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規范的地理教學設計能夠有效提高地理教學課堂的科學性與有效性,高中地理教學設計與教學模型的發展已經日趨成熟,但還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需要高中地理教師繼續研究。本文通過對高中地理教學設計與教學模型進行分析,提出現階段如何有效推動高中地理教學效率提高的建議與看法,以促進高中地理教學深入發展。
【關鍵詞】地理 教學設計 教學模型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7-0106-01
教學設計與教學模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學質量,因此如何突出教學設計與教學模型的優越性,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是目前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需要重點分析與解決的問題。
一 高中地理教學設計內涵
高中地理教學設計主要是綜合多種教學方向與教學技術,包括地理學、心理學、建構主義、多媒體教學技術等,來分析現代地理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設計出一定的解決方式,同時還需要對結果進行評價并改進的一個過程。教學設計的宗旨在于提升學習效率,更好地為學生服務,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實際的教學問題與學生需求出發,設定一個動態的、科學的教學思路,以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二 高中地理教學設計分析
第一,確定合適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設定的難易程度要以學生的接受能力為基礎,目標太高,學生會喪失學習的信心;目標太低,學生學習感受不到壓力。因此教師應重視合理的教學目標的設定,重視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即教學基本價值觀念,倡導素質教育與綜合教育。
第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式。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應針對教學內容進行具體分析,結合學生的學習基礎與學習興趣,選擇合適的學習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第三,重視實驗操作。在實驗過程中提高學生對地理現象的理解程度。這要求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盡可能地設計教學實驗,使學生參與到實驗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手能力,同時也最大化地提高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與掌握能力。
此外,還需要強調高中地理教師自身專業素質的培養,教師應該充分鞏固并完善自己的地理知識與地理教學能力,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和人格魅力。另外,還需要掌握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性,明確每個學生的興趣、能力與心理生理特點等,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 高中地理教學模型分析
隨著教學設計的不斷發展,教學模型逐漸出現并發展起來,從最初的肯普教學設計模型到后來的史密斯-雷根模型到現階段的建構主義教學設計模型,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傳統教學思維的限制,推動了地理教學系統的規范與科學發展。
高中地理教學模型主要是以地理教學需求為基礎的,包含學生實際學習內容與學習層次要求的一個系統,因此,首先需要對學生的地理知識掌握狀況進行分析,包括學生的地理認知結構、地理思維形式、地理心理認知能力等,通過這些分析來設定實際的地理教學模型是采用發現式教學、傳遞與接收式教學、探索式教學還是啟發式教學。不論采用何種教學模式,教師均需要進行情景的創設,同時提供必要的信息資源,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學習框架設計能力的培養,推動教學效率的提升。
教學策略的設計要以地理教學內容及學生的知識結構為變量,有針對性地確定地理教學策略,選擇采用發現式教學策略,或示范模仿與假設-推理結合的教學策略,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效率。教學過程的結構設計需要符合學生的基本認知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對多媒體等現代高科技輔助手段的應用,以優化教學過程,豐富教學形式。這里要注意教學媒體的選擇要與傳播學的基本理論相融合,以突出匹配律與諧振律。教學設計還需要通過評價與反饋來檢驗其效果,并在后期不斷對計劃模型與方案進行修改,以推動整個教學設計的良性發展。
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地理教學與其他學科不同,具有不同維度與體系下的系統性與有序性。如當學生對地轉偏向力這個知識有欠缺時,會對之后學習大氣環流、大洋環流以及天氣系統造成很大的困難。因此需要重視理論基礎上的實踐、計劃基礎上的動態、具體基礎上的可操作,從而推動整個地理學科教育的發展。
四 結論
綜上所述,高中地理教學設計作為提高地理教學效率的重要前提和基礎,需要教師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明確教學目標,完善教學手段,同時還需要分析學生的實際地理知識構架,在寓教于樂中提高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程度。地理教學模型的構建是地理教學設計的升華,教師通過對多種地理教學設計進行分析與總結,提煉出適合自身教學發展的一套規范教學模型,能夠有效地提升地理教學課堂的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素質的綜合提升。
參考文獻
[1]李艷躍.淺析高中地理教學設計及其評價體系[J].改革與開放,2012(4):158
[2]李曉明.淺析高中地理教學設計[J].中國校外教育(基教版),2012(11):110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