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在經濟、科技等各個領域均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國力獲得顯著的增長,但是國家的文化影響力、國民素質并沒有獲得顯著的提高,國民素質關系到國家的興衰,當國家的經濟、科技和文化與國民的人文素質都達到較高的程度,才能真正贏得世界的尊重。國民素質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它包括一個人的文化素質、道德素質、身體素質等等。提高國民素質是一個偉大的工程,要依托各級政府倡導科學的體制、學校教育、社會各界形成強大合力,才能逐漸產生影響和作用,并且收到成效使國民素質真正有所提高,并形成民族精神和氣質傳承下去。1992年10月,黨的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這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根本大計”。在黨和政府戰略思想的指導下,教育部相繼制訂和出臺了關于推進中小學和大學素質教育的相關文件。在實施素質教育眾多途徑中,重視學生的音樂教育,從審美的角度引導學生對世界、人生和社會有積極的認知和看法,進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不乏是一個行之有效的素質教育實施途徑。在中國,音樂教育起源較早,由于歷史發展、時事變遷等諸多因素的制約,近幾十年來發展緩慢,學前音樂教育、小學音樂教育、中學音樂教育至大學音樂教育,未能形成良好的銜接性和連貫性。我國非藝術類普通高校中,學生以接受本專業的知識課程教育為主,音樂教育方面則由于師資力量、音樂課程設置、教學設施、音樂實踐、高校重視程度等眾多因素,普通高校的音樂教育質量和成效也參差不齊。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也是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才至關重要,結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以及國家教育部辦公廳發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2006年3月),呼吁全社會都來重視學校的音樂教育,是音樂教育工作者至高無上的神圣責任。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音樂教育不是培養音樂家,首先是培養人”。普通高校音樂教師隊伍是當代音樂教育的根本保障,加強普通高校音樂教師隊伍的建設至關重要。
普通高校的音樂教育的授課對象是非音樂專業的大學生,其課堂教學是以音樂知識文化傳播和音樂欣賞體驗相結合的審美教學過程,同時以建設校園音樂文化為載體,在高校中既要擔任公共音樂教育教學任務,又要統籌開展和輔導校內的音樂活動,要求高校音樂教師要具備全面的專業知識和教學素質,以音樂教學為契機,積極推廣大學校園文化,通過音樂的審美途徑達到“育人”的效果。那么,普通高校音樂教師應具備以下幾點:
一 應具備扎實的專業功底
作為高校音樂教師,具備寬廣的音樂理論知識與較強的專業技巧,是音樂教學的關鍵與保障,要求音樂教師需具備演唱、演奏樂器,即興伴奏、視唱練耳、樂理知識、合唱指揮、組織編排等方面的專業素質,且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強自身專業素質的學習和積累。
1.歌唱技能
歌唱技能是音樂教師的重要基本功,優美的聲線、充滿情感、富有感染力的歌唱是最好的音樂教學說服力,能夠深刻的感染學生,引起學生體驗音樂的興趣,也是成為一名優秀音樂教師的必備教學條件之一。
2.演奏技能
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是鋼琴,鋼琴的音色以其豐富的感染力、表現力和包容力,成為音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樂器,這要求教師能夠熟練地掌握彈奏技巧,并能夠根據歌曲或樂曲的曲式風格和結構即興編配伴奏織體并演奏的能力,應用于歌唱類音樂教學和實踐活動。此外,音樂教師還應掌握一些其他常用樂器的演奏技能,如中國民族樂器、多功能電子琴、手風琴及其他中外樂器,來協助音樂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
3.視唱技能
在識讀樂譜的教學中,正確處理視唱與審美的關系,有效地發揮樂譜的工具作用,避免機械灌輸的教學方式,將識讀樂譜、音樂審美與實踐活動相結合,讓學生在音樂實踐和審美的過程中愉快地接受和提高識讀樂譜的能力。
4.創作技能
音樂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學科,音樂教師不僅要具備即興創作音樂和即興演奏的技能,讓學生在音樂體驗的過程中產生豐富的想象力,體會音樂音符、旋律、節奏強弱的變化帶來的無窮魅力,將創造力的培養貫穿于整個音樂教學過程,并對學生的思維、想象和創造方面的能力帶來積極的影響。教師在音樂活動中面向每個學生,用靈活多樣的音樂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鼓勵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
二 應具備良好的藝術素養
作為一名高校音樂教師,僅具備演唱演奏、理論知識等方面的音樂技能是遠遠不夠的,音樂技巧最終是要為詮釋音樂而服務的。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通過音樂散發出自身良好的藝術素養,這就需要音樂教師在掌握音樂專業技巧的基礎上,廣博的汲取藝術領域中豐富多彩的知識,以充實和提高個人的藝術涵養和思想境界,并轉化為內在的藝術涵養與道德修養,這樣詮釋的音樂作品才會飽滿、深刻而生動,并把音樂中的信息積極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得到深刻的感染,產生深遠的影響。
三 應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科技和文化領域相互滲透又相互聯系,體現出“多元化”的特點,高校音樂教師既是音樂教育者,也是文化傳播者,不僅要具有本專業素質,也要積極了解和領悟其他學科領域的文化特點,如文學、美術、曲藝、舞蹈、攝影、建筑等,探尋其他科學文化領域與
音樂領域之間的關聯,不斷積累自身的文化底蘊,并將這種文化底蘊升華、滲透到純凈而高尚的音樂中,賦予音樂更加豐滿而深刻的形象。
四 應具備良好的教學能力
音樂教師不僅自身要具備較強的專業素質,還要善于教學。教學過程體現在組織教學、備課、教學環節設計、語言表達能力等方面,音樂教師在精心備課的前提下,能夠合理地安排每一個教學環節,并用生動而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在互動中向學生傳授知識,引導學生在活躍有序的氣氛中獲得音樂知識,提高審美能力,善于用新觀點、新方法引導學生去探索、發現、創造、鼓勵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并且將課堂的音樂教學效果延伸到課外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活動中,讓學生在活動中增強了音樂的審美體驗,也實現了音樂創造能力的培養。
五 應具備良好的師德素養
一名教師要把自己的才華與智慧奉獻給教育事業,就必須從內心深處認識到自己所從事職業的光榮與神圣;從內心深處認識到所擔負的育人的重大責任。熱愛事業,有高度的責任心;熱愛學生,有神圣的使命感。作為教師,要在教育事業上勤于鉆研,勇于創新,不斷探索和總結,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為培養優秀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而努力。同時,作為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文化學識的基礎,以便在教學中因材施教,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和長處,對學生既要嚴格要求,又要關心愛護,成為他們知識的導師,生活和思想的良師益友;同時,還要善于向學生學習,韓愈曾說,“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p>
參考文獻
[1]李沛武.論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大學生素質教育發展的新趨向[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1(1)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