、品讀
語文是唯一以言語形式為教學內容的特殊學科,學生不僅要學習文本的內容,更主要的學習文本本身所具有的言語形式。詞是語言的基本單位,句是語言表達的基本形式,詞和句構成了一篇篇生動形象的小學語文教材。因此,抓好詞句教學是小學閱讀教學最基本的特征。對詞或句的品味是培養學生語感的主要方法。
1.置換詞語
如《豐碑》一課中,將軍看到一位戰士凍僵后十分生氣,他向身邊的人吼道:“把軍需處長給我叫來!為什么不給他發棉衣?”如把這段中“吼”字換成“喊”或“說”,在原句表達了將軍當時無比悲痛、憤怒的感情,改動后感情的程度就減弱了。(表達感情的程度減弱了,就無法將將軍當時的那種無比悲痛、憤怒的感情表達出來。)通過這樣的比較,學生就能進一步理解語文的意思和人物的性格特點,有效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知力。
再如《小池》中“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裁”字恰到好處地描寫了嫩綠柳葉像是被裁縫剪出來的一樣。簡直把發出的柳枝寫活了,讓學生領悟其中之美。置換比較是品味詞句的基本方法。如《燕子》中“藍藍的天空,電桿之間連著幾痕細線,多么像五線譜啊?!卑选昂邸睋Q成“根”,就領悟不到細線美感,也就難以發揮想象,其是遠遠望去就像什么從天上飛過留下的痕跡。
2.采用換位比較
如《花潮》一文中:“有風,他在動,無風,也像潮水一般的動?!迸c“有風,它像潮水一般的動,無風,他也動。”通過換位比較,體會海棠花盛開時海潮般的盛景。無風是 “潮水一般的動”,可以想象有風時“花潮”該是怎樣的一種情形呀!
3.添詞比較
如《狼牙山五壯士》中“班長馬寶玉斬釘截鐵地說:‘走!’”與“班長馬寶玉斬釘截鐵地說:‘同志們,快走吧!’”通過添加詞句后與原句比較,讓學生深刻地感悟出當時的形勢非常嚴峻和刻不容緩,添加任何話語都是多余的。
二 在閱讀教學中循序漸進的引導
無論傳統的閱讀教學,還是新課標的閱讀教學,都不能忽略了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導者,教師是引導者。就如同學生過橋,教師僅僅起到扶手的作用。如何讓學生主動感知閱讀課文,使他們讀懂課文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整體入手
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如《金色的腳印》一課中,學生通過讀課文知道些什么?學生可能會說:“小狐貍被抓后,老狐貍救小狐貍?!薄罢伤は律窖禄柽^去了,老狐貍來救正太郎?!彼麄儑@課文內容暢所欲言,教師要把握學生的度,切實引導學生做到閱讀要有一定的見解。
2.部分感知
首先明確閱讀要求,有了目標,自然就知道如何下手。如學生在解決“老狐貍為了救小狐貍都做了哪些事?”時,學生通過讀課文找到了答案,教師提出誰能用簡潔的話加以概括,學生又開始挖掘,最后得到了結果:狐貍咬鐵鏈、喂奶。照樣子,學生還會得到以下答案:打洞、咬木樁。以上運用的方法是閱讀要講究一定速度中的跳讀法,帶著問題去找答案。在談到狐貍爸爸時,可以問問學生:狐貍爸爸用的什么計策?(調虎離山之計)。學生朝著閱讀課文的目標要求,就知道怎樣去解疑,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或探究性學習是欠妥當的,教師應搭好橋、引好路。
3.再回到整體
教師通過板書概括全文,理清課文線索,最后滲透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重在“情”。讓學生在讀懂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拓展學生的思維,升華對課文的理解,即狐貍一家感人的骨肉親情,以及狐貍與正太郎之間由敵視——熟悉——親密無間的友情,最終領悟到人與動物要和諧相處。
總之,教無定法,學無止境。我讓學生抓住文中重點詞、句的理解作為理解課文內容的突破口,從而掃清理解課文內容的障礙,這樣的閱讀引導方法,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閱讀、思維時間和空間,實現了學生在愉悅學習中獲取知識,逐步養成了自主閱讀理解的學習習慣,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