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要求,高中教育教學要培養學生自主、自立、自強的能力,要樹立責任意識和積極的人生觀。針對青春期的中學生逆反心理,本文提出一些疏導方法。
【關鍵詞】逆反心理 人際關系 個性發展 有效疏導 心理輔導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7-0115-01
中學生由青澀走向成熟的過程中,在心理完善過程中往往會有逆反心理。而學生的逆反心理主要來自于家庭和學校。筆者發現,家庭教育失敗的學生的逆反心理尤為嚴重。那么,教師如何有效疏導學生的逆反心理,使其學會自我控制和調節,塑造健全人格呢?
一 尊重學生,構筑和諧的人際關系
尊重是師長和學生進行交往的橋梁,只有尊重學生,承認學生具有平等人格,學生才會覺得師長可信和可敬,并在困難時覺得師長像朋友一樣,可以從那里獲得幫助,才會敞開胸懷,吐露真情。反之,不尊重學生,以專制壓制學生,表面上學生可能服從,實際卻“逆反到底”,心理健康教育將很難開展。
二 增加理解,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
很多老師簡單認為學生身上那些不同于老師要求的“異見”就是“逆反”,不懂得賞識學生,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當代中學生生活環境豐富多彩,學生思維活躍,青春期的夢想絢麗多姿,渴望被認同和關注。作為老師要增強理解,經常從學生的行動、情緒反應中,了解其心態與變化,發掘閃光點和積極因素,把握教育契機。
三 把握時機,增強心理疏導有效性
正確把握學生逆反心理的引導時機,才能提高疏導的實效。當學生在自尊心受傷害而又渴望自強時,或者自己的努力受挫而又不甘失敗時,對自身的過失感到內疚時,學生處于心理不平衡時,就是教育者應把握的教育良機。若能在此時此刻對學生加以引導,就能漸漸消除逆反心理,使之向積極方向轉化。其次,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不同的時間、條件和情境,因人、因時、因地地進行說服教育。
四 注重事實,消除心理逆反障礙
首先,由于中學生逐漸產生了成人感和自我獨立意識,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家長和老師要細致觀察,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及其形成根源,因人施教,使中學生健康成長。逆反心理有的有一定的道理,有的則不一定有道理,因此需要做具體分析。
其次,家長和教師在批評和矯正學生的錯誤時,要注意擺事實講道理,還要做一些思考和調查工作,力求客觀公正,以理服人。特別是一定要注意“一碗水端平”,無論是優生還是差生都應一視同仁,不分厚薄。
最后,要正確對待逆反事實,允許學生有反復。要知道學生的進步不是一帆風順的,有反復是正常現象。教師應當允許學生反復,并抓住反復的機會進行進一步教育,促其繼續進步。抓反復,反復抓。絕不能見學生進步過程中有反復就全盤否定。教師“揪辮子”“揭瘡疤”是最令學生反感的,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而產生對抗行為或自暴自棄。
五 端正心態,提高心理輔導藝術
在心理輔導特別是疏導學生心理逆反中,教師要提高涵養,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遇到學生違反紀律或與教師“頂牛”時,對學生的失禮言行要制怒,理智地進行冷處理,這有利于使雙方都冷靜,減少學生的逆反心理和頂撞行為。特別是學生的逆反心理往往是因教育中無心的言語和行為不合學生的心理需求,造成學生逆反心理加重,而且有時這種傷害可能是一輩子。因此要防止把話說過頭,傷了感情。無心失誤的老師,要坦誠認錯,別死要面子。
有的學生對教師有疑懼、怨怒心理,教師應坦誠相見,使師生相互信賴;對自尊心受傷害而自卑的學生,教師要給予信任,激發其自信奮發的內在驅動力。同時,要注意運用“自己人效應”,站在學生的立場處理問題,縮短教師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引起師生情感上的共鳴,有利于控制學生的逆反心理。
有人戲言:“教師是學生的保姆”,這句話一點也不假。除了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外,教師還要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在充分調動教師情緒感染力、傳遞知識信息的同時,還要附加情感教育,盡量把學生的叛逆心融化在老師的循循善誘中,使學生沐浴在老師的暖暖目光中。當愛心涌動之時,叛逆將不復存在。
參考文獻
[1]張寶光.中學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疏導對策[J].班主任,2006(8)
[2]吳振偉.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逆反”心理的透析及對策[J].教學月刊(中學版·下),2005(5)
[3]李紅學、李寶安.化解中學生的逆反心理[N].中國教育報,2007.7.30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