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體制的不斷深入,高中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以問題探究式為主要教學理念,目的是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將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實踐探究的方式,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本文從高中數學課堂中問題探究模式的必要性出發,嘗試性提出問題探究模式具體應用的方式。
【關鍵詞】高中數學 問題探究模式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7-0135-02
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已無法適應新時期的教育理念,引導學生探究,體現學生學習主體性是當前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主要途徑。在問題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敢于將自己的看法表達出來,在合作交流中將問題解決。
教學模式是一種穩定的教學結構。基于一定的教育思想與教育理論,在明確教學目標、內容的情況下,充分掌握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特點而開展的教學活動。問題探究教學是教學模式的一種,而且在近年來得到了各個學科的廣泛推廣。
一 問題探究模式教學的含義
問題探究模式教學,主要是指教師對教學內容與要求的精細規劃,在課堂教學中以問題創設的模式,讓學生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嘗試實踐探究將問題解決。在這個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不斷提升學生的創造欲,進而更好地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意識、積極意識,整個教學模式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是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一種教學模式。高中數學是基礎教學科目,而高中階段數學科目非常重要,由于其知識具有較強的抽象性、邏輯性,更是教學中的難點。作為高中數學教育者,要堅持對教學方式進行不斷的探索才能進一步提升教學水平。
二 高中數學教學中問題探究模式應用的必要性
基于當前的實際形勢來分析,我國高中數學教學模式進入了綜合教學的階段。高中數學教學方式的綜合化,主要體現了對各種教學模式的優化與整合,另外還表現在對高中數學教學目標的全方位化。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以成績來詮釋學生的能力,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成績已不是唯一能詮釋學生的指標,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顯得尤為重要。而數學教育的重要性使廣大教育者必須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開發。時代在進步,學生的綜合能力才能在未來的工作與生活中彰顯重要意義,而數學必須要對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進而構建知識的能力進行針對性的培養。高中數學若處于傳統機械的教與學的模式,只會導致學生無法對高中數學學習產生興趣。學生不積極學習,就不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就談不上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問題探究模式的提出,對于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是一次有效的改革,其應用非常重要。當前教育正處于改革階段,新課改不斷深入,是高中數學教師積極推崇問題探究模式的最佳時機。高中數學教師教育的方向一直是以《數學課程標準》來作為指導的,而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讓教師改善教育理念、改變教學方式,要善于鼓勵學生產生質疑,進而分析、思考、探究,并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識儲備去體驗。問題探究模式是讓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主要手段,不僅能保障學生掌握數學知識,還有助于開發學生的思維,這才是當前教育的真諦。
三 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問題探究模式的具體應用方式
1.高中數學授課中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的具體應用
結合多年高中數學教學經驗,筆者在實踐的過程中認清了傳統模式的弊端,并且結合當前課程標準提出的理念進行了有效的改善,這樣的轉變過程為問題探究教學模式提供了“生存”的環境與基礎條件。前文筆者已經對問題探究模式的含義與必要性進行了必要的分析,但是如何在具體的教學中正確使用尤為關鍵。例如:在學習“二面角”相關知識時,筆者充分運用了問題探究模式,對授課中的具體應用進行了分析。“二面角”是高中數學立體幾何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學生在學習直線與平面之間夾角之后開始學習“二面角”,而且是必須掌握的空間角中的一種。“二面角”這節知識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其中概念是“二面角”教學重點與難點,而二面角平面概念的具體形成過程更是教學中的難點。另外,由于“二面角”知識的特殊性,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實現實物模型演示,而這種教學手段可以將學生的二維模式成功轉化到三維模式,這是由抽象到具體認知的一次有效突破,有助于在課堂上打造開放的學習探究平臺。需要注意的是:教學過程中問題探究模式具體應用時,必須要以教學內容為基礎,并要充分掌握學生對知識的認知水平,進而將學生應該掌握的學習內容進行巧妙的設計,最大限度地將數學知識融入學生日常生活中,再進行問題的創設,這樣更具趣味性與挑戰性。問題探究模式不僅引導學生積極去實踐、探索,還能很大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不再畏懼高中數學,而且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去學習,有助于加強對相關知識的掌握。
2.高中數學習題課中問題探究模式的應用
時代在進步,學生的綜合能力才能在未來的工作與生活中彰顯重要意義,而數學必須要對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進而構建知識能力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筆者推薦類比發現法與引導探索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并讓學生對所設計的問題進行合作探究,最終再對猜想進行驗證這樣的教學模式來實現授課。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學生才能對目標問題進行自主探索、自主驗證,這種方式能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愿意學,并且學習過程相對輕松愉快。
習題課堂教學中,筆者推薦“推進式”引導,讓學生一步步去發現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讓學生對正確的解題方法進行思考,進而將解答工作順利完成。
而思維路線需要保持在一般性程度上,對難度進行控制,最大限度地實現統一,要選擇形式上較為簡單,而實際能力要求較高的習題,尤其是學生平常易出錯的習題。
設過拋物線y2=2px(p>0)的焦點的一條直線和拋物線有兩個交點,y1,y2分別是這兩個交點的縱坐標,求證y1?y2=p2。對這道題進行分析,其結論是拋物線焦點弦的性質之一,具體解題時,教師可以“解題發揮”指導學生實踐與探究,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3.因勢利導,提升問題探究的效果
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之后,學生的求知欲與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緊接著探究活動的開展,才能確保探究效果。例如:百貨商場采購某商品時,進貨的價格是70元,而零售價則設定為90元,商場計劃為新商品搞一個宣傳活動來促進銷售,凡是購買這種商品的顧客都能得到一份禮品。而禮品的成本是1元,但卻可以提升10%的銷售率,相關實際資料表明,在一定范疇中,禮品價格每增加1元,銷售率則可以提升10%。如果不贈送禮品,銷售量為a件。
問題一:若禮品的價格設為x元,用x表達出獲得利潤y(元)的函數。
問題二:禮品價格是多少時,商場可以獲得最大利潤?
問題提出之后,要引導學生明確銷售總量、禮品價格以及利潤之間的內在關系,問題一的表達式應該是:y=a(1+10%)x(20-x)。在列出該式之后,讓學生進行交流探索,可以通過分組的形式來討論,思考何時y值是最大的?學生在遇到思維障礙時,或者沒有解題方案時,教師要進行引導,通過幾個具體的值來代入,進而明確其中存在的規律。
若使利潤最大應滿足f(x)≥f(x+1),且f(x)≥f(x-1),即:
a·1·1x(20-x)≥a·1·1x+1(20-x-1)
a·1·1x(20-x)≥a·1·1x-1(20-x+1)
可知:x≥9,x≤10。
∴9≤x≤10。當x=9或x=10時,y取最大值,可獲得最大的利潤。
通過這個問題不僅可以加強學生的思維,而且在合作討論交流中能強化自我認知,有助于綜合能力的提升。
四 結束語
問題探究式教學模式的目的是讓學生自主探究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以及解決問題,并且在探究的過程中加強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交流,學會相互幫助,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在面對問題時,要全方位、全角度去分析問題。問題探究教學模式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體驗學習帶來的樂趣,有助于學生自信心的儲備,對綜合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問題探究模式在高中數學課堂中具體應用的關鍵在于對學生探究欲望的激發,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維,使學生不會出現盲目探究的現象。當代教師要改善教育觀念,要充分發揮教學智慧,要善于捕捉生活中一切有關數學知識的材料,再以問題探究的模式,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牟彩娥.自主探究中學習,合作交流中發展——新課標下高中數學的有效課堂教學模式[J].中學生語數外(教研版),2009(2)
[2]劉仕明.問題探究教學模式在高中數學新授課中的研究[J].網絡導報·在線教育,2012(13):179~181
[3]陳海波.高中數學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實施[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1)
[4]劉東紅.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研究
[D].湖南師范大學,2012
[5]袁小強.高中數學探究式教學及案例分析[D].蘇州大學,2011
[6]李群.探究式教學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實踐研究
[D].華東師范大學,2012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