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書院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教育組織和學術研究機構,為傳統文化的發展延續做出了巨大貢獻,產生和發明許多值得當代借鑒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我們應當汲取傳統書院教育模式的精華,對當代大學教育的弊端進行全面認識和系統反思,提出合理化改革方案,以期大學教育能夠真正造就有用之才。本文試從宋代書院教育入手,反觀當下的大學教育,嘗試為種種不盡如人意的現象尋找可能的解決之道。
【關鍵詞】當代大學 教育弊端 書院教育 改進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9.2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7-0032-02
一 中國古代書院的教育理念
作為我國古代封建社會中非常特殊的一種教育組織和學術研究機構,書院萌芽于唐末至五代時期,發展興盛于宋元,延續至明清,并在清末時期發生轉型。書院以私人創辦為主,集收徒講學、學術研究、藏書印書、議政論事于一體。宋代是其鼎盛時期,主要原因包括官學的長期低迷、理學思想的興起、科舉制度的腐敗、印刷技術的進步等等。在這一時期,書院的教育功能日益凸顯,眾多著名書院如岳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石鼓書院等紛紛出現,并且在日后的長期發展和教學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其特有的諸多教學思想理念,科學內涵豐富,值得后人借鑒和發揚。
首先,書院教育學生為人之道。宋代理學集大成者朱熹提出書院教育的方針是實施“五教”,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并相應提出了為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修身(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處事(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和接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重要原則。由此可以看出,書院教育的目的是學生人格的陶冶和境界的提升,希望學生明理,懂得為人之道,養成規范,從而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其次,書院致力于培養經世致用的人才。宋代理學家張栻在主持岳麓書院時曾提出:“但為決科利祿計乎?亦豈使子習為言語文辭之工而已乎?蓋欲成就人才,以傳道而濟斯民也。”他否定了追名逐利的“官才”和只擅言語文辭的文人,指出書院培養的人才應當具有“致君澤民”的品德。在張栻的基礎上,朱熹又提出:“茍不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則不教也,茍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者,則無不在于學,此教之道也。”他強調了天下國家培養經世致用人才的重要性。
與此同時,書院教育注重學術研究與教學的結合,并以學生自學為主。老師重視對學生的啟發指導,在教學過程中往往不從始至終給學生進行知識灌輸,而是引導學生自己研究,提出問題,尋求解決方案。
另外,書院師生關系親密融洽,感情十分深厚。書院老師大多博學多識、熱心教學,對學生的教育孜孜不倦,傾注了大量心血,關懷學生如同子女,并且自己以身作則,為學生們樹立做人為學的榜樣,因而學生們也愛戴和尊敬老師,將其看做亦師亦友的長者,尊師重道。有些學生常年追隨老師左右,在老師去世后繼承師業、廣招門徒,以繼續研究、發展和傳播老師的學說。宋代各書院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書院精神,如實事求是、潛心鉆研、兼容并包、敢于質疑等等。譬如朱熹有言:“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有疑,方始是學。”這些精神財富應當被廣泛接受和吸納進當代各高校的辦學宗旨和教學理念之中。
二 當代大學教育弊端漫談
“書院里坐堂講學、研修的學人一般都不是急功近利之人,他們達則兼濟天下,隱則獨善其身,多有求是做學問之意。這種治學傳統和研修氛圍千百年沿襲下來,形成了一種實事求是的書院精神,這是很可貴的。”然而在當代的大學教育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功利主義、追逐名利的現象,對大學生的道德教育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并沒有真正到達深處。部分大學生機械化地上課下課,講臺上的人在說什么已經無關緊要,期末考試能夠通過便足矣。更多的大學生關注的是成績、學分和排名,如何獲得更多綜合加分,如何拿到各種榮譽,如何充實自己的簡歷,使自己看起來更加優秀,在現在和未來更具競爭力。于是,各種負面效果接連產生,“唯分是圖”而不擇手段、盲目攀比而陷入非理性的狀態,誠實和道德被推擠到了最外層,現實功利的思想漸漸占了上風。這種現象的存在十分危險。
或許中國人口眾多而教育資源相對無法滿足的現狀是需要考慮的。我們的課堂一坐就是幾十人、上百人,為了相對公平地分配最好的資源,以成績排名似乎也變得無可厚非。于是順理成章,成績最好的學生拿到了獎學金,獲得了榮譽稱號,得到了推優和保薦的資格,被推舉為入黨候選人,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從義務教育的開端——小學起我們的教育就多以分數論英雄,到了高等教育的學府依然擺脫不了如此尷尬而無奈的局面,此種弊端由來已久,對此我們或許可以借鑒傳統書院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培養模式。書院在對學生的道德教育上注重外在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各個書院都制定了一整套完備的“學規”或“學制”,從制度上約束學生,強化學生個人倫理道德方面的理性認識,同時強調學生的自省自克,要求學生能嚴于律己,從各方面來進行自我反省,做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同時正視自己的過失,并能改過遷善。從這個角度來看,日常規范的樹立和長年累月的道德品格熏陶的確能促進書院學生的人格陶冶和境界提升——先是通過學、問、思、辨的“為學”過程,使其認同和明理,再將這些道理運用到每個學生個體的“修身”、“處事”和“接物”中。
在當代大學教育中存在的另外一個問題是學不能致用,與實際脫軌。有些大學生在校園里成績優秀,走上工作崗位之后卻發現教材上的內容與實際相去甚遠,很多現實問題是純理論知識無法解決的。這便涉及書院教育理念中“經世致用”的思想。張栻“致君澤民”的育人目標在現今看來盡管帶著當時階級社會的種種封建等級思想,代表了地主階級的利益,但較之以往傳統世俗的人才觀已是極大進步。此后,朱熹提出的教育之首要任務即為國家培養“經世致用”的人才,也進一步深化了這種書院精神的影響,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品德高尚、克己奉公、學以致用的優秀人才。雖然古今“經世致用”的外延不盡相同,兩者的內涵卻始終有著共通之處。反觀當下,學生時代,學習課本知識固然重要,但以此為基礎,我們還需要學而能用,不斷在生活中培養實際操作、人際交往、處理事務等能力。“高才低能”的現象令人心痛也倍感惋惜,我們的大學教育應該更注重學生的實踐經歷,著力培養有學識、有能力的大學畢業生。
另外,師生關系疏遠也是客觀存在的問題。有高校教師在期末的最后一堂課上感嘆,大學真不同于小學和中學,一年又一年的學生來了又走,往往課程一結束就成了幾乎毫無關聯的人,師生感情淡薄太多。這應是單純的選課模式和學分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較之傳統書院教育,融洽的師生關系是古代書院教育成績斐然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師的思想言行和知識水平影響著學生,學生反過來也影響著老師,師生間亦師亦友的關系使得教學效果不斷提升。而我們的大學現狀往往是大多數老師與學生的交往僅限于課堂,課后則接觸甚少,有些學生甚至連自己的老師姓甚名誰、長相如何都毫無印象。缺少溝通與了解的交往,自然無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這也恰恰制約著我們的教育發揮出更好的水平。其實,改善這種狀況需要師生雙方的共同努力,大家有意識地彼此關心或是探討問題、進行交流,學習古代書院中師生的相處方式等,都可以很好地構建師生關系。
古代書院的許多治學精神至今仍閃爍著智慧的光輝,對于今日我們探討的大學精神有借鑒意義,這些精神財富應當被廣泛接受和吸納進當代各高校的辦學宗旨和教學理念之中,真正落實到日常的教學育人中,而非僅僅是一條掛在墻上的標語。
書院作為我國封建社會特殊的一種教育機構,它為我們提供的諸多值得當代借鑒的教育思想和模式仍需要不斷踐行和發揚。汲取其教育之精華,反思當代大學教育的種種弊端,并努力改善是我們的責任,也是一條長路。
參考文獻
[1]格物通.卷六十一[O].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格物通.卷六十一
[2]鄭慎德.中國書院教育與大學精神[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4(1):121~124
[3]張宇.古代書院教育特點及其現代啟示[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4(1):94~96
[4]潘懋元.多學科觀點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