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形勢與政策》課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以往照本宣科的純理論教學模式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和達到教學的效果。筆者認為,通過增進互動、開闊眼界、獲得體驗和收獲啟發四個方面可有效解決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改革中的實際問題,可為任課教師在教學改革與研究中提供參考。
【關鍵詞】形勢與政策 課程教學 體驗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7-0054-01
《形勢與政策》課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教學實際,筆者了解到當代大學生了解國內外形勢的主要途徑分別是:網絡、電視、報紙、形勢與政策課,而他們對國內外形勢的看法主要受媒體宣傳、網絡觀點、同學交流、老師意見和領導人講話等方面的影響。但是由于《形勢與政策》課程多采用照本宣科的純理論教學模式,偏重于傳授、宣講、灌輸一定的形勢知識和時事政策,學生又缺乏相應的知識背景和興趣點,更無操作性強的實踐經驗。因此,陳舊的授課方式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和達到教學的效果。
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發現,體驗式教學可以成為《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改革的創新形式,本文通過以下四個方面闡述《形勢與政策》課程體驗式教學應重視的方面。
一 討論:增進互動
《形勢與政策》課程的任務不僅僅是傳遞、宣講一定的政策與信息,更重要的任務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來分析國際國內形勢、研究社會問題、探索方針政策。因此,理論講授、說教式的教學模式已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何況是達到期待的教育效果。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啟發者,重視討論就是為了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探索和積極創造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要學會引導學生對課題在課堂內外進行討論,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具體可以通過案例分析、時事點評、開研討會等互動式教學模式進行;教師還可以精心設計既能體現專題內容,又富有爭議性或對抗性的話題,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展開辯論賽或者沙龍活動,從而實現本課教學的生動性與互動性。
二 開放:開闊眼界
如今是信息時代,每個人獲取資訊的平臺非常多,國內外形勢也呈現多元化,很多學生甚至比任課老師還要懂國內外形勢,他們關心的問題可能更值得關注。而如果我們僅把《形勢與政策》課程內容限定于給定的主題,顯然是較局限的教學思想,也會讓學生感到單調、無趣。因此,我們要順應多媒體時代發展的要求,在了解學生基本情況的基礎上,做到以下幾點:一是開放教學思想,滿足學生的需要;二是開放教學主題,拓展學生的視野;三是開放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總之,教師要努力讓課程實現開放化,做到多方面、多角度、多學科地收集相關信息和形勢主題,確保開闊學生的眼界。
三 實踐:獲得體驗
胡劍認為,形勢與政策課程的主題都是社會現實生活中的大事件,加上當代大學生對現實問題具有比較強烈的批判傾向乃至逆反心理,對社會現實問題更加篤信自己通過觀察、思考、實踐得來的結論,因此,教學中的實踐環節顯得非常重要。
筆者認為,在《形勢與政策》體驗式教學中,可以從課堂實踐、校內實踐和社會實踐三個環節來獲得體驗。具體操作如下:一是通過情景模擬、專題辯論會、主題班會等形式實現課程的實踐性;二是以校園文化、學生社團等第二課堂活動為載體,結合形勢與政策的主題舉辦學生喜聞樂見的主題教育活動;三是以寒暑假為契機,結合當前國內外形勢,開展相應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認識社會、了解形勢,返校后以“形勢與政策話實踐”的形式結合理論進行教學,激發學生豐富的情感體驗。
四 分享:收獲啟發
《形勢與政策》體驗式教學中的任何一種游戲或活動,如果停留于個人的體驗,是無法讓人有所成長的,唯有經過同學之間的分享、相互借鑒,才能真正地獲得內在成長。但是,如果分享也流于形式,自然無法起到應有的效果。為了使教學氣氛更加活躍,在課堂上,教師要根據授課主題提前分組,每個小組推薦成員進行分享。同時要注意,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雖然很多,他們的認識也多元化,有些是正確的,有些可能是偏激的,這就要求教師對《形勢與政策》課有比較深入的認識,能在學生的分享中給予恰當的引導,并在適當的時候表達自己的見解和感受,讓其他同學也能從大家的分享中學會思考,收獲啟發。
學生通過分享獲得啟發后,即加大深度與層次的內化過程,教師此時應通過有效的總結策略引導學生對形勢與政策的認識與觀點得到進一步升華,理解能力得到更大提升。因此,該環節的目的是在學生已經掌握本課重難點的基礎上總結強化,繼續引導學生加強自我學習和自主成長。
總之,運用體驗式教學開展《形勢與政策》課程,需要教師充分創設好問題情境,通過討論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動機;通過開放、實踐,與學生一起探究發現;通過分享、總結和評價,最后收獲啟發和提升思想。
參考文獻
[1]胡劍.高校形勢政策課教學改革初探[J].沙洋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1(6):41
[2]胡劍.參與式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模式探究[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2(2):135~137
[3]羅佳.淺析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實踐教學[J].教育與職業,2011(11):159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