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當前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涌入城市,導致農村留守兒童的人數不斷增多,留守兒童因與父母長期分離,心理方面會出現任性、脆弱等問題,因此,給予留守兒童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迫在眉睫。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 農村小學 留守兒童 德育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4-0167-01
在高速發展的經濟環境下,傳統的農村生產結構受到影響,為了更好發展進行了調整,農民謀求新的出路發財致富。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紛紛涌入城市,將兒童留在農村,留守兒童或單獨生活,或與親屬生活。這一群體的不斷擴大,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相關部門對其進行調查分析,發現該類群體孩子因缺乏父母的陪伴,普遍存在缺乏熱情、心理敏感脆弱、成績不佳等問題。如何調整留守兒童的這種心理狀態,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 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存在的心理問題
留守兒童的年齡普遍為7~14歲左右,該年齡段為兒童的性格、品德、情感初步發展以及形成時期,對于兒童而言,這是一段重要時期。而作為留守兒童,這時期只能自我發展,沒有父母的陪伴,周圍的孩子甚至會對其進行侮辱、歧視,導致留守兒童產生消極和自卑心理、缺乏熱情、無安全感,極易形成偏執性格。這樣的性格存在一定的缺陷,會影響兒童未來的健康發展。根據相關研究資料表明,調查某地的留守兒童,結果一些留守兒童,有抽煙、喝酒、偷竊等不良習慣,因此,給予留守兒童必要的健康教育,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二 給予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在農村地區,學校在家長以及孩子的心里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認為其是一個最正規、最值得信賴的教育場所,農村學校作為教育留守兒童的一個關鍵機構,應充分發揮其教育以及管理作用。學校以及教師應在生活以及學習方面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注及愛護,為其營造一個和諧溫馨的教育環境,促進其健康成長。
1.學校方面應采取的措施
第一,學校可先建立留守兒童的檔案資料,并調查統計留守兒童父母的工作地、聯系方法,兒童代養人的住址、電話,將這些具體資料信息進行統計備案。并建立暢通的學校與留守兒童的父母溝通機制,學校應多與留守兒童的父母以及代養人進行溝通,彼此共同關注兒童,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和諧的教育環境。也可以建立幫扶制度,督促并輔導兒童學習,并多與他們進行溝通,樹立其學習的自信心,督促其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讓兒童感受到關注、關懷。
第二,定期開展留守兒童的家長見面會或必要的短期培訓,讓孩子的監護人了解兒童的學習情況,了解如何更好地與兒童進行溝通,改進教育方法,調整之前固有的教育方法及教育觀念。父母可通過電話聯系或寫信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子女的關注,從精神方面重視鼓勵孩子學習。同時學校可采取有效的手段、方法,針對存在思想方面問題的孩子進行教育座談,并與家長進行溝通,讓家長更好地配合給予兒童教育。
第三,學校可組織一些手拉手互助小組活動,選擇一些有擔當、有責任心、有愛心的老師組織孩子們,積極參加活動。留守兒童多存在一些明顯的心理特征,通過組織互幫互助小組活動,增進孩子們之間的感情,讓孩子們感受到更多的快樂,彼此分擔快樂、煩惱以及疑慮,這樣有利于有相同經歷的留守兒童之間產生共鳴,情感方面相互支持,消除其不良的消極心理情緒。
2.老師方面應采取的心理教育措施
第一,開辦關于農村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講座,讓農村教師了解如何進行有效的心理輔導。相關臨床研究表明,留守兒童其焦慮以及敵對性明顯強于一般兒童,同時不能與父母進行有效的溝通,不能有效疏解心理的不滿、不快,兒童心理會產生不滿,積聚的心理問題導致產生偏執的人格,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兒童未來的健康成長。針對兒童的這種心理狀態,教師應掌握產生的原因,并了解如何給予兒童有效的心理護理,排解兒童的不滿情緒,幫助他們進行適當宣泄,有利于其良性性格的健康發展。
第二,教師應不斷加強自我心理衛生保健,通過學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相關知識,注意不斷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質,以自我積極樂觀的心態影響學生。在學校教學工作中,避免自我的不良心理情緒影響學生,給予學生足夠的耐心與尊重,創造一個和諧、溫暖的學習氛圍。
三 總結
作為留守兒童這樣一個特殊群體,不管是學校還是老師都應共同努力,創造一個和諧、關愛的氛圍,同時這也是一個社會性問題,社會方面也應發揮其教育作用,營造一個有利于兒童健康發展的環境,以有利于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劉井坤.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2012(4)
[2]袁梅.農村小學應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J].神州(下旬刊),2012(1)
[3]馬驪.農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分析及對策[J].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11(3)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