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學習理論為指導,從學科知識結構設計、模塊設計、主題設計和課堂教學設計四個層次對學習理論指導下的化學教學設計進行探討。
【關鍵詞】學習理論 化學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7-0064-02
教學設計是為促進學生的學習而對教材、教學過程和學習資源進行的系統安排,是對“教什么”、“怎樣教”、“怎樣學”以及達到怎樣的教學效果的總策劃。本文結合學習理論和化學學科的特點,從學科知識結構設計、模塊設計、主題設計和課堂教學設計四個層次對學習理論指導下的化學教學設計進行探討。
一 學科知識結構設計
布魯納認為,掌握事物的結構,就是以使許多別的東西與它有意義地聯系起來的方式去理解它。他認為每門學科都存在一系列基本結構。基本結構就是每門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則以及內在的規律性,這些基本結構反映了事物之間的聯系,“具有普遍而強有力的適用性”。教師選擇學科的基本結構來教學生,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則,有助于學生記憶。只有搞好整體設計,才能進行單元和課堂教學設計,使新課程實施取得較好效果。在教學設計中要突出化學學科知識結構設計,應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1.解讀剖析《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化學教學要使學生“形成基本的化學觀念”。化學學科觀念屬于科學觀念的范疇,它不是具體的化學知識,也不是化學知識的簡單組合,而是化學知識的“濃縮和提煉”,是通過化學學習在頭腦中建立起來的概括性認識。教師要在課堂上實施課程,關鍵是在研究、吃透并依據《課程標準》對課程結構的說明進行教學設計。
2.分析所用教材設計思路和結構體系
教材的整體知識結構設計反映了教材內容的邏輯順序與學生心理發展順序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是教材中的所有知識要素和知識之間邏輯關系的總和,也是教材中最深廣最復雜的設計。化學教材是使學生達到化學課程標準所規定的目標要求的內容載體,是將化學課程理念和化學課程內容按照一定的邏輯體系和一定的呈現形式加以展開和具體化、系統化的材料,是根據課程標準的內容,將化學知識、學科思想、社會生活素材精心整合,形成了新的知識線索和結構體系。教材作為課程理念的載體,是課程改革的直接成果之一,也是社會關注的重點之一,研究新時代的教材編寫和評價是這次課程改革的重要工作。學界同仁,包括教材主編對教材設計思路和結構體系做了深入研究,為化學學科知識結構教學設計提供了很好的參考依據。
化學學科知識結構的設計既要考慮保證該學科知識體系的完整性,更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教學設計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便于學生自主學習,有利于學生進一步了解該學科的特點,有利于學生意義建構化學學科知識體系,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為學生適應現代生活和未來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二 課程模塊設計
課程模塊是學科知識結構“逐漸分化”的產物,在學科知識結構體系中居于中層,起到“特定的組織和解釋性原理”的作用。高中化學課程由必修2個模塊和選修6個模塊構成。就目前研究的情況而言,學界同仁,尤其是教材主編正在對新課標教材模塊進行深入剖析,所發表文章帶有很強的系列性,對我們進行課程模塊設計提供了很高的參考價值。教學設計時要充分發揮模塊在學科知識結構體系中的“縱橫貫通”作用,必須要處理好三個關系:第一,模塊與學科知識結構的關系。模塊是學科知識結構“逐漸分化”的產物,是學科知識結構的具體化。對模塊的教學設計需要理清模塊在學科知識結構中的位置、作用以及對學科知識結構體系的意義,突出模塊對知識體系的“縱向”聯系。第二,模塊與模塊的關系。模塊與模塊之間的關系包括必修模塊和選修模塊、2個必修模塊以及6個選修模塊之間的關系。顯然,2個必修課程是選修課程的基礎,選修課程是必修課程的進一步拓展和延伸。理清模塊與模塊之間的關系,能突出知識體系的“縱橫”聯系。第三,模塊與主題的關系。模塊進一步“逐漸分化”則是內容主題。而各個主題又要設計為若干個課堂教學設計。
處理好模塊與學科知識結構、模塊與模塊、模塊與主題之間的關系,能夠把化學科學中最重要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觀點和方法有機地融合起來,有利于幫助學生意義建構。
三 主題教學設計
主題教學設計即單元教學設計,指的是對模塊中的主題進行的整體教學設計。王磊等學者從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活動設計和單元教學設計反思三個方面對單元教學設計進行了詳細論述,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突出“學”的課程新理念,本文不再贅述。
四 課堂教學設計
課堂教學設計是對主題教學設計的“逐漸分化”,是教學設計最主要的部分。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為了貫徹課程新理念,在保持學科邏輯順序的同時應盡量做到化學學科知識與學生的認知規律相符合。要以學習理論為指導進行化學課堂教學設計,主要是在明確教學目標、充分運用學生已有經驗、對課堂教學內容明確定位、注重知識的系統性、注重學習的情境性、注重知識建構的過程性、注重知識的拓展應用等方面下工夫的同時,并注重歸納與小結、習題設計以及評價,力求在保持學科邏輯順序的同時做到化學學科知識與學生的認知規律相符合,有利于幫助學生意義建構起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化學知識體系。
總之,教學設計猶如一場大戲開演之前的精心排練,必須縱橫貫通,仔細雕琢。當前,世界課程與教學改革的主旋律是充分發揮學生作為學習者的主體作用,使教學過程從以“教”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為中心,突出學生的“學”。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設計的課程新理念,應重視學習理論在教學設計中的作用,從學科知識結構設計、模塊設計、主題設計和課堂教學設計四個層次展開,并注重四個層次之間以及層次內部的有機聯系,能較好地達到“縱橫貫通”的要求,有利于幫助學生意義建構化學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真正實現“三維”目標。
參考文獻
[1]王祖浩.教學設計是教師研究的永恒課題(代序)[J].化學教學,2006(235)
[2]陳偉、李宏亮、王心東.學習理論運用于化學教材設計的意義[J].化學教與學,2010(9):12~13
[3]邵瑞珍.布魯納教育論著選(張渭城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7
[4]吳俊明、駱紅山.關于新課程教學設計的一些意見[J].化學教學,2006(Z1):1~4
[5]陸軍.新課程高中化學教科書中的學科觀念體系[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8(5):28~29
[6]王祖浩.化學學科知識與社會實際的有機整合——“蘇教版”《化學1》教材解析及教學建議[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8(Z1):3~9
[7]王磊、黃燕寧.單元教學設計的實踐與反思——以“氧化還原反應”教學單元為例[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9(3):9~11
[8]陳偉.學習理論對化學課堂教學設計的啟示[J].學園(教育科研),2013(2):102~103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