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結合云南邊疆地區的實際情況,根據電力類專業及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對電力類專業的人才培養制定出了“一體,兩翼,兩合作,一結合”的“1221”人才培養模式,并加以實踐,取得了滿意的成果。
【關鍵詞】邊疆民族地區 電力類專業 人才培養 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7-0035-02
云南省位于祖國西南,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280毫米,江河分布廣,全省水電裝機容量達2721.8萬千瓦。德宏州位于云南西南邊陲,與緬甸接壤,屬亞熱帶氣候,全年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2050毫米),江河支系眾多,全年水流量136.3億立方米,理論裝機容量達362.4萬千瓦。21世紀以來,在德宏州人民政府的引導下,促使德宏水電行業迅猛發展,截止2011年9月,全州已建電站125座,總裝機容量259萬千瓦,在建電站25座,裝機容量60.91萬千瓦。目前,水電行業已成為德宏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
德宏水電乃至全省水電事業的大發展,迫切需求大量水電相關專業的各種高技能應用型人才,這為電力類各專業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實踐、就業空間。因此,辦好電力類專業將有美好的發展前景。針對這一情況,我校于2004年開始逐步開辦了《水利水電工程與管理》、《水電站動力設備與管理》、《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等電力類專業。目前國內外高職人才培養典型模式主要有CBE模式、CBET模式、雙元制模式、建教合作模式、產學結合校企合作模式。結合這些模式,我校開設電力類專業以來,進行了“校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培養電力類應用型人才”的探索,構建了具有邊疆民族特色、企業化、個性化、創新性的電力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一 電力類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電力類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是為區域和地方水電行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專業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具有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專業工作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二 邊疆民族地區電力類專業人才培養創新模式的構建
1.“一體,兩翼,兩合作,一結合”的高職人才培養創新模式
由于我校地處邊疆地區,所以本專業教師及實驗設備不足,校內專任教師7人,平均年齡31歲,其中碩士生5人(占71.4%),大學本科生2人(占28.6%),講師4人(占57.1%),工程師1人(占14.3%),助教2人(占28.6%),雙師型教師1人。從校內專任教師結構看,具有數量不足、年輕化及技術職稱偏低、雙師型教師偏少的特點。校外兼職教師主要由昆明理工大學電力工程學院教師擔任,主要承擔著5門專業主干課程的教學任務和畢業設計的指導工作,兼職教師具有學歷高(碩士、博士)、技術職稱高(副教授、教授)的特點。
為保證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在辦學形式上采取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原則,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最終探索出了“一體,兩翼,兩合作,一結合”的“1221”高職人才培養創新模式,即以“素質為主體,知識和能力為兩翼,通過校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構建“1221”人才培養模式。根據該模式,我系上與昆明理工大學電力工程學院合作,下與
德宏秦瑞(集團)電力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合作,搭建了校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平臺,形成了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格局。
2.制定較為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
學校本著以學生為本,根據職業崗位對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誠邀昆明理工大學電力工程學院、德宏秦瑞(集團)電力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與我校共同制定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了理論教學平臺、實踐教學平臺,其中理論教學平臺包含公共必修課程、專業必修課程、選修課程三個模塊;實踐教學平臺包含實踐課程和活動課程兩個模塊,形成了完整的、較為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為應用型專業人才的培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課程結構如下:
專業課程的教學,我校專任教師負責15門專業基礎課的教學,昆明理工大學電力工程學院負責5門專業核心課教學及畢業設計指導,企業、電站負責專業見習、專業實習的實踐指導,形成了校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體現了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原則。
3.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相結合的教育理念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本著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學思結合,知行統一,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相結合的教育理念;倡導科學性、啟發性、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教學原則;積極實踐討論式、研究式、合作式、開放式、綜合式等現代教學方法;鼓勵采用多媒體及生產一線現場直觀教學的教學手段;努力融教、學、做為一體,校領導、教務處及系領導經常深入一線聽課、視導,定期召開學生座談會,嚴把備課、上課、課外輔導、批改作業及實驗、實訓、實習、畢業設計、考試等教學各環節質量關。在教學內容上,德宏師專理工系負責完成專業基礎課程及課程實訓教學,昆明理工大學電力工程學院負責完成專業主干課程及課程實訓與畢業設計,德宏秦瑞(集團)電力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等企業負責指導校外生產一線的實訓及專業實習,從而充分保證了電力類各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聘請企業領導及技術人員到校任教和開講座。另外,根據職業崗位的需求,認真組織開展了崗前“雙證書”培訓及“電業安全工作規程”培訓,獲證率100%。
三 邊疆民族地區電力類專業人才培養創新模式的實踐及成效
1.邊疆民族地區電力類專業人才培養創新模式的實踐
通過對近三屆學生實施新的人才培養方案,電力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得到了有效實踐,逐步形成了理論與實踐結合、學校與企業聯手、素質與能力并重的旨在工程技術應用的辦學特色。
實踐教學是高職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關系到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目前,校內建有2個專業基礎實驗室:電工實驗室、電子實驗室,設備值30萬元,實驗室總面積達200平方米,可開設40多個實驗;在建的三個實驗室(PLC實驗室、繼電保護實驗室、電機學實驗室)、兩個多媒體教室。根據人才培養模式,教師經常到電力類企業進行學習與交流,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形成了梯度實踐的教學模式,大學第一學期,到企業參觀,大致了解企業的情況,了解水電站的情況,了解學習企業精神。第二三四學期,根據課程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到企業參觀學習。第五學期到昆明理工大學學習。第六學期,教師針對教學任務,根據學生所學的實際情況,帶學生到德宏秦瑞(集團)電力投資開發有限公司、云南華邦電力開發有限公司、盈江縣博海電力有限公司、德宏供電有限公司等企業進行頂崗實習。
2.邊疆民族地區電力類專業人才培養創新模式成效
第一,通過對14個電力類班級的學生(635名)實施“1221”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截止2011年7月,已培養出3屆電力類畢業生,共計369人。就業呈現出供不應求的局面,畢業生已被水電企業、水電事業單位、部隊等招聘錄用,就業率100%。
第二,從用人單位的反饋信息得知:我系水電相關專業畢業生專業基礎扎實,專業技能較強,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團隊協作精神、吃苦耐勞、勤學好問、愛崗敬業、認真遵守企業的規章制度。大多數學生已成為企業生產一線的主要技術力量,少數學生已成為基層管理干部。
第三,由于在全省開創并實施了“1221”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我系于2011年申報了《水電站動力設備與管理》專業作為“特色引領型”專業加以重點建設,經教育部、財政部組織專家審驗通過,獲教育部、財政部“高等職業學校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項目(特色引領型)立項,并獲項目資金150萬元。
四 結束語
第一,構建并實施了“一體,兩翼,兩合作,一結合”的“1221”人才培養模式,即以“素質為主體,知識和能力為兩翼,通過校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培養電力類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開創了全省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第二,從職業崗位對人才的需求出發,校校、校企聯合制定了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了“兩平臺,五模塊”的課程體系。
第三,集本科院校的師資、設備優勢與企業生產一線的實踐平臺、技術指導優勢為一體,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良好格局,使學生獲得了扎實的專業理論與實踐能力的培養。
第四,認真開展了“職業資格證”及“特種作業操作證”培訓,合格率100%。
參考文獻
[1]王前新.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003(10):20~22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