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健康既是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結果,也是幼兒身心充分發展的前提,與之相關的教育既要充分考慮到孩子的年齡特點,也要考慮到孩子的個體差異。在長期的幼兒園工作中,筆者發現幾乎每個班里都有幾個不愛吃飯的孩子,有的一點青菜不吃,有的不愛吃主食,還有的孩子干脆視飯菜為敵人。健康是幼兒的幸福之源,離開健康,幼兒就不可能盡情游戲,也不能專心學習,甚至無法正常生活。因此,幫助幼兒健康發展,為幼兒在寬松的環境中盡早建立起各種良好的健康行為,使孩子們有一個健康、快樂、幸福的童年,是幼兒園老師與廣大家長不懈的追求。
【關鍵詞】挑食厭食 健康飲食 快樂進餐
【中圖分類號】G6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7-0194-02
在長期的幼兒園工作中,我發現幾乎每個班里都有那么幾個不愛吃飯的孩子,有的一點青菜不吃,有的不愛吃主食,還有的孩子干脆視飯菜為敵人。不管怎么勸,一頓飯也就只吃那么幾口,有時真的想不明白,為什么他不餓呢?難道是得了“厭食癥”?想必這些孩子的家長也和我一樣著急吧!
俗話說:好身體,好未來。強健的身體是孩子快樂成長、學習和生活的基礎,然而現代社會的問題兒童越來越多,偏食、厭食的孩子比比皆是。科學飲食和均衡營養是人類健康的保障,對孩子來講尤為重要,因為孩子正處于生長發育的旺盛階段,身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比成人多。長期的偏食、厭食不僅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造成免疫力降低,引起近視、肥胖、貧血、缺鈣、維生素缺乏等多種問題,還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以及人格形成,同時還會為其他疾病創造條件。看著這些不愛吃飯的孩子,老師、父母都為之揪心。
然而,通過長期的觀察發現,這樣的孩子并非是真正的“厭食癥”患兒。小兒厭食癥是指小兒(主要是3~7歲)較長期食欲減退或食欲缺乏為主的癥狀。它是一種癥狀,并非一種獨立的疾病。某些慢性病,如消化道潰瘍、慢性肝炎、結核病、消化不良及長期便秘等都可能是厭食癥產生的原因。但是,大多數小兒厭食癥不是由于疾病引起的,而是由于不良的飲食習慣、不佳的進食環境及家長和孩子的心理因素造成的。小兒厭食的主要癥狀是厭惡進食,食量明顯少于同齡正常兒童,甚至拒絕進食;時間長了會面色枯黃,形體消瘦,但精神尚好,活動自如。據調查,1~7歲患小兒厭食癥的兒童中,僅有17%的兒童是疾病造成的,而83%的患兒都是因為食物結構不合理,飲食習慣不良所致。由此可見,很多孩子的飲食問題不能認為是厭食,更談不上患了“厭食癥”。作為幼兒園老師,結合我在實際工作中的一些經驗,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一 為孩子創設一個愉快的就餐環境
餐前,要避免劇烈的活動,保持一個平穩、愉快的心情,餐前可以安排一些室內的、較安靜的、愉快的活動,如談話活動、講故事、手工、繪畫等。進餐中,找一些適合孩子的輕音樂,作為進餐音樂播放,避免在進餐中訓斥孩子。
二 進餐禮儀在平時的教育活動中不容忽視
3~6歲是開發幼兒智力潛能的關鍵時期,也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黃金時期,還是培養文明禮儀與良好學習生活習慣的奠基時期。幼兒通常在幼兒園里進行午餐,與小伙伴們同時進行午餐,需要講究進餐禮儀。常規教育中也要涉及到:吃飯時要保持安靜,不要嬉笑,不要與人講話,不要發出吃東西的聲音。吃飯要細嚼慢咽,不要囫圇吞棗,吃多少飯盛多少飯,不要隨意浪費。對于不愛吃飯、挑食的孩子的第一碗飯可以適當少盛一些,以免給他造成心理壓力,不可強迫喂食,更不應在進餐時訓斥孩子。此外,應訓練孩子自己進食,因為鼓勵孩子自己使用餐具反而會增加他們進食的興趣。吃完飯后要自己送碗筷,飯后擦嘴漱口,既保持口腔衛生,又維護了個人的良好形象,培養了孩子良好的進餐習慣與禮儀。
三 開展以飲食營養為主題的科學教育活動
古人云:“三日可無肉,日菜不可無。”蔬菜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結合省編教材“為身體加油”的主題,開展了“變不成蝴蝶的毛毛蟲”“蔬菜營養多”“水果寶寶過生日”等一系列特色教學活動。生動形象、色澤鮮艷的各種蔬菜、水果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和好奇,故事《變不成蝴蝶的毛毛蟲》講述了小毛毛蟲,因為挑食,不好好吃東西,最終遺憾地沒有變成美麗的蝴蝶,以及通過啟發幼兒改編故事,創設情境游戲等形式,讓小毛毛蟲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后,重新成功變成了美麗的蝴蝶,來起到教育小朋友主動認知的目的。
課堂上老師通過耐心講解、課件演示、趣味游戲等形式和小朋友們共同研究蔬菜、水果、主食有哪幾類?含有哪些營養成分?使孩子們獲取了有關蔬菜、水果以及主要食物的營養方面的知識。
通過教學活動,孩子們懂得了科學營養的飲食搭配,進餐時不挑食、不偏食的道理。讓孩子們知道擁有一個和諧健康的身體是老師和爸爸媽媽們的共同心愿。
四 班級建立一個“健康小明星”評比欄
設計一個表格,貼在教室醒目的地方,對于原來不吃蔬菜、挑食、偏食、厭食的小朋友,如有進步,及時鼓勵,在表格里添畫“小蘋果”或“小星星”之類的獎勵,每周評選“健康小明星”,并把評選出的小朋友的照片公布在“家園聯系欄”中。
五 家園聯手,共同關注
相信每一位家長都是非常關愛孩子的,想讓孩子健康成長,單靠幼兒園的努力是不夠的,還需家長的積極配合。
要與家長及時溝通,認識到孩子挑食、厭食的嚴重危害,和家長達成共識,針對個體特殊情況,尋找原因,并共同努力,積極配合,以達到讓孩子不厭食、不挑食的目的。
首先讓家長知道錯誤的養育觀念、膳食結構以及不良的兒童飲食習慣等是兒童挑食、偏食的主要原因。有調查顯示,偏食、挑食與喜歡膨化食品、快餐食品、家長追著孩子喂食、進食速度過慢、愛喝甜飲料、經常吃零食有著重要的聯系。長期偏食、挑食、厭食、經常吃零食、喜歡膨化食品將導致營養素攝入不足,機體會動用自身的能量儲備甚至消耗組織以滿足生命活動能量的需要,愛喝甜飲料、經常吃零食容易產生飽腹感,影響兒童吃正餐的食欲,從而使兒童營養不良,久而久之,形成兒童厭食癥。因此,要控制小兒的零食及飲料攝入量,必要時,可給孩子吃適量的干鮮果品、酸奶或新鮮果汁。
同樣,在家進餐與在幼兒園一樣,應有穩定而安靜的場所和輕松愉快的氣氛。愉快的情緒可興奮大腦皮層的進食中樞,提高食欲。大人和孩子最好能一起吃飯,要教育孩子集中思想,細嚼慢咽,不要邊吃邊玩。并注意夏季不可讓孩子食冷飲過量,吃飯時,家長切忌訓斥孩子,也不要在吃飯時逗孩子玩。孩子拒食時不要堅持引誘,更不要強迫進食。可在飯前給孩子吃點山楂等酸性水果,以刺激胃液的分泌。必要時還可口服食母生片、多酶片等幫助消化。
另外,適當增加孩子戶外活動的時間,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及輕微的家務,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可消耗能量,促進消化液的分泌,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增進食欲。
健康是幼兒身心充分發展的前提,教育既要充分考慮到孩子的年齡特點,也要考慮到孩子的差異,還要依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健康是幼兒的幸福之源。因此,我認為幫助“厭食兒童”健康發展,為幼兒在寬松的環境中盡早建立各種良好的健康行為,使孩子們有一個健康、快樂、幸福的童年,關愛每一位孩子,是幼兒園老師與廣大家長不懈的追求。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