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新加坡華人口語與書面語之間存在較大落差,“強語弱文”現象普遍存在。①以華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新加坡中學生的情況更是如此,他們用華語表達時,問題還不大,但面對書寫與閱讀卻困難重重。因此,學生們在閱讀與寫作時往往都離不開漢語詞典,漢語詞典成了他們學習華語不可缺少的工具。
第二語言學習者的學習途徑,不像第一語言那樣,可以在自然語言環境中習得,他們需要通過有意識的學習而獲得。在新加坡,華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生平常只能在華語課上學習華語,而且華語教學時間的有限性(平均每周少于5小時)決定了漢字教學量不可能太大。因此,在課外學習時,為學生們“解惑”的詞典顯得尤為重要。
然而,目前學生所使用的漢語詞典,其適用性還有待考量,因為學生們在使用這些詞典時,常常出現見字不識音 (不會讀)、知音不識字(會讀,但分不清同音字)、看字不識義(會讀但不知道意思)、知義不會用(知道意思但不會運用)的現象。根據新加坡教育部的規定,學生在寫作考試時只能使用漢語詞典,所以,漢語詞典的結構與內容,是關系到學生華語學習效率與如何提高華語學習能力的大問題。
二 文獻
詞典是幫助學習者解決問題的,但事實上,目前新加坡中學生所使用的漢語詞典并非如此,這正如俄羅斯著名詞典學家杜比欽斯基所說的:“詞典本應給我提供簡單的答案,然而卻給我制造了新的問題:詞典篇章(定義、例證)常常和我想翻譯的篇章一樣難以理解。”這句話非常精確地道出了詞典釋義語言方面的弊病。鑒于此,許多詞典專家做了很多研究和探討,黃建華與章宜華在《雙語詞典論專集》中寫道:一個概念必須用一些更簡單,而不是用一些更復雜或同樣復雜的概念來定義。②換言之,就是應該以最基本的詞匯給詞典的詞條釋義。
周上之教授在《對外漢語的詞典與詞法的理念分析》中提到,對外漢語詞典“在釋義時不僅要針對詞語本身,還要顧及相關搭配成分的限制”。③張偉、杜健則認為,“既然使用詞典的對象是第二語學習者,那就不得不考慮要把詞置于句子中,才能使讀者更易于理解、易于掌握。”④因此,“現代語文詞典應是句子詞典”。⑤除此之外,“為了讓學習者更準確了解及運用詞匯,被釋詞應進行兩次釋義。第一部分是語境釋義,把被釋詞放在典型的句子中,讓讀者在句子中理解被釋詞的詞義,在句義中理解詞義。第二部分是用第二句來解說對第一句的句義,目的是讓讀者更準確地理解第一句句義,并在此基礎上更好地理解被釋詞的詞義。”⑥總之,有多個例證句,提供多種語境,更能使讀者易懂易學易用。
三 改良版漢語詞典
專家學者已經對如何編纂適合第二語言學習者使用的詞典提出了各種建議,這對改進詞典編寫提供了理論依據。本文在這些理論的基礎上,根據新加坡中學生的實際情況,對目前他們正在使用的詞典進行了改良,以更適合于第二語言學習者使用。
1.詞典排版
從排版上來看,現行漢語詞典在詞義解釋、搭配以及例句排列上具有連貫性,這讓本身就對漢字筆畫很頭痛的新加坡學生來說,更產生“恐懼感”。因此,我們對被釋詞的各項解釋分開處理,讓學習者能一目了然,降低他們在密密麻麻的漢字中尋找所要信息的麻煩。
2.漢語拼音
考慮到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華語水平,我們對所有解釋注上漢語拼音,以方便他們認讀,進而達到能基本理解的程度。
3.詞條范圍
對詞條的釋義,我們以新加坡教育部頒布的《中學華文第二語文字表》3000字和新加坡教育部規定的中學生250條必讀成語為依據,所使用的字、詞難易度不得超出這個范圍。
4.詞釋例句
改良版詞典特意加了反義詞和近義詞,為的是用學習者已有的知識幫助他們理解新詞匯。所用例句盡量貼近學習者的生活經驗,以方便他們更好地理解詞義。改良版詞典還加入了學習者常出現的錯誤用法,讓他們避免再犯,以降低他們寫作時出現的錯誤率。
5.二次解說
當被釋詞放入典型的句子中時,若此句是第二語言學習者所不熟悉的句義,改良版詞典的優點是將對第一句句義進行第二次解說。
那么,改良版的漢語詞典是否適用于第二語言學習者呢?我們將進行一項實驗,以測試它的有效性。
四 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中三快捷源流學生。其中3E1為實驗班,有16位漢語為第二語言的學生;3A1為控制班,有18位漢語為第二語言的學生,這些學生漢語程度相當。
2.研究目的
通過前測和后測來看改良版漢語詞典的效果與原版詞典相比,是否更適合于第二語言學習者。
3.目標詞
實驗所用的七個目標詞為:斟酌、懇請、承諾、洗心革面、改邪歸正、不恥下問、喜結良緣。以小一至中二的詞語表做參照,確認這七個詞語到目前為止學生沒有學過。
4.測試介紹
前測采用造句測試,即請這兩個班的學生就這七個未學過的目標詞各造一個句子,據此統計出錯誤率。
后測采用續寫測試,兩個班做同樣的續寫文章,文章來自學生中二所學的課文,這是一篇沒有結尾的文章。我們要求學生在續寫的過程中,必須用到這七個未學過的目標詞。要求學生都要用上這七個目標詞。兩個班的不同之處是控制班學生使用的詞典是《新世紀高級漢語詞典》,實驗班學生使用的詞典是改良版漢語詞典,見表1。
5.測量工具
勒根豪森對詞匯運用錯誤進行了具體的分類,他提出詞匯錯誤使用包括形式錯誤和意義錯誤。形式錯誤又分為形式誤選(詞形與發音接近的詞之間易發生誤選)、錯誤造句(使用目的語中根本不存在的詞)、字母誤選(漏寫、添加、字母誤選)和誤排;意義錯誤又分為詞義關系混淆和錯誤搭配。⑦
顯然,形式錯誤并不屬于我們探討的范圍之內,本文的重點是討論意義錯誤,即詞義關系混淆和錯誤搭配。我們借用勒根豪森的意義錯誤分類法來測量學生使用的七個目標詞是否正確。
6.計分
七個目標詞全部使用正確為七分,每錯一個扣一分。兩個班的前測與后測在計分后,相對于答題總量,求取錯誤率。
五 數據分析與結論
1.數據統計分析
兩個班經過前測之后,錯誤率數據統計情況,見表2。
從表2中可以看出,前測總錯誤率,實驗班為35%,控制班為31%,實驗班高于控制班4%。其中詞義關系混淆錯誤率,實驗班為14%,控制班為6%,實驗班高于控制班8%。搭配不當錯誤率,實驗班是21%,控制班是25%,控制班高于實驗班4%。
兩個班經過后測之后,錯誤率數據統計情況,見表3。
從表3中可以看出,后測總錯誤率,實驗班為9%,控制班為30%,控制班高于實驗班21%。詞義關系混淆錯誤率,實驗班為1%,控制班仍為6%,沒有變化,控制班高于實驗班5%。搭配不當錯誤率,實驗班是8%,控制班是24%,控制班高于實驗班16%。
2.圖示比較分析
我們先對兩個班的詞義混淆錯誤率數據進行雙差圖示比較分析,見圖1。
從圖1可以看出,詞義混淆錯誤率,控制班前后測數據是一條直線,沒有變化,這說明原版詞典對減少學生詞義混淆錯誤沒有什么效果。而前測詞義混淆錯誤率,實驗班遠遠高于控制班。但在后測,實驗班錯誤率遠遠低于控制班,可以清楚地看到兩條直線相交,效果顯著。這說明改良版漢語詞典,對這組實驗班的學生減少詞義混淆錯誤,有顯著效果。
再對兩個班的搭配不當錯誤率數據進行雙差圖示比較分析,見圖2。
從圖2可以看出,搭配不當錯誤率,控制班前后測數據線,略微降低,這說明原版詞典對減少學生搭配不當錯誤的作用甚微。而實驗班的數據線,傾斜的幅度很大。兩條直線趨于相交,說明改良版漢語詞典,對這組實驗班的學生減少搭配不當錯誤,效果明顯。
最后,再對兩個班的總錯誤率數據進行雙差圖示比較分析,見圖3。
從圖3可以看出,結合詞義混淆和搭配不當錯誤率之后,在總錯誤率方面,前測實驗班高于控制班,后測實驗班遠遠低于控制班,而控制班的數據線幾乎沒有什么降低。兩條直線在圖的左上方相交,實驗效果較明顯。這說明原版詞典與沒使用詞典相比,對減少控制班學生總體出現的錯誤幾乎沒有什么改善。而改良版漢語詞典,對實驗班學生減少總體錯誤,效果明顯。
3.研究結論
在前測不用詞典的情況下,除了實驗班的詞義混淆錯誤率高于控制班之外,搭配不當和總體錯誤率,兩班的情況幾乎一樣。說明實驗班和控制班在用詞錯誤方面,實驗班的情況比控制班略差一些。后測之后,原來詞義混淆情況比控制班嚴重的實驗班,在用了改良版漢語詞典之后,后測的表現反而比控制班好很多。
從以上的數據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1)原版漢語詞典對該控制班的學生作用不大,幾乎沒有效果。(2)總體來看,改良版漢語詞典對該實驗班的學生起到了作用,且效果明顯。(3)改良版漢語詞典在減少學生犯詞義混淆錯誤與搭配不當方面的比例均是13%。
總之,經過改良后的漢語詞典,對該組第二語言學習者來說,確實是有效的。
六 結束語
雖然研究結果已經達到了預期目標,但本實驗在設計和操作的過程中,存在局限性。比如,樣本量小,測出的結果是否具有普遍性?此外,七個詞匯的改良版詞典樣本,無論在編排上還是在所給的例句方面,都有待進一步完善。
詞典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時常要用到的,了解第二語言學生在使用過程中所陷入的誤區,有助于詞典編纂者編寫更適合第二語言學習者所使用的詞典。本文以中三兩個班為樣本,以七個詞匯做目標詞,對學生使用的漢語詞典進行了初步探討,結果發現,改良后的漢語詞典確實對學生的華語學習更有效。
一本排版合理、釋義淺白、近義反義詞對照、加注漢語拼音和標注常用錯誤例句的詞典,更有助于第二語言學生的自主學習。
注 釋
①王惠.新加坡華文用字量與教學研究[J].語文建設通訊,2010(2):23~29
②黃建華、章宜華.雙語詞典論專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③周上之.對外漢語的詞典與詞法的理念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8(6)
④⑤張偉、杜健.編纂漢語學習詞典的幾點理論思考[J].辭書研究,1999(5)
⑥黃建華.詞典論[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
⑦顧文朋.高中英語寫作詞匯錯誤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8
參考文獻
[1]新加坡教育部課程規劃與發展署.中學快捷華文課本(中二)[M].新加坡:EPB教育出版社,2003
[2]新加坡教育部.中學華文第二語文字表,1980
[3]新加坡教育部.新加坡教育部中學生成語250,1983
[4]Legenhausen, L.Fehleranalyse und Fehlerbewertung. Berlin: Cornelsen,1975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