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鋸割是用手鋸對工件或材料進行分割的一種切削加工。它是一種粗加工,也是鉗工的一項重要操作。銼削是指操作者用銼刀對工件進行加工的一種方法,是鉗工技術里的一個基本項目,它的應用十分廣泛,所以一直是技工學?;竟τ柧毜闹攸c。筆者通過多年的理論與實踐教學,正確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合理處理實訓技能教學的技巧,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本文將對鉗工鋸割與銼削操作技能訓練的技巧進行探索。
【關鍵詞】鋸割 銼削 平面 垂直度 平行度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4-0179-02
近年來,我國工業發展迅速,對技術工人的需求越來越大,中高職畢業的學生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十多年前,國家就非常重視職業教育發展,提出“技術工人也是人才”,使當時鄧建軍等一大批“高級藍領”成為全國的技術模范、學習典型。隨著修造船業的迅速發展,培養鉗工專業技能也是非常重要的項目(雖然目前有先進的機械化設備,但離不開手工操作),而銼削與鋸割又是鉗工專業中重要的操作技能,也是學生在生產實習中的重點和難點,而銼削與鋸割又是修理鉗工必須掌握的基本功,它往往需要花大量的時間練習而又不易掌握。怎樣來縮短時間,提高練習效果,如何解決訓練中的難點和技能技巧的掌握呢?本人在多年的鉗工實踐中總結出鋸割與銼削技能技巧的訓練方法,它能使學生在相對短的時間內掌握好鋸割與銼削技能,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一 鋸割姿勢的訓練
在進行鉗工操作時,每一項操作都有其特殊目的和要求。如鏨削姿勢的訓練,目的是掌握鏨削工具的使用方法,要求是站立位置正確,鏨子、手錘握法正確,錘擊準確有力,難點是錘擊準確有力。以鋸割來說,在基礎操作訓練時,及時糾正操作姿勢出現的問題。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正確操作姿勢,通常右手握住鋸柄,左手壓在鋸弓前上部,穩穩地掌握鋸弓。正確的操作姿勢能使學生正確用力,降低疲勞,保證工件的加工質量。鉗工剛開始可能并不是太重視,憑著一股沖勁,一口氣鋸下去,不一會兒就累了,鋸出的鋸縫歪歪斜斜,參差不齊。實際上,正確的鋸割動作包括:鋸條的安裝、起鋸的方法、鋸弓的握法、站立的部位與身體與胳膊運動的配合、用力的速度與大小、眼睛的注視部位都密切有關。正確動作的掌握,可以節省很多體力,這樣才能進行一連幾個小時的工作。剛開始要對這些動作反復操作,逐步加強動作協調性,形成良好的操作習慣,并且隨著大量的實踐,逐漸提高鋸割的精度,減少為下道銼削加工所留的余量。
如鋸割后的切削余量大約達到0.2mm,這樣才算打牢了鋸割的技能基礎。學生初次進行鉗工操作時就要對其姿勢作嚴格要求。本人在實踐中總結出“分解法”,即學生初次鋸割操作時,將鋸割操作分解成若干步,對每步先分開練習,然
后再進行整體動作連貫、協調訓練。在訓練過程中老師演示要到位,巡回指導要勤。對個別掌握差的學生要重點幫助,一旦發現動作、姿勢不正確,要及時糾正,以免養成不良的操作習慣,對操作姿勢正確的學生要進行重點表揚。對初學者來說操作姿勢不正確的居多。由于學生身高不同,學生離鉗臺的距離究竟多遠要因人而異,很難設定一個具體數字,只有當操作者握鋸前,手的小手臂與大手臂成約90°時,鋸條前端變色處搭在工件上,此時操作者站位最合適。
又如,操作者視線不正確、習慣用右手的,視線應從左往右看,否則姿勢變形,容易產生分力,鋸縫歪斜。對諸如這些不正確的操作姿勢,老師要及時提示糾正。正確姿勢見下圖。教師從抓基本功訓練入手,每天安排一小時的基本功訓練時間,即每天有目的、有計劃地安排一個單項基本操作訓練,教師逐項檢查,發現問題當面講評,用“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的方法達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在這樣的基礎上,轉變學生對實習的態度,并明確指出,鉗工的技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學到的,而是要經過反復的練習、刻苦的學習才能掌握的,讓學生建立自信心,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
工件夾在左邊便于操作者觀察鋸縫、鋸斷時方便接取工件,工件鋸縫靠近鉗口鐵可減少振動。首先,要注意夾力,既不要夾得太緊,也不要夾得太松;工件既要夾牢,又要防止變形。其次,掌握起鋸要點。起鋸操作時要遵守起鋸要點:行程短、壓力小、速度慢、起鋸角度正確。一般采用遠起鋸,這種起鋸方法便于觀察鋸割加工線,易正確定位操作,起鋸角約為15°,至少要有三個鋸齒接觸工件;起鋸鋸縫深度一般達2mm左右才轉為正常鋸割。最后,及時糾正鋸縫偏斜。在鋸割操作前,應按技術要求決定采用單線法還是雙線法操作,在鋸割操作過程中,操作者的眼睛要注意觀察鋸縫,若發現鋸縫偏斜,應及時糾正。糾偏的方法可用一句話來概括:“左偏左擺,右偏右擺”,即當鋸縫相對于加工線向工邊偏斜時,鋸弓稍微向右邊偏斜一個較小的角度,這樣就可以把偏斜糾正過來。因為鋸縫是鋸條鋸割產生的,鋸條鋸割方向偏哪邊,鋸縫就偏向哪邊。
因此,只要相應地把鋸條往反方向鋸割就可以糾正過來。只要鋸條按單線法沿著加工線或按雙線法在加工線內操作,就能確保工件的垂直度、平行度、尺寸等技術參數達到規定的要求。
二 銼削的訓練
銼削是用銼刀對工件表面進行切削加工,使工件達到所要求的尺寸、形狀和表面粗糙度的加工方法,而平面銼削是銼削工藝最基本的組織部分。在鉗工操作中,平面銼削的質量往往決定了鉗工技能水準的高低,那么如何才能使學生在起步階段產生興趣,并用最快的速度把基礎訓練做好,是關系到學生以后實踐提高的最重要環節。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1.站立姿勢
理論教學要求:身體與鉗口平行線呈45°,左腳與鉗口中垂線呈30°,右腳與中垂線呈75°夾角。左右兩腳之間距離為250~300mm。
實踐教學技巧:學生在剛接觸銼削實訓的時候,站立容易出現身體角度不到位的現象,影響銼削運動的準確性以及銼削技能的提高。
筆者在教學中采用可以借助教學使用的粉筆,在臺鉗地面上按不同的角度要求以及相對應的位置畫出三條簡單投影線,來固定身體和腳的位置角度。兩腳之間的距離可以用在角度選擇正確后右腳跟旋轉可以觸及左腳后跟,即一個腳掌的距離來調整到最佳狀態,使學生在簡單的線條提示下順利地掌握住站立的姿勢動作。
2.銼削起步
理論教學要求:銼削動作開始時,身體預先前傾10°,銼刀運行到1/3處身體前傾15°。
實踐教學技巧:銼削運動對體能的要求十分嚴格,尤其在粗銼階段,體力消耗最大,所以如何掌握力量的正確運用對銼削的速度、精度都十分關鍵。
銼削起步,尤其是粗銼階段,剛開始時一定要用整個身體的力量來帶動銼刀向前運行。粗銼起步時身體先向前運行,左腿稍微彎曲,右腿用力,身體帶動手臂,手臂帶動銼刀。感覺銼刀握住部位力量增加,將全身的力量都集中到手臂上后再開始銼刀運行。這樣可以在大運動量的情況下節省體力,提高整個工件的加工速度,確保在細銼和精修階段操作者的體力及工件的精度。
3.回程動作
理論教學要求:銼刀運行到2/3處,手臂帶動銼刀向前運行,身體回到起步動作,傾斜15°。
實踐教學技巧:回程動作是學生在銼削訓練中掌握比較困難的動作之一,操作中學生容易出現回程動作控制不到位或沒有回程動作的情況。
解決方法可以在銼刀長度方向上標注出2/3處。當銼刀在工件上運行到標注位置,身體與手臂呈現反向運動,雙手臂前伸將銼刀送出完成最后1/3動作,左腿由彎曲狀態變為伸直,帶動身體返回初始狀態。教學時可以讓學生首先單項練習2/3處身體回程與銼刀送出兩組動作,然后再練習兩組動作的銜接,最終熟練掌握完美過渡的銼削動作。
如長方體銼削時,為了更快速、有效、準確地達到加工要求,必須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加工。(1)選擇最大的平面作為基準面,先把該面銼平,達到平面度要求。(2)先銼大平面后銼小平面。以大面控制小面,測量準確、修整方便、誤差小、余量小。(3)先銼平行面,再銼垂直面。一方面便于控制尺寸,另一方面平行度比垂直度的測量方便。
隨著訓練的深入,學生成功率的提高,實習興趣的加深及技能、技巧的成熟,就解決了鉗工技能訓練中的難點,提高了各平面銼削的技能、技巧,在教學中從學生起步階段就掌握好基礎內容,對進一步學習銼配技術打下堅實的基本。
參考文獻
[1]徐冬元.鉗工工藝與技能訓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姜波.鉗工工藝學[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