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163高效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訓練學生的問題意識,訓練學生的合作意識,訓練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體驗課堂、表現課堂、感悟課堂、享受課堂。
【關鍵詞】“163高效課堂” “全人教育” 通案 以學定教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7-0092-02
“163高效課堂”以教學通案① 為載體,以目標教學為核心,以導學為方法,教師的點撥引領為主導,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體,旨在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從而使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和諧統一,發揮最大效益,實現“高效教學”這個終極目標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
一 教學理念“163”
凸顯一個主體: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學是教為學服務的過程,即引領學生如何去學。
體現六種手段:教學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手段;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手段;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手段;訓練學生問題意識的手段;訓練學生合作意識的手段;訓練學生動手實踐的手段。
注重三種過程:教學是導、學、練三位一體的過程,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過程。
教學既是傳授與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的過程,更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是導、學、練的三位一體。“163高效課堂”就是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學、練緊密結合,讓學生真正動起來,課堂活起來,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自主能力和學習習慣方法的培養,為他們形成適應終身學習的能力奠定基礎,這也是時代發展對教育的要求。
二 教學目標“163”
課堂教學的一個總目標:培養“全人”。
學生培養六目標:學會優秀和規范;學會做人和生存;學會責任和擔當;學會感恩和珍惜;學會相處和溝通;學會堅強和超越。
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新課程“三維目標”的出發點和歸宿是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其內涵的關鍵詞是“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終身發展”,由此,不少專家提出“全人發展”的命題,并把它視為新課程目標的核心。顯然,促進“全人發展”,需要開展“全人教育”,開展“全人教育”的主戰場則是課堂。
“全人教育”要求在健全人格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的全面進步,讓個體生命的潛能得到自由、充分、和諧、持續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負責,使學生具有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面對未知的能力。
“全人發展”既不等同于全員發展,也不單指個體的全面發展,而是“全員發展”“全面發展”“終身發展”的統一,是一個在教育過程中處于核心位置的理念性目標。
三 教學要求“163”
一退讓:教師要學會“退讓”。(方法讓學生尋找,教師只是引導;規律讓學生發現,教師只予以點撥;結論讓學生概括,教師只是梳理;公式讓學生推導,教師只是啟發;思路讓學生去探求,教師只是參與合作;推理讓學生去講解,教師只是組織;知識讓學生應用,教師只是設計。創設一個以學生探究為主體,師生、生生互動的和諧課堂教學氛圍。)
教師教學六要求:(1)三不講:已學會的不講,能學會的不講,講了不會的不講。(2)三精:核心問題精練、思路方法精點、疑點難點精析。
學生學習三形式:自主、合作、探究。(學生會的——自主學習;學生感到似是而非的——小組合作討論;學生不
容易學會的——提出猜想,師生共同探究。)
“163高效課堂”按照新課標師生在教學雙邊活動中的角色定位要求,創新實施“給定目標、先學后教、訓練遷移、反饋提高”的教學過程,教師做到三精、三不講,變“講堂”為“學堂”,徹底改變“滿堂灌”“一講到底”的落后教學方式。
四 教學過程“163”
一通案:課堂教學的路線圖。
六環節:預習—目標—學習—展示—達標—提升。(1)閱讀預習,學情調查;(2)給定目標,明確要求;(3)問題引領,合作探究;(4)展示交流,點撥拓展;(5)達標訓練,反饋評價;(6)歸納完善,總結提升。
三階段:課前先學,課中探究,課后鞏固。
通案是引導學生學習的方案。通案既是教案,也是學案,它將課前預習、新課導學、當堂檢測、總結提升、學習評價和課外作業等學與教的要素有機地整合到一起,大大提高了常規教學的質量和水平。“導學過程”是通案中最核心的部分,是達成目標的關鍵,是通案最重要的設計內容。“導學過程”要實現導學功能,學生首先要知道怎樣學和學什么,也就是說,導學過程首先要明確“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然后進行學習活動的設計,把“學習方式”細化為學習活動中具體的可執行程序(如預習—目標—學習—展示—達標—提升),把學習內容細化為在學習活動中實施的系列問題。
第一,閱讀預習,學情調查。引導和幫助學生使用科學的方法預習所學內容,初步理解和把握知識框架,并用雙色筆勾畫出重點、難點,記錄自己的疑惑點,擴大知識面,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為課堂上進行深入探究做好準備。
第二,給定目標,明確要求。通過對課標、考綱、試題、通案四維一體的研究,科學制定學習目標和學習要求,讓學生明白學什么、怎么學。
第三,問題引領,合作探究。(1)通案導學:以問題為載體,貫穿教學過程,使學生在設問和釋問的過程中萌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和欲望,進而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并在實踐中不斷優化自主學習方法,提高自主學習能力。(2)學了會的——自主學習;學了疑惑的——小組合作學習;學了困難的——提出猜想,師生交流探究。(3)教師點撥新知,落實“三精,三不講”。
第四,展示交流,點撥拓展。(1)小組學習任務提前分配;(2)重點問題,分組探究;(3)交流展示。
第五,達標訓練,反饋評價。(1)知識點習題化;(2)分層練習,分必做、選做題(選做題A層必做);(3)反饋糾錯,總結提升。
第六,歸納完善,總結提升。(1)學生歸納梳理出本節課的主干知識、思路方法,教師加以點撥完善。(2)課后完善通案,反思鞏固,總結提升。(3)引導學生總結學后收獲和問題。(4)教師布置適度、適量課后作業。(5)布置新的預習任務。
五 時間分配“163”
第一,教學環節時間分配:預習檢查,給定目標5分鐘(10%);合作探究,展示交流,點撥拓展25~30分鐘(60%);達標訓練,歸納完善10~15分鐘(30%)。
第二,教和學的時間分配:教師講課的時間不能超過10~15分鐘(30%),學生自主學習必須占到25~30分鐘(60%),剩余的5~10分鐘(10%)進行成果測評反饋。
給定目標、課前預習(先學后練)20分鐘,課后作業及完善30分鐘(課前預習及課后作業時間,數學、英語50分鐘,語文、物理、化學30分鐘,其他學科20分鐘為宜)。
教學時間分配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一個必要步驟,而且也是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標準。優化教學過程的標準,強調不僅要看教學效果,還要看教師和學生的時間和精力消耗是否最優值。為了達到課堂教學時間的有效分配,教師要處理好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教師上課針對不同的課型、不同的學生基礎、不同的學習內容,把每一環節落到實處。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只能把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于講課,把三分之二的時間留給學生。因此教師在新授課環節必須精講、少講、講精;課堂中更多的時間應該安排在學生的學習展示及達標測練環節,這一環節中,教師要注意采用多變的、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展開學習活動。
六 課堂評價“163”
一原則:以學定教。
六維度:(1)教學目標:符合課程標準和學生學情,操作性強;(2)學習準備:情境創設、資源準備、活動設計;(3)學習活動的指導調控:范圍有效程度,交流展示反饋的方式效果;(4)學生活動:參與的態度、廣度、深度;(5)課堂氣氛:寬松度、融洽度;(6)教學效果:問題解決的廣度、靈活性和創造性,教師、學生的情緒體驗。
三觀察:觀察目標,觀察過程,觀察效果。
“以學定教”就是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學”是“教”的基礎和目的,“教”是“學”的關鍵和深化。它要求教師從以往“只見教材,不見學生”的備課模式中轉變過來,關注學生的學情分析,做好滿足學生學習需求,遵循學生學習認知規律的課前準備;抓好學生閱讀預習、合作探究、交流展示、達標訓練、拓展提升等學習活動的指導調控,關注學生學習活動參與的態度、廣度、深度,營造寬松融洽的課堂氣氛。
總之,高效課堂既是課堂教學的價值追求,更是教育教學形式的重大變革,我們只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更新理念,大膽探索,勇于實踐,善于總結,努力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教學效益的最大化,教學質量的最高化。
注 釋
①集教案、學案、筆記、作業、測試及復習資料于一體的師生教與學的通用文本,是學、教、研統一的載體,是注重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施教學反饋,達到教學相長的一種教學文本。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