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的高等教育研究是最近二三十年才發展起來的,潘懋元先生在其創立和發展過程中功不可沒。筆者回顧了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發展,從以下方面來解讀潘先生關于高等教育理論研究的思想:一是通過“三個方面”、“三個維度”、“兩大特征”揭示普通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區別,從而指出高等教育理論研究的必要性及其意義;二是闡述了當前高等教育理論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解決策略,強調理論研究要為實踐服務;三是擺脫“依附理論”,進行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理論研究。
【關鍵詞】高等教育研究 高等教育改革 依附理論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7-0023-02
我國近代的高等教育研究可追溯到清末時期。那時,一些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如張之洞、梁啟超、王國維等對傳統的高等教育進行了反思,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之后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成立,我國對高等教育的研究都是相對零散、不成體系的,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978年,幸運的是改革開放迎來了高等教育研究的春天。1978年,潘懋元先生《必須開展高等教育理論的研究》、《開展高等教育理論的研究》兩篇文章揭開了高等教育科學研究的序幕。在潘先生的號召下,各種研究高等教育的著作、刊物等不斷涌現。1984年,潘先生主編的《高等教育學》正式出版,它的問世標志著中國高等教育學作為一門新興的獨立學科正式確立,從此我國的高等教育研究進入一個新階段。當前,我國對高等教育的研究是以學科建制開展的,我們的疑惑是:普通教育理論的研究難道不足以指導高等教育的研究?怎樣才能更好地認識高等教育理論研究?
一 高等教育理論研究
什么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礎上的專業教育,它立足于普通教育而又超越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研究即對高等教育現象和理論有意識、有目的的反思與探究。其理論研究旨在揭示高等教育的基本規律、基本原理等。普通教育學有明確的教育對象、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和一整套的研究方法論。高等教育理論研究與普通教育的基礎研究在教育的本質、共產主義教育目的等方面存在共同之處。然而,“高等專業教育有許多特殊問題要研究,是教育理論工作重要與廣闊的園地。它的研究工作是整個教育科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卻不是以普通學校教育為對象的普通教育學所能概括的。”它涉及許多普通教育所無法解決的問題,可是長期以來,這種區別卻沒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以至于忽視了高等教育的理論研究。潘先生指出:“許多教育科學工作者形成了這樣的傳統觀念:只有普通教育才是教育科學研究的對象,才需要教育理論。”
二 開展高等教育理論研究的必要性及其意義
潘先生在他的文集中從“三個方面”、“三個維度”、“兩大特征”揭示了普通教育與高等教育的區別,進而論證開展高等教育的理論研究的必要性。
1.“三個方面”
潘懋元先生認為,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智、德、體三方面存在不同。(1)在智育方面,高等教育最為突出的地方在于它的“專”與“高”。普通教育傳授的是基礎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旨在提高學生的基本文化素質。而高等教育傳授的則是更為高深的專門知識,旨在把學生培養成各種專業人才。(2)在德育方面,普通教育一般是通過思想政治課、班會等來開展的,主要是讓學生學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高等教育一般是通過公共政治課、社會實踐活動等進行的,它注重指導學生從接受外在教育向自我教育轉變,對學生的自主性和反思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在體育方面,普通教育通過體育課的開設來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一般無法兼顧到學生的個性需要。而在高等教育中,學生要加深體育理論知識的學習,他們可以根據不同的興趣需要選修不同的體育課。
2.“三個維度”
普通教育與高等教育除了在德、智、體三方面存在不同,潘先生還從以下三個維度進行區分。(1)從人才培養類型的維度講,高等教育要培養的是能夠滿足國民經濟建設以及無產階級各個部門需要的專門人才。這種專門人才能夠運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解決社會的專業問題,而普通教育是以培養通才為目標的。(2)從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材內容的維度看,根據高等教育培養專才的目標,其教材內容也要隨之調整。此外,要正確處理好許多關系,如專業課與必修課的關系、公共課與選修課的關系等。這些問題在普通教育中是不需要考慮的。(3)從教學方式與教學方法的維度分析,普通中小學的課程門類相對大學而言少許多,分科教學方法比較簡單。而在高等教育中,課程門類成百上千,教學方法也千差萬別。另外,在高等教育的授課中,教師一般只傳授相關知識的重點、難點,而在普通教育中,教師講得較多。
3.“兩大特征”
為了更進一步地指出兩者的區別,潘先生還從大學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兩方面來進行分析。高等教育的對象是十八九歲以上的青年,他們的身體已經發育成熟或基本成熟,能夠擔負起艱難的、深刻的腦力勞動。另外,高等教育中學生的中樞神經活動和大腦皮質的發育已經成熟,學生的感覺和知覺要比中小學的學生精密和深刻,邏輯記憶能力也有了較大的發展。而且大學生的定向注意力可以持續很久,因此課堂時間可以持續3~4個小時。
通過上述比較分析,潘先生認為高等教育科學要比普通教育科學復雜許多,普通教育學理論顯然不完全適合指導以專業教育為特征的高等教育學的研究,從而論證了開展高等教育理論研究的必要性。
三 高等教育理論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策略
不可否認,我國至今為止在開展高等教育理論研究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不可回避的是,我國高等教育的理論研究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由于我國高等教育研究起步較晚,其理論體系、方法論體系還不完善。鑒于此,我們需在今后對教育實踐不斷積累、反思、總結的過程中不斷地加以完善;另一方面,比較突出的問題是我國高等教育理論研究存在理論脫離實踐。針對后者,潘懋元先生在1997年全國高等教育學研究會第四屆學術研討會上就犀利地指出,高等教育研究如果不去接觸火熱的高等教育實踐,就會走入死胡同。倡導研究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問題。因而,開展高等教育的理論研究必須緊密地圍繞高等教育的改革來進行,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
高等教育的理論研究要直視當前的重大現實問題和熱點問題,為教育改革與實踐服務。例如,如何捍衛高等教育市場化的底線;如何處理高等教育國際化與本土化的關系;如何平衡“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校長職業化”是否等于“去學術化”;如何完善大學教師的聘任制度和升遷制度(大學教師職稱評審制度);誰來監管學術論文的規范性;如何處理專業課與公共課、必修課與選修課的關系等。還有一些當前更急需解決的問題,如隨遷子女異地高考、大學生就業等。這些問題都希望能夠從高等教育的研究中找到解決的途徑和方法。潘先生認為,“對于教育實踐中的這些問題,科研研究工作者必須深入教改的第一線,進行調查研究,找出問題癥結,上升到理論高度加以分析,提出有科學根據的意見、建議”。他自身對高等教育研究所關注的問題大都是高等教育領域尤其是中國高等教育領域的重大現實問題,如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等。與此同時,潘先生強調,教育研究不應僅僅局限于解決當前的具體問題,對于有利于促進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基礎理論的研究也應給予足夠的重視。
四 立足于學科范式,進行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理論研究
國外一直把高等教育作為一個研究領域進行研究。在我國,高等教育的研究從1978年以來一直是以學科的姿態開展的。然而國外甚至國內的一些學者認為,高等教育的研究除了有明確的研究對象,其理論體系及研究方法論等方面都是不成熟的,因而不能稱之為學科。對此,潘先生指出,高等教育是一門多學科研究領域,但與此同時,它也是一門正在走向成熟的學科。國內一些高等教育的研究者把國外的研究視為“真理”,出現了“西方中心主義”現象。于是,有人將中國高等教育近代化籠統歸結為“依附性發展”,提出了“依附理論”。
對這種歸結的認識,我們首先應對“依附理論”有大致的了解。依附理論,最初是用來解釋和指導拉美和“外圍”地區經濟成長的一種發展理論。也就是說,“依附理論”最初是用來指經濟不發達的國家對經濟強權國家的依附,之后這一概念的外延不斷擴大。把經濟領域的“依附理論”套用在高等教育理論研究中是否合理這是值得商榷的。一般認為,依附含有被動的意義,是一種喪失主體意識的現象。起初我們的許多研究是通過翻譯外國的著作、照搬移植過來的,帶有一定的依附性,但這并不是我國高等教育研究近代化的總體特征,用“依附理論”對其進行概括有失偏頗。可以說,我國近代高等教育理論研究從總體上看是一個擺脫依附、民族性和本土性日益增強的過程。對于“依附理論”,我們除了批判,還應加以反思。盡管我國建立了高等教育學科,但是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獨立自主性不夠、創新不足。潘先生就指出:“如果中國的高等教育研究只能仰仗于西方理論的‘輻射’,那么中國的高等教育學科只能被邊緣化,這是應該引起警惕的。”
筆者認為,我國的高等教育理論研究要走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一方面,我們要避免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入侵,堅決擺脫“依附理論”,提高我國的高等教育理論研究的自主意識和文化自覺,堅持立足學科發展范式,發展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理論研究。另一方面,我國的高等教育理論研究不但要“引進來”,也要“走出去”,不斷地發展、壯大我國的高等教育研究,擴大其在國際高等教育與學術交流中的話語空間,與各國展開平等的對話。
參考文獻
[1]潘懋元.新編高等教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5
[2]李均.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史[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3]潘懋元.高等教育:歷史現實與未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4
[4]黃贊發、陳梓權.潘懋元高等教育學文集[C].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7:22、26、64、117
[5]潘懋元.高等教育理論研究必須更好地為實踐服務[J].高等教育研究,1997(4):1~4
[6]周長城.發展理論的演變[J].國外社會科學,1997(4):2~7
[7]潘懋元、陳興德.依附、借鑒、創新?——中國高等教育學科建設之路[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1):28~34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