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教學改革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探討研究的課題。將互動式教學法運用于教學中,旨在把枯燥的教學內容用各種互動教學模式更加生動地表現出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產生互動的同時,也是老師自身價值得到體現的重要表現,使“教”與“學”達到雙贏的新局面。
【關鍵詞】教學模式 教學法 互動 存在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7-0062-01
世界教育史上,不論夸美紐斯還是赫爾巴特、凱洛夫、布魯納,這些教育家們提出的教學結構,都是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知識為目的。在這些傳統的教學模式禁錮下,學生在學習中一直處于被動、消極、受壓抑的地位,學生的智能不僅得不到發展,就連表現自己的機會都爭取不到。隨著課改的不斷發展和深入,以教師講、學生聽為基本特征的教學模式就顯得不適宜了。因此,必須打破傳統的教學格局,構建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新型教學模式。如何實施課堂教學的新型模式,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成為當前教學改革的熱點課題。教學新模式之互動教學,一種獨具教學特色和成效的新型教學方法。
一 互動的形式
互動的形式多種多樣,可通過多種教學方式來完成,常用的方式有案例教學、小組討論、情景模擬等。
1.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是開拓創新能力型的互動教學,學生通過對案例問題的探索分析,形成自己對這些問題的個人見解或獨特觀點、看法。案例教學的宗旨不僅是傳授學生知識,更是通過案例討論這樣一個平臺去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開拓新的視野,提升思維能力。具體實施方法有以下兩種:一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提供案例,學生討論、分析,自由發表個人見解,其他學生可各抒己見、對發表見解的同學進行點評,最后教師總結;二是由學生課后根據所學知識收集相關案例,分析后形成文字資料。教師通過教學授課計劃安排時間,利用角色對調——反串的方式,由學生講解自己收集的案例,這種實施方式可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
2.小組討論
小組討論是一種營造活躍課堂氣氛的“互動式”教學法。這種由學生自由組合成小組,采用自學提問討論法的新教學法,在案例教學分析問題的過程中,可以充分體現小組成員的團隊精神和增強學生團隊凝聚力,在這個時時刻刻強調和諧的年代,這就是在潛移默化地為和諧打基礎。另外,小組討論也可以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渠道,通過小組討論,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見解,集思廣益。這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與潛能的發揮,便于生生、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但問題的提出應以學為本,符合學生的水平與能力,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就能完成。
3.模擬訓練
模擬訓練也稱為“實踐教學”。在一個虛擬的假定情景中,設置各種復雜疑難的情節,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去面對困難、矛盾和沖突,并設身處地的獨自去處理和解決矛盾,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考查學生面對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而且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生的參與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加了他們實戰的感覺和經驗,同時也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 互動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過于追求教學的互動形式化
教師經過精心的備課過程,對于提出的問題學生的回答很大程度是可以預知的,例如,新章節的課題導入,教師通常會提一些學生不假思索、隨口都能回答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僅僅是有意識地增多課堂提問與回答的頻率,整個互動過程都在教師的控制過程中進行,自然也非常順利,但卻忽略了教學要達到的真正目的。真正的“互動”,教師應達到舉一反三,從而讓學生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達到思考、檢驗、創新的過程。讓學生在問題的回答中產生新的思維活動,碰撞出新的思維火花。
2.互動范圍有限、機會的不均等化
在互動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被一些存在于學生之間的差異左右,使得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對象產生了壟斷。這些差異體現在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知識儲備、個性特征、心理素質、家庭情況等方面。師生互動中的教育機會不均等主要體現在互動的機會上,一般來說,教師愿意與學習成績優秀、口語表達能力強、自信心強、膽子較大的學生進行互動交往。因此,一節課中有的學生回答很多次,有的學生備受冷落,無人問津。若要避免互動機會的不均等,我們應該根據不同學生而給予不同的交流機會,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利云、袁水林.對互動式教學方法的探討[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2(4)
[2]高躍.互動式教學法在“兩課”教學中的運用[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4(6)
[3]嵇紅梅.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J].吉林教育,2010(2)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