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育是國家規定的基礎性教育,也是一個孩子的啟蒙教育,一方面要使普通話被新一代人很好地掌握,另一方面為將來有更好的學業成績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這個階段,學校的教育旨在培育學生的思想品德,掌握讀、寫、識、記及一些基本的語言表達能力。小學語文重在積累,因此在很大的程度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注重積累、學會積累,從而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下面,筆者從三個方面初探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學習積累能力。
一 點點滴滴匯聚長河
積累要從細節一點一滴做起。近年來小學升學考試難度略有提高,由于題目設置的靈活性,試卷所涉及的知識面不斷擴大,因此取得好成績有一定的難度。筆者對這些年的試卷進行了大量的分析,發現試卷對字詞的要求相當高。試卷考查類型有根據拼音寫漢字、填充成語、錯別字、同義詞反義詞、關聯詞的運用、造句等等。這些字詞句不完全源自教材,但是對小學生來說講授應先以課本為主,考試大綱立足于課本,課本的學習對絕大數的學生來說,是認識文字的基礎。簡單來說,教師在介紹一篇新課文時,就是給學生介紹一種關于積累的方法。
以《蘇武牧羊》為例,首先在介紹蘇武之前,可以鼓勵學生利用各種渠道主動獲取蘇武的生平事例。鼓勵學生簡單記錄簡練有用的信息,適當地在課堂上給予學生課堂展現的機會。如在引入課題時,詢問“有哪位同學愿意給大家簡單介紹蘇武?”學生踴躍舉手發言。通過整合所有的發言之后,教師如果還有補充便接著說:“關于蘇武,老師覺得你們還有這些事需要了解……”這種填充式教學對于學生長期積累頗有幫助。其次是對課文字詞的掌握,拼音、字形是必須掌握的,可以通過多次書寫,聽寫默寫造句得到強化。這種方式或許比較刻板,但效果立竿見影。最后,對于晦澀字詞的聯想引申也是一種教學的好方法。例如書中出現的“生死置之度外”一詞,可能學生很難理解這個詞,我就會提問:“大家有誰知道南宋詩人文天祥?”有學生知道是最好的情況,如果沒人知道我就可以向學生講述文天祥的事跡。通過引入典故,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詞語的同時,又積累了新的知識,一舉兩得。
二 課內課外兩不誤
教師是課堂上的領頭羊,課外是課堂的延伸,是學生的“二次課堂”,教師是課外學習的監督者。由于語文的學科特殊性,不得不對學生高質量的課外學習提出要求。筆者認為對于字詞句的學習,可以通過積累好詞佳句得到實現。教師可以通過定期檢查學生的積累,對比學生的短期學習成績提出相應的意見。或者通過成立學習小組,小組成員彼此監督批改積累作業,既分擔了教師工作,又形成了小組的競爭。
良好的閱讀是積累的基礎,沒有閱讀就談不上積累。學生很少主動去閱讀,因此在進行課外閱讀這個方面教師要做的是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以《小王子》為例,書中作者有一個“作品一號”——一條正在消化大象的蟒蛇(其實看起來像一頂帽子),我將這個“杰作”畫在黑板上。問學生“大家可以告訴老師這是什么嗎?”學生此時會積極發揮想象,因此答案是千奇百怪的。在引起一定程度的爭論時,我會告訴學生“這是一條正在消化大象的蟒蛇”。引入《小王子》,“這是一個和你們一樣可愛的孩子,他有好多神奇的故事,你們會喜歡小王子的。”這樣簡單介紹之后,鼓勵學生閱讀,下次老師和同學一起分享里面的故事。以學生感興趣的圖畫、故事的趣味形式帶動學生閱讀,進而達到積累的效果。
三 學習之道貴在堅持
小學生普遍活潑好動,缺乏自我約束的能力,容易忽視紀律,最容易出現“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現象。這不僅在教學過程中是正常的,在學習過程中也是正常的。在筆者從教過程中,經常有學生告訴我:“老師,我最近不喜歡學習”。總體來說,小學階段更重要的是習慣的培養,教師需要做到的是將枯燥的學習與學生感興趣的玩耍結合起來開展教學。在學生充分摒棄浮躁心理之后,開始新的學習之旅。
暫時轉移注意力,把枯燥的學習趣味化。如在教學《海底世界》一課時,在有條件的地區和確保學生安全的情況下,筆者提倡組織學生去一趟海洋公園。熟悉各種魚類的生活習性,這樣親近大自然的方式可以暫時讓學生忘記學習的疲憊,擺脫教室學習的局限,學生的天性得到釋放。通常在這樣的活動之后,教師都應告訴學生,這樣的機會還是有的,但前提是大家要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好好表現。只有看到大家的努力,才有下次新的活動。這種教學方式緩解了學生的厭學情緒。對于小學生來說,短暫的放松,可以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充分的緩沖。
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積累需要從細節一點一滴做起,需要堅持,更需要延伸到各個方面,積少成多,總會得到回報。學習是觸類旁通的,培養積累的好習慣,不僅適合語文的學習,對其他的學科同樣重要。當然,對于學習積累這個課題,不要局限以上拙見。教學方法豐富多彩,我們要探究那些學生樂于接受又能取得實效的好方法,通過提升學生的學習積累能力,促進其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于永正.重感悟 重積累 重遷移 重情趣 重習慣——我的語文教改探索[J].江蘇教育,2000(Z1)
[2]許碧娥.多元化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J].新課程學習(下),2011(6)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