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紀初,基于對當時中國社會現狀的思考,梁啟超提出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美育思想。其美育思想是以“新民”為出發(fā)點,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為內容,以藝術(音樂、美術、文學)為手段,以塑造完全人格為最終目標,這一思想對當代美育依然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梁啟超 美育思想 趣味教育 情感教育
【中圖分類號】B83-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7-0044-02
梁啟超作為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宣傳家和教育家,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影響力。他非常重視整個國民素質的培養(yǎng),認為“世界之運,由亂而進于平。勝敗之原,由力而趨于智。故言自強于今日,以開民智為第一義。”①在他看來,“凡已過所以能在世界之林中立穩(wěn)腳跟,其國民在道德法律、風俗習慣、文學、美術等方面必有一種獨立精神。”②在此基礎上,梁啟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以“新民”為其出發(fā)點,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為其內容,以藝術(音樂、美術、文學)為其手段,以塑造完全人格為其最終目標的美育思想體系。
一 梁啟超美育思想的出發(fā)點:塑造新民
梁啟超在戊戌維新運動失敗后逃往日本,期間對維新改良及其失敗進行了反思,得出了僅依靠上層皇帝與少數貴族必然失敗而必須依靠廣大人民的重要經驗教訓。而依靠人民又必須改造舊的“國民性”,塑造新的“國民性”。這就是他于1902年在《新民說》一書中提出的“新民說”。他認識到,國家民族的興亡,人民的文明程度是最重要的,只有新的人民,才能有新制度與新國家。由此,梁氏提出了國民性改造,其核心是變傳統(tǒng)的依附型人格為近代的獨立自主型人格,變盲從的子民為有個性和思想的國民。
二 梁啟超美育思想的內容:趣味教育與情感教育
1.趣味教育
1922年,梁啟超在歐游之后,提出“趣味教育”的重要課題。關于什么是趣味,他并沒有給予直接的定義,而是在各種文章中進行了具體的描述。“趣味是生活的原動力,趣味喪失掉,生活便成了無意義”。②趣味首先是快樂、高興、有興趣,這是梁啟超肯定的含義。“趣味的反面,是干癟,是蕭索。”③“我以為凡人必須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④可以看出,梁啟超所說的“趣味”,是指一種向上的、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及人生精神,能鼓舞與指引人們去積極地生活與奮斗,去實現人生價值與理想,是一種超利害得失、超生理欲望的審美愉快即美感。這樣,梁氏的“趣味教育”在本質上就成為審美教育、美感教育。
然而,這種趣味又有高下區(qū)別,“凡一種趣味事項,倘或是要瞞人的,或是拿別人的苦痛換自己的快樂,或是快樂和煩惱相間相續(xù)的,這等統(tǒng)名為下等趣味。”⑤“尤其是人生在幼年青年時期,趣味是最濃的,整天價亂碰亂迸,若不引他到高等趣味的路上,他們便非流入下等趣味不可”。⑥這樣,“趣味”就需要培養(yǎng)、教育,需要從低級趣味超越而來。梁啟超列出四項趣味的主體:勞作、游戲、藝術、學問。在勞作、
學問主要還是以一種謀生的職業(yè)手段的條件下,趣味畢竟是有限度的,游戲中所產生的趣味又往往稍縱即逝;而藝術比之勞作、學問、游戲卻具有更為普遍、持久的影響力。因而在這四項主體中,藝術教育是他最看重的。而在藝術教育中,他尤其推崇音樂、美術、文學。他說,“美術的功用”,“是把那漸漸壞掉了的愛美胃口,替他復原,令他常常吸收趣味的營養(yǎng),以維持增進自己的生活康健。明白了這種道理,便知美術這樣東西在人類文化系統(tǒng)上該占何等位置了”。⑦
2.情感教育
梁啟超在1922年為清華大學中文學社進行課外講演時作了《中國韻文里所表現的情感》的報告,在報告中以大量的事例深入講解了情感教育的問題。梁啟超認為情感的力量是巨大的,真正引導并推動人去做事的是情感,但情感有好壞之分,而情感教育,就是將情感中善的、美的方面發(fā)揮出來,淘汰滌蕩那些丑的、惡的方面,使人們在善的、美的情感激發(fā)下,從事有益社會的活動,實現人格的完滿。
梁啟超將情感教育看做是造就審美世界觀的藝術教育,他希望人們通過藝術來陶冶美的、善的情操,領略生命的真諦,以達到“我的思想行為和我的生命迸合為一,把我的生命和宇宙和眾生迸合為一”⑧的境界,這不僅是中國傳統(tǒng)文人所追求的審美的最高境界,也是針對當時人們情感麻木、責任意識模糊的社會現狀而提出的,用情感涵養(yǎng)的方式來實現國民人格的再造,生出對國家的熱愛之情、激發(fā)起強國興民的責任意識。
三 梁啟超美育思想的實施手段:文學、藝術
要實現“新民”的重要途徑就是文學藝術,特別是新型文藝形式小說。梁啟超提出說,“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說;欲新宗教,必新小說;欲新政治,必新小說;欲新風俗,必新小說;欲新學藝,必新小說;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說”。⑨ 他從西方心理學的角度論述了小說具有“常導人游于他境界”與“感人之深”的兩大重要特點,情感教育與趣味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通過文學這一途徑來實現。他還精辟的總結了小說對人產生影響的四種方式:“熏”、“浸”、“刺”、“提”。“熏”是沉入小說境界中,使其慢慢感化,潛移默化地對人的心靈與人格起作用。
梁啟超提出,以藝術進行情感教育的路徑有三條,“第一,對境之賞會與復現……第二,心態(tài)之抽出與印契……第三,他界之冥構與驀進……”⑩ 三條路就是通過對藝術品從形式到內涵到意義獲得的欣賞過程,達到感官、心理與精神層面的愉快與滿足的過程。
梁啟超通過對藝術尤其是文學小說、美術、音樂的功能和特點的論述,明確地將文學與人的品性的改變相聯系,從而將文學作為改造國民性的利器。
四 梁啟超美育思想的最終目的:塑造完善人格
梁啟超的情感教育、趣味教育,其宗旨都是為了改造國民素質,塑造完善的人格。梁啟超把情感的培養(yǎng),仁的實現作為人格完善的核心。情感教育的任務就是要涵養(yǎng)一種大的同情心,是一種與天下萬物共命運的普遍情感,是由個人的豐富情感擴充到對親人、朋友、國民,甚至天下人的同情心上,這種大同情心的生成必然產生大責任。趣味教育主張“無所為而為”,不把做事當成獲取另一目的的手段,使人的現世生活成為充滿幸福感、充滿熱愛生活之情、充滿欣賞意趣的充實、樂觀的生存,成為顯現生機和魅力、確證自我的自由存在。
五 梁啟超美育思想的啟示
梁啟超的情感教育對今天的美育仍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一些西方國家在學校開設相關的課程來訓練學生的情感。我們今天的美育一定是情感性的,而不是技能性的。現在學校美育中存在的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對學生和對課程的評價都只停留在對技能的掌握程度上來進行,藝術課教學脫離了情感性和趣味性。一堂美術課被肢解成了一些美術知識、美術畫法的學習,學生的情感沒有被調動,畫筆沒有成為學生表達自己情緒情感的一個媒介和手段。孩子們對藝術課的情趣大大減弱,畫出來的作品是僵化的、呆板的、毫無創(chuàng)新的,雖然達到了技能水平的要求,卻對學生人格的形成和養(yǎng)成沒有任何益處。我們的學校藝術課程應該從打開學生的情感閥門為出發(fā)點,激發(fā)孩子情感的同時以培養(yǎng)學生積極良好的情感,抑制不良的情感為立足點,充分利用學生的情感進行藝術教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并不斷的陶冶學生的情操,這在藝術課堂的教學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情感在藝術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小覷,也是一個人擁有完全人格的重要因素。由此看來,梁啟超的情感教育在解決當今藝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仍然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注 釋
①梁啟超.梁啟超全集第2冊[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884、1077、884
②⑥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第5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9:16、13、12
③梁啟超.趣味教育與教育趣味[M].飲冰室合集:第5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
④梁啟超.學問之趣味[M].飲冰室合集:第5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
⑤梁啟超.教育家的自家園地[M].飲冰室合集:第5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
⑦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第14冊[M].北京:中華書局,1941
⑧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第4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9:68、60、63、72
⑨梁啟超.梁啟超全集第2冊[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884、1077、884
⑩梁啟超.美術與生活[M].飲冰室合集:第5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
參考文獻
[1]徐碧輝.梁啟超的趣味主義與情感教育[A].中國現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
[2]馮慧娟.梁啟超美育思想[J].教育前沿(綜合版),2007(2)
[3]王元驤.梁啟超“趣味”說的理論構架和現實意義[J].文藝爭鳴,2008(3)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