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并非每一種技術進入教育領域都能獲得認可。從社會學視角來看,教育技術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一個逐漸的教育對它的選擇和融合的過程,教育總是選擇能促進教學與學習、推動教育功能發展的相關技術。
【關鍵詞】教育技術 研究變遷 管窺 教育形成
【中圖分類號】G4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7-0040-02
從教育社會學的觀點來看,在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過程中,教育技術不斷地依據教育本身的特點,選擇和整合那些與媒體技術配套的方法和手段,從而使技術在教育應用過程中也獲得了新的發展,把一種工具和手段,逐漸演變成為教育過程本身,即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融合,產生以數字信息化為主要特征的現代教育技術。教育技術發展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技術的教育適應與形成的融合的社會發展過程。
一 技術的教育適應性
依據尹俊華對教育技術的論述“教育技術就是‘教育中的技術’,是人類在教育活動中所采用的一切技術手段和方法的總和。它分為有形(物化形態)和無形(智能形態)兩大類。”因此,我們可以認為,進入教育領域的智能形態技術是指那些以抽象形式表現出來,以功能形式作用于教育實踐的科學知識,它是與人的智力有關的教育技術方法。如建構主義、系統方法、績效技術等,而物化形態的技術則指凝固和體現在有形的物體中的科學知識。它們是實物形態的與媒體設備有關的方面,包括從黑板、粉筆等傳統的教具到電子計算機、衛星通訊等一切可用于教育的器材、設施、設備及相應的軟件。
從書本到幻燈片,從影視媒體到計算機,從時空上的限制到隨時隨地可以獲取的學習資源,媒體技術的發展為教育提供了選擇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通過教育技術研究者與實踐者的關注與應用而使技術獲得教育實現,形成了教育媒體技術。而媒體技術在豐富教育手段的同時,自身也成了教育研究新的對象和資源,因為教育需要的不僅僅是傳播工具,更需要的是有效的技術實現方法。于是,教育技術成為了技術與教育之間的一座橋梁,“給予一切教育者和接受教育技術理念、方法的人以新觀點、新方法和新理念”。
二 技術在教育中的發展
教育技術研究領域對技術的認識,經歷了從“媒體—工具論”“手段—方法論”到“理論—實踐論”的深化過程,它們交織在教育技術發展的歷史中,不斷地在實踐檢驗、觀念沖突和融合、協調和整合中逐漸形成研究者的共識,并逐漸成為教育研究的組成部分。
1.媒體技術至上主義
“媒體—工具論”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至今在我國還有影響。它認為,教育技術的實質是指用于教育教學的各種媒體工具,包括硬件和軟件,擁有了設備器材及相應軟件,就有了教育技術,因此研究的重點應該是媒體技術。
在當時的教育實踐中,“媒體—工具論”造成的結果就是,教育技術的發展變成對高精尖教學設備的不斷追求,每當一種新媒體出現時,就會引起一輪新的媒體裝備競賽。“媒體—工具論”在教育技術研究界流傳甚廣,但存在的缺陷被一些研究者看到了。例如,針對提請美國第92屆國會審議的“教育技術法案”中所說的“教育技術這個詞指的是硬件、軟件,包括電視、廣播、幻燈、電影、計算機輔助教學設備……”,D·米切爾更是指出,“把教育技術當做教學媒體是一個范疇上的錯誤。”隨后,這些研究者在極力尋找“擴充”與“修補”之策的過程中,產生了基于“媒體—工具論”的一些變體,比如教育傳統技術→教育媒體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演變”論與“現代信息技術”“革新”論等。這是技術適應教育進行自我調整的一種表現。
2.媒體技術與智能技術融合
“手段—方法論”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它認為,教育技術包括兩部分:一是教育手段,又稱“教育的技術”“物化形態的技術”;二是教育手段的使用方法,又稱“教育中的技術”“智能形態的技術”,重點是系統方法。“手段—方法論”強調學習理論、傳播理論、系統方法在教育技術中的應用,將媒體的運用方法和系統技術也看做教育技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使得教育技術具有一定的方法意義,它是對“媒體—工具論”的一種突破。然而,在“手段—方法論”中,學習理論、傳播理論、系統方法的移植和應用,只是為了更好地發揮“手段”“工具”的作用,受“媒體—工具論”的影響仍很大,對“技術”與“教育技術”本質的認識還不夠深入。
3.整體技術觀建立
20世紀90年代末期,教育技術學界開始出現“理論—實踐論”,這一理論認為教育技術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由概念、原理、命題、規律等知識所形成的教育技術學理論;二是工作實踐,即關于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的設計、開發、使用、管理與評價等方面的工作及行業的具體實踐。這種觀念與美國AECT及其教育技術定義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AECT’1994及2004定義,在教育技術研究發展進程中產生了關鍵性的影響。以這兩個定義為基礎,教育技術研究開始步入一個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并重的時代。時至今日,績效技術等的引入與應用,使得教育技術發展開始步入一個整體技術與綜合教育效益并重的發展時代。
三 技術的教育形成
從上述教育技術研究旨趣的轉移情況分析來看,1985年以前,限于經濟發展水平和技術裝備(不具備大規模現代教育技術研究和實踐的條件),我國的教育技術(電化教育)
研究還保持著以視聽教育技術為主的研究慣性。1990年以后,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們已經開始具備了大規模開展以計算機和多媒體技術為主的現代教育技術研究和實踐的條件。AECT’1994定義發布以來,我國的教育技術研究幾乎與美國同步。在進入21世紀以后,還形成了與美國的“e-教育”(e-Education,e-Leaning)并列同一水平層面的“I-教育”(信息化教育)。
綜上所述,并非每一種技術都能進入教育領域,并在應用過程中獲得廣泛的認可。從教育功能來說,教育總是選擇那些促進其功能發展的相關技術;從學習過程來說,教育總是選擇那些與促進教學與學習有關的技術。教育自身是一個信息傳遞的過程,是一個受教育者社會化的過程。教育對技術的選擇來說,信息傳遞過程主要集中在傳播工具(媒體技術),選擇的標準在于它們是否能夠有效地促進教學,即對媒體技術提出的要求:在信息傳遞載體和方式上的變化,力求提高傳遞效率,社會化過程主要集中在技術的有效應用(智能技術),選擇的標準在于它們是否能夠有效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尹俊華.教育技術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徐梅林.關于教育、技術與教育技術的思考[C].全球ET資訊,2006
[3]彭紹東.教育技術的定義與命題[J].電化教育研究,2000(10)
[4]傅德榮.教育技術概念的發展[N].中國教育報,1998.5.18
[5]何克抗.論現代教育技術與教育深化改革(上)[J].電化教育研究,1999(1)
[6]尹俊華、莊榕霞.簡評教育技術的定義[J].中國電化教育,1997(7)
[7]李龍.信息化教育:教育技術發展的新階段——四論教育技術學科的理論與實踐[J].電化教育研究,2004(4)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