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科教興國”戰略的基礎環節,我國城鄉基礎教育資源配置在人、財、物等方面都呈現出巨大差距,并有逐步拉大的趨勢,嚴重影響了教育公平。究其原因,是由于城鄉基礎教育對公共資源占有的不平等,即教育資源配置嚴重失衡。因而推出我國城鄉基礎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的可行性辦法,是緩解農村基礎教育資源缺乏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城鄉義務教育 均衡發展 資源優化配置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7-0198-02
一 問題的提出
教育是立國之本,而義務教育更是“科教興國”戰略的根基。1986年我國制定了《義務教育法》,并正式實施九年義務教育,開辟了中國基礎教育的新紀元。為了積極有力的推動九年義務教育的全面實施,2006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重新修訂,提出保障教育公平和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思想。近年來,國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辦法保障了我國上千萬農村孩子接受基礎教育的機會,并使義務教育的入學率得到了顯著提高,進一步縮小了城鄉間義務教育的差距。但是由于客觀經濟條件的限制,我國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結構引起的一系列城鄉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公平等連帶問題,仍然是一大難題。因此,合理分配教育資源,弱化城鄉義務教育資源的不均衡發展,發揮城市對鄉村的輻射引導作用,達到資源共享,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迫在眉睫。
二 我國目前城鄉基礎教育資源配置的總體概況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城鄉人口分布不均,經濟發展不平衡,教育資源總量相對短缺。加之長期以來,我國教育資源投資是以“城市優先”,有限的教育資源優先投入了城市地區和重點學校,因此城鄉差距縮小的步調仍顯緩慢。由于教育資源包括人力、財力和物力三大資源,因此下面通過這三個方面對城鄉基礎教育資源配置差距進行分析。
1.城鄉基礎教育階段人力資源配置差距
我們所說的人力資源,即是師資力量這一特殊的資源,由于它的靈活性及動態性,決定了其具有相對流動性。較之于城市中小學中青年教師占較高比例,農村中小學教師大部分趨于老齡化,出現了“爺爺奶奶教小學、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的尷尬局面。數據表明,我國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平均年齡在39~47歲之間。而我國近年來實施新課改和素質教育改革,對教師的創新能力和素質提出了高標準要求,大批農村教師趨于老齡化必然使農村義務教育的質量受到了直接影響。教師素質的高低基本可以通過教師學歷和職稱反映,而農村教師在這兩者上均處于弱勢,城鄉之間的差距懸殊。以重慶市2008年專任教師分配情況為例。全市小學學歷達標數118010人,達標率98.5%;初中教師學歷達標數70279人,達標率97.6%;農村小學教師學歷達標數62282人,達標率97.6%;初中教師學歷達標數16730人,達標率96.2%。全市小學高級職稱教師44649人,占37.3%;初中高級職稱教師3976人,占5.5%。農村小學高級職稱教師20471人,占32.1%;初中高級職稱教師355人,占2.04%。市級骨干教師數量,全市認定的中小學市級骨干教師共3103人,其中,城市占33%、農村占15%。①另外大部分農村教師主要通過函授或自考的形式獲得學歷,專業基礎知識還不完善,教學觀念相對落后,教育學生缺乏系統有效的方法。此外,農村相對于城市基礎教育資源,辦學條件有限,教師工資普遍較低。而城市中小學憑借其優厚的福利待遇、良好的辦學條件不斷廣泛吸收各市縣鄉鎮的優秀骨干教師,一些在農村逐步成長起來的優秀教師也向城區流動,造成了農村教師的缺失。特別是剛從師范院校畢業的大學生擇業時,在城鄉之間首先考慮的是城市學校。
2.城鄉基礎教育階段財力資源配置差距
我國基礎教育財力資源主要來自政府的財政撥款。相比大多數西方國家,我國政府對教育經費的投入一直嚴重不足。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約20%,但教育經費卻只占世界教育經費總額的1%。②據調查,在農村基礎教育經費的投入比中,中央政府僅負擔2%,各省市區的負擔合計起來也僅有
11%,縣和縣級市的負擔為9%,而鄉鎮卻要負擔整個經費需要的78%。近幾年,盡管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加大,國家預算提高了教育經費預算的等級,將教育經費預算單列到縣級,但長期以來我國教育經費投入向城鎮傾斜,導致城鄉之間溝壑仍然難以迅速填平。1993~2003年,我國實施了逆向非均等投入方式,城鄉生均經費相對差距與絕對差距呈現急劇擴大趨勢,只有2004~2006年才開始實施正向改進型投入方式,相對差距趨于收斂,而絕對差距一直在擴大。③
3.城鄉基礎教育階段物力資源配置差距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基層政府財政本就不夠富裕,還要負擔農村基礎教育經費,導致農村基礎教育經費嚴重不足,突出表現在物力資源上的差距。一些老少邊窮地區的鄉村中小學辦學條件不達標,連最基本的教學設施設備,甚至課本都難以保證。而與此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城市中小學的“大手筆”投入,不斷向周邊拓展,擴大辦學規模。資料顯示,2007年我國城鄉各級基礎教育生均儀器設備值對比顯示,小學和初中階段城市生均儀器設備值分別是農村的3.61倍和1.98倍。而2008年建立校園網的差距更大,城市學校甚至是農村學校的7.97倍。多媒體教學對于偏遠地區的農村孩子來說是遙不可及的。
三 優化配置城鄉教育資源,實現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
對我國城鄉基礎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單靠計劃或市場其中一種配置模式是無法進行的。必須雙管齊下同時進行,只是在進行的過程中要有所側重,重點采用某種模式,另一種進行輔助。世界各國經濟改革的共同屬性,就是強調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但是在教育資源配置方面,尤其是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在現階段我們依然強調政府應該對教育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④而政府的基礎性作用,就是以政府為主導,采取一系列的政策、體制、法律法規等宏觀調控手段來實現城鄉基礎教育的優化配置。同時還要結合市場配置的輔助功能,統籌兼顧。
1.深化教育體制改革
基礎教育是教育系統的一部分,具有較為明顯的公共產品屬性,這一屬性的根本特征是社會福利最大化。政府是教育資源共享的首要責任主體,當務之急就是要徹底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結構和城鄉分野的教育體制,實現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確保城鄉居民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堅持把教育公平作為國家教育政策的基本價值取向,以此作為教育資源配置的第一要義。同時以公平理念為指導制定新的教育發展政策,促進城鄉教育資源的優化合理配置。
2.彌補農村基礎教育經費的缺口
如前所述,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目前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較低。在投資結構上,表現出大部分教育資源明顯向城市中心傾斜,農村基礎教育所占比例太小。而根據木桶原理,要促進我國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就要填補農村基礎教育資源的配置這塊木桶中的短板。政府作為主導力量,要持續推進將基礎教育資源共享納入公共財政預算,不斷增加對農村基礎教育資源共享的財政投入。設立農村基礎教育資源共享工程專項資金,對農村基礎性教育資源共享工程的建設和進行給予支持。
3.加強立法監督,規范農村基礎教育經費投資
政府在增加農村基礎教育經費的投入過程中,還要提高資金的利用率。相對于多數發達國家以法律形式確定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基準,我國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資還存在法律漏洞。在教育資金投放過程中存在個別政府官員權力“尋租”,占用、挪用基礎教育經費等較大問題。要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和變相流失及各種制度上的漏洞導致的腐敗就必須通過立法規范監督,采取法律措施嚴懲違規者,保證農村基礎教育經費及時到位,確保農村學校教育正常運行。
4.利用市場調節作用,發揮政府靈活性
要解決教育資源的有限性與教育所需資源無限之間的客觀矛盾,單一的政府計劃配置教育資源的方式不利于教育基礎資源的高效利用。因此,應以政府計劃為主進行教育資源配置,打破單一的政府壟斷局面,鼓勵多元化配置格局,建立靈活機制。將城市和農村基礎教育資源看做一個整體,統籌城鄉之間的基礎教育資源,合理分配使用教育資源,發揮有限資源的最大效益。
5.建立良好的師資隊伍,實現教師輪崗制
農村基礎教育的財力、物力到位,人力資源的投入也不可松懈。我國城鄉基礎教育中教師資源的非均衡發展,主要是由我國基礎教育優質教師資源的無序流動引起的。城市學校良好的師資待遇和福利,使大批優秀教育骨干趨之若鶩,而農村的學校卻門可羅雀。為防止這種城鄉教育“馬太效應”的持續惡化,建立教師定期輪崗制度便是必要措施之一?!读x務教育法》第三十二條規定:“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均衡配置本行政區域內學校師資力量,組織校長、教師的培訓和流動,加強對薄弱學校的建設?!币虼?,可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引導優秀教師到落后地區農村學校任教,建立城鎮教師到鄉鎮定期服務的制度。通過城鄉教師的輪換調整,可實現在保證各方師資力量相對均衡的同時還有利于各校辦學經驗的交流。
注 釋
①重慶市教育委員會.重慶市教育事業統計分析資料,2007
②楊東平.教育的階層差距仍在擴大[J].南方人物周刊,2008(11)
③王元京.我國城鄉義務教育差別的制度障礙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09(9)
④范先佐.教育資源配置:政府應起基礎性作用[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6(2)
參考文獻
[1]陳鋒.均衡發展取向下的義務教育教師資源配置問題[J].教育導刊,2007(2)
[2]王菲.論農村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農學通報, 2006(3):456~458
[3]楊東平.中國教育公平的理想與現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姚永強.關于基礎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的理論思考[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15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