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的高等職業教育目前已經成了教育發展的重頭戲,如何把這項工作做好,好的教育模式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教育模式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高等職業教育的定位,二是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這兩個問題解決好了,中國的高等職業教育才會有好的發展。筆者作為一名高等職業教育的教育者,認真思考了這一問題,并提出了關于這一問題的粗淺見解,愿與大家分享。
【關鍵詞】中國高等職業教育 教育理念 課程結構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4-0178-02
發達國家歷來都把發展職業教育作為提高國民素質及綜合國力的主要途徑和手段。高素質的精英人才固然重要,但提高最廣大的勞動大軍的素質在我國目前更為值得關注,因為沒有高素質的勞動大軍,知識經濟就喪失了最寬厚的基礎,傳統產業就喪失了提升時最堅實的支撐。面對新時代,世界各國的職業教育都在不斷地進行著改革與創新,職業教育觀念與職業教育體制也在發生著多種多樣的變化。歐美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不但加大了對職業教育的支持力度,提升了職業教育的辦學層次和社會地位,而且加強了教育、培訓、社會、就業四大領域之間的溝通與合作,涌現出了許多特色鮮明的教育模式。雖然我國的職業教育在體制、規模、層次、效益等諸多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依舊面臨著眾多障礙和困惑,政策不配套、認識不到位、辦學不規范、特色不顯著、投入無保證等因素,依然制約著職業教育的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已成為我國未來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點。建立完善的高等職業教育制度是目標,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高等職業教育教育模式是改革和發展的關鍵。
一 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定位
高等職業教育的定位受到一定生產力水平和產業結構、社會發展戰略目標、社會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等多重因素的制約。目前中國的高等職業教育既有由單一類型的院校獨立承擔的分立競爭型模式,也有分布于不同類型本科院校之中的彌散選擇型模式。這使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定位具有明顯的復雜性。專門的高職院校在生源、就業、師資、教學與管理等方面均表現出與傳統大學不同的特點,是與傳統大學分工不同的高等教育系統;而分布于不同類型本科院校之中的高職教育與學術教育混合在一起,這使高職教育并非一個單一的教育層次,成為學術教育通向工作崗位的一個出口。
分立競爭型定位模式普遍存在于歐洲國家,如英國、法國、德國等,彌散選擇型模式卻是以美國最具代表,兩種模式的根本區別在于知識價值觀不一樣。美國高等教育的價值觀是實用主義價值觀,他們所堅持的大學理念是學術知識和實用知識并沒用明確的界限,不同領域的知識相互支撐。因此大學應該足夠大,并把各種不同知識領域的人才集中到一起,使之具有多種功能,既要重視學術,又要適應國家建設的需要。歐洲高等教育的價值觀卻認為普遍知識是真正的知識,是大學應該教授的高尚知識,而專業職業知識是不能稱之為知識的具體知識,不應該在大學教授。因此,在美國的大學里什么都能教,職業性教育能夠相對平等地進入大學,而歐洲的大學則只教傳統科目,職業性科目不能進入大學。正是基于這一點,歐洲的高等院校都受到類型的嚴格限制,不同類型的高等院校之間經常都會發生地位之爭。但是美國卻淡化了學校類型的概念,這使新興的高等院校有了較大的發展空間。
中國目前的高等教育價值觀非常模糊,普通高等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之間沒有明確對立,但在學分互認、升學體系等方面沒有完整的銜接制度,沒有一個明確的高等職業教育定位,使我們的高等職業教育很難往前走。
二 中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高等職業教育應有自己的人才培養模式,這包括獨特的教育理念、獨特的能力培養體系、獨特的課程結構和教學模式以及獨特的學分制體系等。
1.高等職業教育的教育理念
中國的高等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和層次,它是按照職業分類,根據一定職業崗位(群)實際業務活動范圍的要求,培養生產建設管理與社會服務第一線實用型(技術應用性或職業性)人才。這種教育更強調對職業的針對性和職業技能能力培訓,是以社會人才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就業教育。“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思路。
我們現在許多高職院校在理解職業能力能力培養的問題上存在問題。對職業教育中的職業能力考慮得太狹窄,把職業能力僅僅局限于具體崗位的專門知識與技能,這種認知是非常狹隘的。職業能力應著眼于技術手段、生產模式的變動性和勞動者的職業流動性,要求勞動者具有搜集、整理、使用信息和新技術的能力,職業能力的培養要體現多種能力和品質的綜合體現,這樣才能增強勞動者的適應性和應變性,旨在為個人終生學習奠定基礎。基于這樣的職業能力觀,職業教育應重點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組織規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等。
2.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結構和教育模式
我們現在的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結構的設置仍然沿用了本科學歷教育的許多做法,雖然我們現在一直在談“工學結合”,但實際執行情況其實是非常不徹底的,許多學校的做法其實是不倫不類。我們的許多人提到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結構就直接否定學術課程,甚至把許多專業基礎課程都要扔掉,提出職業教育的課程就是應該只與職業內容有關。其實,這種職業教育的職業針對面是很狹窄的,這種職業教育不能是學生理解寬廣的產業和生計知識,無法滿足職業發展的需求,一旦科技進步,舊的工作崗位很容易被取代,勞動者很容易陷入結構性失業中。因此,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結構,應融學術與職業內容為一體,設置出能培養學生寬厚的學術知識和較高的操作技能的綜合性課程,此外,我主張我們的高等職業教育還應大力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開設創業課程,鼓勵資助就業,使受教育者能以較寬厚的基礎和實力去迎接未來多變且多元的勞動市場。
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改革,重點可放到教育模式的改革上去。德國執行的現代學徒制最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現代學徒制實行交替式培訓和學習,學生一般需把2/3的時間用于在企業接受培訓,約1/3的時間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學生與企業簽訂一份學徒合同,企業指派一名師傅指導和監督學生在企業接收生產技能的培訓,學生在學徒期間享受學徒工資,社會合伙人(企業主和工會)共同制定實訓內容和培訓合同,培訓結束后經考試合格授予國家承認的職業資格。德國的低失業率和高經濟成就同其發達的現代學徒制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我們現在的高等職業教育最缺少的其實就是企業的支持與幫助。現在許多高職院校最難推動的就是操作技能的培訓和職業資格的認定工作。與企業的合作困難重重,絕大多數企業認為教育和企業沒有關系,對直接參與學校教學活動不感興趣、不支持、不配合。學生企業實習實訓教學工作往往很難落實,許多院校不得不想辦法自己建實訓中心,可由于資金的問題、實訓室管理的問題等,許多企業需要的技能難以在實訓室實現,實訓室常常是形同虛設,時間長了,自然被淘汰了。而職業資格認定的事,由于缺乏統一領導,許多資格證都能打著國家認定的旗號,使學校和學生都無所適從。
只有政府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兩個問題,沒有政府的強制性保障政策和措施,企業不可能真正拿出配合的具體行動,也只有政府出面,才能解決職業資格證滿天飛的混亂局面。一旦這個問題得到實質性的解決,高職學生的操作能力的培養、學校實習實訓的困境以及學生畢業后的就業等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總之,中國的高等職業教育的教育模式如何才能真正體現“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的辦學思路,通過高職教育真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是很值得研究的課題這個問題解決好了,如何才能真正培養出綜合素質搞的勞動力大軍是高等職業教育的責任,關乎國家百年大計,任重而道遠。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