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誠信是公民立身處世的道德起點。在我國古代,“誠信”被視為基本的為人之道。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程頤也說:“人無忠信,不可立于世。”可見,誠信是做人的根本,是修煉人格的基點。200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規定了“明禮誠信”的內容。2004年教育部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誠信教育的通知》再次提出以誠信為突破口,強化公民道德建設。誠信教育因此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學校教育的重頭戲。學校是社會生活的窗口,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急功近利、假冒偽劣等必然反映到學校,影響學生誠信道德的形成。為此,結合政治教學滲透誠信教育、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學科教學中滲透誠信是指在進行學科教學的同時,將學科教學內容中蘊含的思想、道德因素,通過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自然地融入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從而實現其育人功能。當前高中政治新教材有許多內容與誠信教育相呼應,為誠信教育的滲透提供了平臺。就高中政治必修教材看,《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學生活》都蘊涵著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的內容,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滲透誠信?結合課題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嘗試了價值澄清策略,現淺談如下:
價值澄清法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由路易斯·拉思斯·梅里爾哈明·悉尼西蒙等加以發展的一種道德教育方法體系。價值澄清學派認為:現代青年人生活在一個復雜的、充滿價值沖突和混亂的世界里,各種各樣的價值,諸如宗教的、政治的、道德的、意識形態的都試圖對青年人施加影響,并采取各種方法迫使他們接受自己的價值觀。在這些眾多的價值選擇面前,人們感到無所適從,陷入價值混亂。人們實際上常常還不清楚所持的價值觀是什么就做出選擇。面對這種情況,價值澄清學派認為如何讓學生獲得價值觀比給學生“灌輸”什么是價值觀更為重要。教師要從給現成的理論轉變到給分辨的武器。價值澄清理論認為有效的價值形成過程必然包括以下七個步驟:
第一,自由地選擇。如果在選擇過程中存在某種強制,個體就不可能長時間地堅持自己的選擇結果,尤其是當施加壓力者鞭長莫及時。只有當價值是個體自由選擇的結果,價值才會被個體真正珍視。
第二,從各種可能的選擇中選擇。價值的定義是基于個體所作出的選擇。很顯然,若無可供選擇的對象,選擇也就無從談起。只有當有一種以上的選擇時選擇才成為可能,價值選擇才會實現。
第三,認真思考每一種選擇的后果再進行選擇。只有當個體仔細權衡和完全理解每一種選擇的后果,個體才會作出明智的選擇。只有在認真考慮每一種可供選擇的后果以后進行的選擇才會形成價值。
第四,贊同與珍視。當說起那些我們珍視的東西時,我們總是語氣堅定。我們會贊同它、珍視它、尊重它、堅持它。我們界定的價值必須是我們高興地作出選擇的結果,我們才會贊同和珍視那些價值并用以指導生活。
第五,確認。當我們在考慮各種可能選擇的后果之后自由地作出的選擇,并為之感到自豪時,被別人問及時我們愿意當眾確認我們的選擇,甚至愿意為之辯護。
第六,根據選擇行動。我們所信奉的價值觀體現在生活的諸多方面。為了使某種價值得以浮現,生活本身勢必受到影響。事實上,不存在不對現實生活進行指引的價值觀。
第七,重復。只要某一事物被提升至價值水平,它就很可能在個體生活的許多場合影響他的行為。它表現于不同的情境與場合,只在生活中出現過一次的事物不能被視為價值。
綜上所述,價值澄清過程的七個步驟實際上涉及的是三個方面的內容:選擇、珍視、行動。這實際上就是價值澄清理論對價值的界定,只有符合這一過程的七個步驟的事物才能被稱為價值。具體見下表:
價值澄清法重視現實生活,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和實效性。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我們可以利用這七個步驟引導學生形成較為正確的、對社會發展有利的誠信觀念。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要教會學生形成價值判斷的能力,能夠區分好壞。我們不僅教給學生獲得正確價值的方法,更要教會學生如何在眾多價值觀念充斥的社會里,堅定信仰,堅持自己的選擇并對其他價值觀念進行科學的評價,把握自己前進的方向。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