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眾所周知,古詩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從浩如煙海的古代詩卷中選入小學課本的詩篇,無疑更是文質俱美的佳作,它對學生性情的陶冶、靈魂的凈化、審美能力和文學素養的提高都起著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課堂中如何借助文本,立足文本,進行富有成效的古詩歌教學呢?筆者認為,在詩歌教學中進行多元化的獨特感悟式教學是打破堅冰的嘗試。本文僅以《靜夜思》的教學為例,談談小學古典詩歌的教學策略及由此引發的一些思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 古詩 教學策略 個性解讀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7-0117-01
《靜夜思》是一首膾炙人口的經典古詩詞。我回想之前教學的種種心得及思考,細述如下:
一 達意——個性解讀
讀一首詩歌,首先應該疏通字詞,掃除欣賞障礙,并理解其中的一些關鍵字詞的含義,準確把握詩歌所表達的基本意思,清楚詩中所寫的是何人何事。初讀《靜夜思》,我們應抓住形象勾勒出生動圖景的三個詞——“疑是”、“舉頭”、“低頭”,且緊扣“思故鄉”這三個字,明白詩人旅居在外,靜夜看見月光照進屋里時,產生了地下結霜的懷疑,這使他聯想起居住在故鄉時亦曾有過的感覺,強烈的思鄉感悟便涌上心頭。這是一幅游子的“月夜思鄉”圖。
在關于“床”一字的解讀中,學生出現了分歧,這出乎我的意料。其中大部分同學提出應理解為“眠床”,但有兩位學生認為應理解為井欄或欄桿。這兩位學生的理由是:如果理解為床,則詩人李白是將從窗外射進屋內床前的月光看作是地上的霜?但屋內的地上怎么會有霜呢?明顯的,詩人看到的月光不是在屋內,而是在屋外。應理解為,將井欄或欄桿外、屋外地上的月光看作是霜,會更合情合理。這是兩位有思想的學生,他們以文本為基礎的頗具個性的解讀不無道理,學生能深度解析文本,真的令我欣慰與欽佩。
二 入境——全員參與
古人云:“寫詩容易解詩難。”所謂“難”就是指對詩歌深層次地理解和體味。因而在了解詩歌基本意思的基礎上,必須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所描繪的藝術境界。《靜夜思》為我們描寫了這樣一個境界:一個明月當空的秋夜,在一間寂寥森冷的客舍里,詩人夜不成眠,短夢初回。這時,透過窗戶的皎潔的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凄冷的秋宵的寒意,詩人迷離恍惚中,以為地下鋪了一層白皚皚的霜,固而“疑是地上霜”。可是定睛一看,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他不禁抬頭一看,一輪明月正掛在窗前,夜里的天空是如此明凈,這時,早年居住故鄉時類似的情景又浮上心頭。他搔搔白發,漸漸地低下頭,回憶起故鄉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
教師在引導學生入境的基礎上,適時引導學生全員參與思考:如果你長大后,離開了故鄉,離開了身邊的親朋好友,在這樣的月夜下,你的心情將是怎樣的?這時,學生們穿越時空,大膽展開想象,各抒己見,體會感情,受到李白熱愛家鄉、思念家鄉情感的感染,同時也學到了朗誦古詩的方法。
三 品情——多樣感悟
感悟是作品的血液,是文學創作的動力,詩歌尤其如此。因而,第三步必須引導學生感悟作品。《靜夜思》這首小詩,雖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只用平穩清淡的敘述語氣寫遠客思鄉的情景,然而,“其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感情異常的凝重真摯,耐人尋味。
月明之夜對一個孤身遠客來說,是最容易引起旅思愁懷的,更不用說是在明月如霜的秋夜了!無法拋棄的鄉思,痛苦而又無望的追求,一切都像是處在一種恍恍惚惚、迷迷離離、蕭蕭瑟瑟、凄凄冷冷的夢境中。皎潔的月光,森冷的白霜,烘托出詩人無限的孤寂與惆悵。
這時我適時拋出問題:在你的理解中,《靜夜思》中的“思”字是什么意思?通過交流,大部分學生同意將“思”字解作“思念”、“想念”,這基本達到了詩句的主旨。有個別優秀的同學更是提出“思”字中應蘊含著“憂”、“愁”、“悲”、“哀”的韻味,他們認為理解成“思念”、“想念”也是行得通的,但比起憂愁悲哀來,就不免太輕描淡寫了一些,猶如隔靴搔癢,尚未讀到詩人李白的內心深處去。“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展現了不同學生對詩歌不同層次和深度的品析。
四 悟道——別樣精彩
詩言志,一首好的詩歌,它不僅要創造意境,抒發感情,更主要的還要表現一種更深層的意思,即我們通常所說的主題思想。主題的深淺也是評價詩歌藝術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標準。因此,在欣賞詩歌時,我們不能停留于詩歌里的感情抒發和意境描繪之中,而是應該深入挖掘蘊含在詩歌形象里的主題思想。如《靜夜思》這首詩,在秋月森冷,客舍蕭瑟中,我們不僅能夠觸到詩人抒發的凄寒孤寂的旅思愁懷,而且還能體味到詩人由于政治失意,生活困頓而產生的人生易逝、事業無成的嗟嘆,從而悟出詩人要表達的一種思家憂國的思想。
“閱讀經典,浸潤人生。”教師應依托小學古典詩歌教學,智慧引領學生深度揣摩理解,反復誦讀體味,讓學生的心靈在無聲的文字中放飛,使學生的才情與心智得以啟迪,素養與審美得以熏陶,讓經典古詩一路隨行,呵護孩子健康成長!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