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北宋奸臣蔡京因貪奢誤國,雖有文采,亦有好的詩文,但文留存至今者稀。宋人筆記及史書中偶有記載,綜合史料大都可確定其寫作年代,亦由此從另一側面了解蔡京其人。
【關鍵詞】蔡京 詩文 編年
【中圖分類號】I20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7-0051-02
蔡京在北宋徽宗朝四次出任宰相,為相期間曾為百姓做過實事,即要求全國各地設立居養(yǎng)院(養(yǎng)鰥寡孤獨)、安濟坊(免費為窮人治病之所)和待漏院(安葬那些死后沒有人管或貧窮不能下葬之人),但其貪婪奢靡,戀權弄權,結黨排斥異己,殘害元祐舊臣,媚上欺下,作為宰相不但不阻止徽宗的享樂,卻以“豐享豫大”之說為其作托詞,修明堂、建艮岳,以至為滿足徽宗的搜奇之心而大興“花石綱”。金兵鐵蹄踏進都城之際,蔡京與童貫、王黼等誤國殃民的六人被民眾稱為“六賊”,要求予以嚴懲。由此《宋史》蔡京入奸臣傳。不過六賊中蔡京是唯一自然死亡的人,人皆以為是其為相時幾項益民之舉之故。
蔡京生于宋仁宗慶歷七年(1047年),其父蔡準為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進士,官秘書臣、侍郎,與蘇軾為友,曾一起游玩,并互有和詩留傳。其家一門五人中進士,除蔡準外,尚有蔡京與弟蔡卞,京子蔡翛和蔡仍,京孫蔡衍。蔡京詩文俱佳,繪畫深受藝術家帝王徽宗所喜愛,書法更是與蘇軾、黃庭堅、米芾齊名。因其奸臣之名,作品多不傳,本文就其現存詩文作編年簡介。
元祐四年(1089年),43歲,《送行詩》。
此詩刻于河北保定石碑之上得以保存。元祐四年六月十八日,成都知府李之純?yōu)閼舨渴汤?,而龍圖閣待制知灜州蔡京則代替李之純而知成都,因諫官和御史彈劾其黨附蔡確(神宗元豐時宰相,哲宗繼位后罷相),尚未到成都上任,便于二十四日改成了江淮荊浙等路發(fā)運使,接著又于七月二十八日改為知揚州。其在揚州任上直到元祐五年(1090年)。此詩是蔡京送給從開封到保州(今河北保定)任職的友人李誴的。應該是蔡京從瀛洲回京城等待再次外任之時,就是六月十八日至七月或八月之間?!暗菈阢X將軍事,剖竹分符刺史材。十萬貔貅環(huán)玉帳,三千賓客在金臺?!痹娭谐錆M了對李誴的贊揚和去地方任職的勉勵與建功立業(yè)的暢想。
紹圣元年(1094年),48歲,旅途作詩。
紹圣元年哲宗親政,欲承神宗之業(yè)進行變法,于是在成都任上的變法派蔡京于此年三月被召回京城任戶部尚書。從蜀地回京途中,蔡京作了一首詩,“我行畏暑途”,可知回程是在夏天。因重返權力中心,雖是炎夏而心情舒暢,“人生異憂樂,所樂惟所趣”。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56歲,《雙廟記》。
紹圣三年(1098年),蔡京為翰林學士承旨。元符三年(1100年)徽宗繼位。因曾布、韓忠彥排擠,蔡京被出知太原、永興、江寧,但皆不至,因蔡京與哲宗向后之侄向宗回、向宗良交好,太后以要其完成“神宗史”為借口留在京城。陳瓘等交相論京之惡,蔡京離開開封居于杭州。建中靖國元年十二月十二日,蔡京知定州,二十二日,蔡京經過江蘇吳郡(今吳縣),郡守吳伯舉重修了此地的南雙廟,請蔡京作記并書題,即今存于范成大《紹定吳郡志》卷十二的《雙廟記》。
大觀二年(1108年)正月一日,《宣和殿記》(佚)。
崇寧元年(1102年),蔡京首次任相,為相期間立元祐奸黨碑。崇寧五年(1104年),因星變罷相。但徽宗的寵信未減,故大觀元年(1107年),蔡京再次任相。第二年,“徽宗御制《宣和殿記》,多述紹述熙豐之事及崇觀施行績效。其文實蔡京為之?!本┚呶牟?,徽宗深信,故有此殊榮。
大觀四年(1110年),64歲,《詔賜南園示親黨》。
大觀三年(1109年),蔡京因專權被言官所劾,罷相。仍提舉編修《哲宗實錄》,長子攸除樞密直學士,次子儵除直秘閣。第二年元月二十一日,賜蘇州南園充宅第,蔡京作《詔賜南園示親黨》,“八年帷幄竟何為,更賜南園寵退師”,對自己的宰相生涯頗為得意。
政和二年(1112年),66歲,《太清樓侍宴記》、《聽琴圖》題詩。
政和元年(1111年)始,蔡京復太子少師、太子太師,為第三次任相作準備。第二年五月,蔡京第三次任相。此前徽宗想再相蔡京之意非常明確,二月在京師賜蔡京居所,三月詔蔡京由杭入京,四月八日,又大宴蔡京及其子蔡攸等于
太清樓。蔡京作《太清樓侍宴記》。同年,徽宗作《聽琴圖》,蔡京圖上題詩,贊賞身著道袍的徽宗“仰窺低審含情客,以聽無弦一弄中”。蔡京常在徽宗畫上題字或題跋,如《雪江歸棹圖》上的跋?;兆谝喑Yn予蔡京優(yōu)秀的畫作,如王希孟《千里江山圖》。此次任相是蔡京在相位時間最長的一次,長達八年。
政和二年(1112年)至宣和元年(1119年),66歲作《春帖子》。
此詩收入蔡絛《西清詩話》,蔡絛說“魯公在玉堂七年”,則指蔡京第三次任相期間,七年,應是1112年至1119年間,此春帖子以迎春為主題,“龍燭影里猶是臘,鳳簫聲里已吹春”,應是春節(jié)時所作。即是1112年至1119年某年春節(jié)所制。
政和五年(1115年),69歲,《宣和殿曲宴記》。
政和五年四月二十六日,徽宗在崇政殿召大臣看臣庶子弟五百人的武技表演,之后在宣和殿賜宴于蔡京等,蔡京作《宣和殿曲宴記》,同日以蔡京長子蔡攸為宣和殿學士。
政和六年(1116年),70歲,作《應制詩》。
政和六年閏正月十五日,蔡京作《應制詩》一首。頌天下太平與皇家氣象“天仗下,臨蓬島,正耐鶯花繞。華芝回輦端門道,萬炬燭龍街耀。樓上風傳語笑,歸似鈞天覺?!?/p>
政和七年(1117年),71歲,作《王貴妃傳》(佚)。
政和七年九月二十八日,徽宗王貴妃逝,蔡京作《王貴妃傳》。蔡京與徽宗關系親近,政和六年和宣和元年徽宗到蔡京家,幾次賜蔡京宅第及其家廟所用祭器。重和元年(1118年),蔡京子蔡鞗娶徽宗女茂德帝姬,關系更近一層。
宣和元年(1119年),73歲,作《見安妃詩》、《保和殿曲燕》、《鳴鑾堂記》、《恭和御制己亥十一月十三日南郊天齋宮即事賜詩》。
已為親家的蔡京與徽宗關系更為密切,蔡京甚至可以見到徽宗的寵妃安妃,宣和元年九月十二日徽宗宴請大臣于保和殿,蔡京請求見安妃,徽宗同意,蔡京寫《見安妃詩》,對安妃的美貌極力贊美“月里姮娥終有恨,檻中姑射未應真”。第二天,蔡京作《保和殿曲燕》。九月二十日,徽宗帶著淑妃到蔡京家鳴鑾堂,當日蔡京作《鳴鑾堂記》,記中說到徽宗到蔡家后曾講“今歲四幸鳴鑾堂矣”,由此知這一年徽宗已是第四次到蔡家,亦可見二人交往之密切。二十三日,蔡京子蔡翛、蔡鯈為保和殿學士。二十四日,蔡攸為開府儀同三司。十一月十三日,皇帝南郊祭天作賡歌送蔡京,蔡京和詩三首,即《恭和御制己亥十一月十三日南郊天齋宮即事賜詩》,頌揚皇家的威儀及徽宗的賢德,“共喜天心扶圣德,珠璣更誤寵恩沾”,“五門曉吹開旗尾,萬騎花光入帽檐。已見神光昭感格,鶴書恩下萬邦沾”。因此次冬郊,加蔡京恩為“食邑一千戶、實食封四百戶”。
宣和二年(1120年),74歲,作應制詩、《延福宮曲燕記》。
宣和二年六月,蔡京退休,恩寵如舊。四月徽宗幸蔡京第,京八子、十孫、四曾孫推恩,并寄祿官上轉行一官。夏天,作應制詩,因詩中有“朱夏好風臨至日”,可知是夏天。十二月二十七日,蔡京與子保和殿學士蔡翛參加了皇帝在延福宮設的宴席,并作《延福宮曲燕記》。
宣和四年(1122年),76歲,作《送蔡攸征燕》。
宣和二年,宋兩次遣使到金國,欲合作夾攻契丹遼國。真正的合作卻是宣和四年,金派使至宋相約攻遼,宋派童貫領兵作戰(zhàn)。蔡京對聯金攻遼非常支持。蔡攸為河東、河北路宣撫副使,于五月十八日出征,蔡京送其子詩,“目送旌旗如昨夢,心存關塞起新愁。緇衣堂下清風滿,早早歸來醉一甌”。希望早得捷報。蔡攸更以為戰(zhàn)功唾手可得,向徽宗辭行時,竟要求徽宗在其凱旋之時賜當時立于帝側的兩個嬪妃,帝竟笑而不責。徽宗與蔡家關系之親近由此可見一斑。七月蔡攸兵敗。雖然宣和五年(1123年)蔡攸與童貫收復燕山府,但財帛人口均為金人所奪,只是一座空城而已。年末,深受徽宗信任的蔡京取消退休,繼領三省事。
靖康元年(1126年),80歲,二月十三日以后,七月二十一日以前作《別寵姬》。
宣和六年(1124年)十二月,蔡京第四次任相。又開始執(zhí)行元豐舊法,實于國事無補而至擾民。如此高齡的蔡京“目昏不能視事,事皆決于子絛”,而絛“威福自任,同列皆不能堪”。故第二年四月十一日,罷絛侍讀,十九日,蔡京罷相。此時的北宋王朝正處于風雨飄搖之中。九月,遼亡。十月,徽宗到蔡家探視蔡京。十二月十二日,金人兩路南下攻宋。二十三日,逃避責任的徽宗強讓帝位與其子桓,即欽宗。二十七日,太學生請誅蔡京。作為國之棟梁的蔡京此時卻因金人來犯而急于轉移京中貪腐所得財物。民之怨恨乃情理中事矣。靖康元年二月十三日始,蔡京及其子孫不斷被貶。因金人聞其有妾甚美者三人,于是要求贈送。蔡京無奈,作詩以別,詩曰“為愛桃花三樹紅,年年歲歲惹東風。如今去逐它人手,誰復尊前念老翁?!逼咴露蝗眨叹┑教吨荩ń窈祥L沙)病亡。故此詩應寫于二月十三日至七月二十一日之間。
蔡京南遷途中,因其誤國大奸,人皆惡之,以至不售其食,甚至詬罵不已。到潭州后,蔡京寫詩“八十一年往世,四千里外無家。如今流落向天涯,夢到瑤池闕下。玉殿五回命相,彤庭幾度宣麻。止因貪此戀榮華,便有如今事也?!鳖H有悔意。四月十一日,朝廷又下旨移其到更遠的衡州,之前的貶所是南京、河南府和德安府,均在潭州以北,而衡州在潭州以南,而七月二十一日蔡京亡于潭州,故此詩應作于四月十一日至七月二十一日之間。
年代不確定的詩詞。
據蔡絛《西清詩話》,蔡京的詩詞尚有《憶鳳凰家山詞》、《和人對月詞》、《車駕祓禊西池擬應制詞》。另有一張流入日本的胡舜臣畫作《送郝玄明使秦書畫卷》上,有蔡京一首題詩《送郝玄明使秦》“送君不折都門柳,送君不設陽關酒。惟取西陵松樹枝,與爾相看歲寒友?!北磉_友朋厚誼深情。
參考文獻
[1]康德武.《蔡京送行詩碑》解析[J].文物春秋,1996(3)
[2]〔南宋〕李埴.皇宋十朝綱要[M].臺北:文海出版社,1980
[3]全宋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4]〔清〕黃以周等輯注.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拾補(顧吉辰點校)[M].北京:中華書局,2004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