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活動中,教學實效性對于施教主體和教育對象都至關重要,始終備受關注,對教學實效的探究也始終是個不斷創新和不斷完善的過程。教學實效關乎兩個主體——教師“教”的實效和學生“學”的實效。提高“教”的實效需要教師積極主動地探究、鉆研,提高“學”的實效也需要教師關注學情、因材施教,不斷探究、鉆研。總之,教學實效是否能提高的關鍵在于教師。
教師能否抓好上課的開頭,即上課伊始就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把握學生注意力,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這對一堂課的成功至關重要。學生是否集中和維持這種心向并貫穿于整個思想品德課的學習和訓練過程之中,直接影響著思想品德課學習的效果。因為保持良好注意狀態的學生,總能認真專注、自始至終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課堂導入,是貫穿課堂教學始終的必不可少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最自然、恰當、精彩的開端。它猶如文章的“鳳頭”,雖小巧玲瓏,卻能安定學生的情緒,誘發學生的感情,激發學習興趣,讓他們帶著強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進入學習情境。課堂導入應該具有針對性、啟發性、新穎性、趣味性和簡潔性。因為具有針對性的導課能滿足學生的聽課需要;富有啟發性的導課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新穎的導課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趣味性的導課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簡潔性的導課能夠節約學生的聽課時間。
導課藝術應是“第一錘就敲在學生的心上”。它熔鑄了教師殫精竭慮的智慧,凝聚了教師個人的教學風格和學識修養,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包含著對學生生命價值的尊重。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會全神貫注地投入到課堂討論、質疑、聽講、思考、作業、合作等活動中去,學生的注意程度高。
我們第六十六中學的教育對象有一個特殊的群體——區內初中班學生,這些孩子主要是喀什地區和吐魯番地區的維吾爾族孩子,他們中大部分人從小生活在農村,來我們六十六中之前幾乎聽不懂漢語,對這些孩子漢語教學的難度可想而知。在給內初班孩子上課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深深地體會到:在新課程背景下,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實效性,需要教師采取適當策略,優化課堂導入,激發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的興趣,靈活地將思想品德課堂變成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舞臺。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入作為一節課的開始,是教學環節中的重要一節,導入的成敗直接影響整堂課效率的高低。一個精彩的導入能成功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熱情,從而活躍整節課的學習氣氛,提高學習效率。對于區內初中班學生來說,能否從一開始就抓住他們的興趣尤為重要。首先,大部分學生的漢語基礎較差,學習興趣不高。其次,思想品德課作為社會學科,學生覺得與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相比,是無關緊要的科目,所以剛上課時就興趣索然。我們一直擔任區內初中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對于這些從南疆過來、漢語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深奧”的思想品德課對他們簡直就是天書。在這種情形下,如何在一上課就刺激他們的神經,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尤為重要。作為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吸取經驗和教訓,靈活運用各種導入手段,激發學生興趣,使其主動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中,為整節課做好鋪墊。
如何進行課堂導入,關鍵在于教師對教材的精心備課、設計及安排,以及對導入法的靈活運用。以下就聽課及課堂教學中的課堂導入談一些看法:
第一,圖片式導入。心理學認為:圖像可以喚起組織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的感性材料,幫助學生確定所學文字的意義,進行語言和文字的雙重聯系,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文章的定義,利用圖畫的藝術語言,展示其豐富的內涵,是一種極富詩意的導入法。這種圖片導入法,對于漢語基礎較差的區內初中班學生來說,既可以幫助其理解抽象的東西,達到直觀教學的效果,又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更快地進入角色、融入課堂,還有利于形成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第二,利用多媒體導入。在內初班學生的教學中,尤其是他們剛上初一的時候,要盡可能多地使用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可以直觀地展示豐富、生動的圖片、彩色文字和視頻音像文件,其中的漫畫、歌曲、Flash、電影片段等生動的“聲色大餐”,既吸引了學生的眼球,又能使學生高效地理解老師所要傳達的教學信息。同時,我們還經常采用實物教學、動作教學等多種形式,這些多樣的教學手段,極大地加深了學生的理解和印象,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講七年級《人的生命的獨特性》這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人的個性品質、人生道路、實現人生價值的形式和途徑都是獨特的”這一觀點,我請班里的雙胞胎兄弟之一艾××同學談他的親身體會,同時多媒體投影這對兄弟從小到大的照片和視頻。來自學生中間的切身感受,輔以生動的音像資料,這種親切、自然的教學形式,既深深地吸引和觸動了學生,也滿足了學生對雙胞胎話題的好奇心,使學生很自然愉悅地領會了教材中的觀點。
第三,創設情境導入。在教學中,教師創設真實或模擬生活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對于渲染氣氛,激發學生興趣具有積極的作用。使學生不知不覺、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獲得知識。利用發生在學生身邊熟悉的事情或學生親身經歷的日常情境導入,易使學生產生共鳴,從而便于教學內容的掌握。
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思想品德課的源頭。教師情境創設的問題必須根植于現實生活,立足于學生的實際經驗,把問題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真實的、有生活意義和價值的問題,能使學生樂于探究,不斷從中感悟生活真諦、掌握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質量。
例如,在講八年級《知識助我成長》這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教育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這一觀點,我先設計了來自學生實際生活的兩則真實材料。一則是阿迪力同學
因為個性頑皮不好學,加之家庭貧困而輟學的材料;另一則是木合塔爾同學努力學習,從喀什農村考到烏魯木齊市第六十六中,三年后又考入上海七寶中學的材料。我們這樣設計教學問題:(1)請你根據實際經驗推測一下二人以后的生活情況。(2)木合塔爾從偏遠的農村考入首府,又融入繁華都市,得益于哪些因素?(這樣也為下文“國家為公民的受教育權提供保障”做好鋪墊)(3)這對我們有什么啟示?
以這些生活化的問題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學生對之熟悉并且有切身的感受,加上我們將問題設計得環環相扣、步步深入,很自然地引導學生得出正確觀點、領會教材知識。
第四,時事導入。時事導入就是利用與本課內容相關的新聞或熱點導入。現行教材貼近生活和現實,很容易找到教材和現實的結合點。比如,在教學《難報三春暉》時,我們引入熱點新聞“啃老族”怎樣依賴父母的事例,為了讓內初班學生更好地理解“啃老族”這一概念,課前我布置內初班學生收集“啃老族”的相關熱點新聞,上課時以此導入,并適時請學生閱讀材料,討論、分析,從而使學生理解了“啃老族”這一抽象概念,同時也讓學生明白孝敬父母是我們應盡的責任和法律義務,對如何孝敬父母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有效地激發了他們孝敬父母的決心以及孝敬父母從小事做起,不讓父母操心而努力學習的決心。
課堂導入是一堂課的首要環節,是一堂課能否成功的前提和基礎。如果說一堂課是一場戲,精彩的導入就能先聲奪人。課堂導入沒有固定的模式,以上只是筆者想到的其中幾種。所以要靠有心的老師去發掘、探索。但是一定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好奇心理,不能千篇一律,不能陷入誤區,這樣才能巧妙地導入,點燃學生的求知欲,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最終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