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一輪課改的不斷深入,各校已打響了“以學論教,轉型課堂”的響亮口號。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成為了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生在課堂的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同伴合作中的行為表現、參與熱情、情感體驗和探究、思考的過程等等;了解學生在課堂上如何討論、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獲得結論及其過程等等。通過關注“生”態來激“活”課堂。但在實際教學中,常常出現上課提問無人回答;課堂氛圍死氣沉沉。興趣的喪失導致部分學生失去繼續學習英語的動力,從而使學生產生厭學的傾向,兩極分化現象日益嚴重。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亞杰曾說:“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動都要依賴于興趣。”這句話真知灼見地道出了興趣對學習的重要性:濃厚的興趣可以培養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強大的學習動力,促使他們頑強拼搏,努力學習。因此,激發與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是當下教育教學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此,筆者淺談幾點激趣策略。
一 教學內容激趣策略
學生對所學內容感到新穎而又無知時,最能誘發好奇心、內驅力。因此教師改革備課形式,將教案備成導學案。導學案是落實“以學定教”的抓手,是學生學習的路線圖、導航儀。一份好的導學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圍繞教學內容開展有趣而又有意義的課堂活動;實現導、學、練、測、評、思(反思)、糾(糾錯)等功能,有利于學生變“苦學”為“樂學”。筆者將過去籠統的教學過程細化為教師、學生雙邊活動過程,重視學生學法的指導設計,更多地關注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以及認識水平,走進學生中了解他們對即將講解內容的興趣、知識儲備和他們所關心的話題,及時反思與修正自己的教案。筆者常在學案的導入部分附上與本單元主題相關的一些英美國家的風景名勝和文化風俗,從而呈現更具趣味性的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 教學變化激趣策略
不能激發學生激情的教學是沒有活力的教學,甚至是失敗的教學。教學應經常給學生新鮮感,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此,教學呈現方式要有變化,根據教學內容巧妙引入,迅速激起學生的興趣,努力把課堂教學變成追尋知識奧秘的探險之旅。
在此筆者十分推崇情景教學法。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情景,引用學生較為熟悉或能夠理解的生活實例,豐富和激活背景知識,促使學生運用已學知識進行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語言學習交流活動,從而保證英語教學目標。例如,在教授過去完成式時,筆者先以學校的藝術節為話題,要求學生造過去式的句子導入。由于軍訓在藝術節之前舉行,我便提問:“How to say this sentence——‘我們的軍訓已在藝術節前圓滿結束了’?”學生討論之后,我便介紹:“When we want to talk about something that happened at an even earlier time in the past,we use the past perfect tense. So your guess is right.”當其揣測被證實后,學生非常開心,興趣更濃了。隨后,我便以軍訓生活為例,讓學生自由發揮,造了許多過去完成式的句子。自然而然,學生便能自己歸納出過去完成式的基本結構“Had+動詞的過去分詞”。最后,又以動畫短片回顧了以前學過的語法時態,學生有了對比和聯系,加深了對新授內容的理解,前后知識也融會貫通了。以情景教學來學習語法使語言內容更直觀,易被學生吸收,從而降低語法教學的難度,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的欲望,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此外,筆者還堅持課前5分鐘熱身活動,筆者根據教學實際有計劃、有選擇地安排一些課前“點心”——值日報告、新聞報告、特色小吃、旅游景點的介紹,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新年開學的第一堂課的前5分鐘,我邀請幾位學生介紹自家的春節活動,學生們興致勃勃地在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很好地掌握了與春節相關的英文表達:如:春節聯歡晚會:Spring Festival Gala Evening,農歷:Lunar Calenda,年夜飯:the dinner on New Year’s Eve,燈會:Exhibit of lanterns,拜年:pay New Year call等。
三 教學質疑激趣策略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接近和深挖事物本質及其因果關系的實質,這一過程本身乃是興趣的主要來源。”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或講解語言知識時,要善于設疑布障,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認知上的不平衡,從而使學生積極思維和主動探究,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如Reading部分的教學,筆者曾嘗試“四步走”的自主學習:一讀,要求學生輕聲朗讀課文,記下自己不認識的單詞,把文章讀通、讀順、讀懂,有助于探究文章主旨;二查,新單詞與新詞組不僅要讓學生知道它們的中文解釋,還要了解具體用法;三思,主要是讓學生初步了解課文之后帶著這些規律性、啟發性的問題讀書,這對了解文章的細節起到了重要作用;四疑,質疑是思維的動力,就是讓學生在自學中把不明白的地方找出來質疑詢問,包括文章內容、詞、句、語法、語言點。正是由于課堂上質疑氛圍的創設,才逐步形成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從而使學習興趣得到激發,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也給教師提供了一個很有價值的教學資源。
四 體驗成功激趣策略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興趣傾向性的差異是在后天環境、教育等影響下形成的。仔細分析那些缺乏英語學習興趣與動力的學生情況就會發現,他們在困難→不感興趣→成績差→更不感興趣→成績更差的軌道上形成了惡性循環。因此,穩定的興趣來自“學有所得”,這就是說要培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濃厚興趣,關鍵在于保證學生學有所得,并讓他們看到
自己的所得。當學生在不感興趣的學科上獲得成功的體驗時,就會引發興趣。教師對于不同程度的學生,盡可能分層教學:課堂提問的設置要因人而異,確保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機會;作業的布置要有層次性;批改評分的要求要區別對待,使所有學生都能品嘗到英語學習的成功樂趣。例如,課文的學習目的是語言運用。對于語言能力差的學生來說,只要求他們反復朗讀直到脫口而出,從而增加語言量,強化語感。對于基礎扎實、語言豐富的學生來說,他們有能力對材料進行歸納、整理、重新組合,因此可要求他們復述課文,或模擬創作。
同時,要善于挖掘學生長處,讓他們看到自己突出的一面,增強自信;教師在評價的過程中要以肯定、鼓勵為主,不用帶有明顯消極情感色彩的字眼來評判學生的學習;及時肯定學生的努力和付出,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五 多媒體輔助激趣策略
多媒體的運用極大地豐富了英語教學手段,使得教材內容得以直觀再現、生動有趣,重點易突出,難點易突破,便于學生掌握。比如,在語音教學時,多媒體提供了各種教學情景和真實的交際場面,有助于創設英語環境,使學生直接用外語思維,增加學生使用英語的機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又如,M3U3 Lost civilizations(遺失的文明)一文中涉及已逝樓蘭的古文明,適時在屏幕上呈現歷史上樓蘭繁華的街道、豐富的物品、驚艷的藝術文化……課堂立即氣氛熱烈,學生進入了意境,受到了強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育。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在《教育過程》一書中提到:“學習最好的激勵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興趣是點燃智慧火花的火種,是克服困難的一種內在的心理因素,是學習知識的動力。”而學生學習興趣的產生和強化都離不開教師的培養和激發。埃克斯利在《基礎英語》中提出:“凡是能激發學生喜愛英語的方法則是教英語的最好方法。”只要我們用“心”施教,從學生的特點以及他們思維深處發現興趣的源頭,關注學生狀態,回歸課堂,使學生樂學、會學、善學,使外語學習既有意義又有興趣,從而引領智慧的生成,實現個體發展,推進英語課堂由“有效”向“優效”發展。
參考文獻
[1]J·布羅菲.激發學習動機·陸怡如譯[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鐘啟泉.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