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強調“教材內容的選擇與組織應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尤其是學生熟悉的地理事物、地理現象和地理問題”,體現“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和“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教師應在兼顧新課程共性的前提下開發個性化課程,所選課程要從提高協調人地關系的廣泛性和深刻性的角度,以學生發展需求為前提、以學生個性發展為中心,用貼近學生發展需要的教學目標誘發地理教學活力。
這種課堂教學目標對老師的業務素質要求更高。既包括教學知識的貼近和激活(立足教材、超越教材),也包括學生思維的貼近和激活(教材中問題的問答,突發性奇想),這就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更高。因此教師備課時不但要備教材(知識點、重點、難點、教具等),還要備學生(知識基礎、能力水平、心理活動等),同時還要備情感與認知的和諧統一。
一 貼近學生,閃現地理教學的智慧
《地理教育國際憲章》中有這樣一句話:“地理在各個不同的級別的教育中都可以成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興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終生欣賞和認識這個世界。”中學地理有其他學科所沒有的豐富性、趣味性、邊緣性與實用性,作為地理教師應擺脫應試教育的影響,遵循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根據學科特點,注重地理學科的實踐性,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地理教學的唯知識目標、無視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違背了生命發展的需求,只能造成生命的畸形發展,非但不利于未來的發展,也使當下的課堂變得單調、乏味、效率低下。事實上,能力的提高、情感的養成對于知識目標的落實有著積極的意義。
那么,地理課堂怎樣實現知識、能力、情感目標的有機整合呢?
1.從不同的視角分解教材中貼近學生發展需求的目標
需要是動機的源泉,需要決定主體對行為目標的價值實現的需求。布魯姆認為:“有效的學習始于準確地知道達到的目標是什么,對目標來說,最終要用學生外顯的行為來描述,目標必須清楚、具體、可操作。”在課堂教學中,為了把教學目標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去,必須把教學目標具體化、細節化和可操作化,建立貼近學生實際發展需求的、具有飽滿精神情感生活的教學體系,把教學目標按照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連續遞增的形式進行有序的排列組合,使之體系化。
以“北京時間的運算”教學為例,教師的教學預設分三個層次:第一層,簡單應用,鞏固認識;第二層,靈活運用,形成策略;第三層,綜合運用,獲取技巧。顯然,這樣的預設只考慮了學生課前的知識儲備,忽略了學生課中“做地理”的經驗積累——區時計算“東加西減”的事實經驗,這能為學生靈活應用規律進行判斷做好策略上的準備。實際教學中,學生有可能主動跳出課前第一預設(鞏固認識)和第二預設(形成策略)而直接進入第三預設(獲取技巧),如果教師還機械地將學生納入自己預設的軌道,那么學生的學習熱情將會受到影響。這時教師可以機智地將三個層次的學習活動進行整合,主動讓學生到臺前唱“主角”,通過質疑和交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互相學習,互相補充,獲得不同的發展,使原本機械的教學預設在師生的共同創造中變得充滿靈性、充滿智慧、充滿活力。
2.以知識目標為主線,滲透能力與情感
眾所周知,地理學習就像是高層建筑,一層一層地累積是地理學習的重要特點。因此,地理學習中的剪接、轉換在這些內容的學習中彰顯魅力。翻開教材,我們就會欣喜地發現,每一節內容的最后,都有1~2個“活動”,這為學生的地理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學習提供了方便,使得學生在學習相關地理知識時,能夠根據內容間的精妙轉換,體驗地理學習的成功與快樂。
3.突出化解重點、難點的過程體驗,提升能力與情感
如近期鎮江市房地產很熱,于是在學習“城市內部空間結構”這一節時,就聯系生活中的這一熱點問題討論:本市最近推出的某最火樓盤,房地產開發商大肆渲染的賣點有哪些?交流中學生除了就題論題,還結合實地情況在其中找出一條耐人尋味的信息:一是該小區為減少高層光污染而不允許裝太陽能熱水器。大部分同學表示認同,但也有不少同學說如此是減少了光污染,但造成資源浪費,與創建節約型社會不協調,而且大量使用燃氣熱水器,也會有污染。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應該去親自嘗一嘗。”地理自然而然地回歸了生活,教學目標中的認知便不再機械,學生的積極思維由此調動,課堂教學活力得以激發。
二 解放思想,靈活使用多種教學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確定課的目的是很困難的,即使對有多年教學經驗的教師也是如此。問題并不在于在課時計劃里寫上本節課的目的。這種形式的規定可能是照做了,但教師并沒有認識課的真正的目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掌握著學習的主動權。地理教學有多種教學模式,只要是生動活潑,對學地理有利的都可以在地理課程中綜合運用。針對不同的目標,選擇與之相適應的學習方式,如問題設計、課題設計、實地考察、實驗都可以運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興趣,培養學生的動腦能力與動手能力。
1.精心設計課堂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有些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相去甚遠,學生難以理解,這樣的內容,通過老師簡單介紹導入較好。如筆者在教“俄羅斯的氣候”時就采用簡介導入法,效果較好。西伯利亞的凍土,深度可達幾百米,在短暫的夏季,表面融化變成泥沼,能吞沒貨車、拖拉機等。房屋要建在深埋在土層里的高樁上,以免凍土解凍使建筑物傾斜或下沉。所有的住宅墻都很厚,都裝有三四層門窗,放在露天的鋼鐵也會失去韌性,變得
像冰一樣脆,容易折斷。通過簡介,生動形象,學生興趣大增,由此導入冬季漫長而寒冷的俄羅斯氣候的講解。
2.教學中多使用讀圖法,突出地理學科的特點
在教學中給學生介紹每種地圖的學習技巧,看地圖時先看圖例、后看圖,先看面、再看點,學習時本著圖——文——圖的學習方法,在學習新的內容時先鼓勵學生自己先看圖,再看文字,然后再把文字落實到圖上。通過筆者的努力,學生不僅提高了讀圖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也有了較快的提升。
三 因人而異,加強科學方法和科學態度的教育
科學方法學習比地理知識學習要難,它不是一次教學就能讓學生理解和掌握的。地理學理論的建立遵循著這樣的途徑:觀察實驗(廣義的)→提出假設→設計實驗驗證假設→理論總結→實踐驗證理論。如在地理教學中通過講授知識、介紹科學的發展就是不斷地用新的模型取代舊的模型,逐步逼近真實的過程,使學生認識“實驗→假說→新實驗→新假說”這樣一種科學的研究方法。又如在大氣水平運動、熱力環流、季風環流和全球氣壓帶風帶的教學中,使學生接觸了實體理想化、過程理想化和條件理想化的實例,才能對理想化方法較全面地了解。
教育家夸美紐斯認為:“教一個活動的最好方式是演示。”要讓學生認識到,課堂上用于歸納地理規律的實驗不過是科學方法的一種演示。教師應結合教材充分挖掘和適度補充相關的地理學知識,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地理思想方法,感受不斷創新的科學精神。讓學生像熱愛自己的生命那樣去熱愛地理、發展地理學科。
參考文獻
[1]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