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也離不開生活。數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終服務于生活。教育者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利用生活經驗,用富有情趣的數學活動使學生熱愛數學,學有價值的數學。
【關鍵詞】數學教學 生活 有價值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7-0147-01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參與特定的教學活動,獲得一些體驗,并且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對此進行解釋和應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大多是生活經驗,對數學知識的應用不僅僅體現在做幾道題上,更重要的要用于實際生活。這便是數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服務生活。要想真正做到這一點,本人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 要善于挖掘數學教材與生活的聯系,用生活知識來解決數學問題
第一,中學階段學過的一些公理(現在叫基本事實)的定義就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總結出的、無須證明的、正確的數學結論。這充分說明數學源于生活。如:兩點確定一條直線;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等。既然教材離不開生活,教學中更應充分利用生活知識來解釋數學知識。
第二,要創設生活情境,在情境中“找”數學。如學合并同類項時,人教版教材設計了兩塊積木拼成一個更大的積木,兩塊積木的體積分別代表兩個單項式(它們是同類項),拼成的大積木的體積是兩個單項式的和,利用這種方式讓學生發現合并同類項的法則。由于貼近生活,通俗易懂,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數學課堂成為生活化的課堂,這才是“活”的數學、有意義的數學。
第三,創設游戲情境,“玩”數學。在教學有理數的混合運算時,學生們沒有符號感,為了提高運算速度、準確度,我設計了以下游戲:用一副撲克牌去掉大小王,兩人一組,每人抽取兩張牌,共四張,牌面上是幾就代表數幾,J、Q、K代表11、12、13,運用適當的運算符號把四個數字連起來構成一個算式,使結果為24或-24。誰先說出正確算式誰獲勝。如果兩人都說不出,可以重新一組游戲。采用游戲或活動的方式,寓教于樂,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親身經歷結論得出的過程,這樣印象深刻,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此可見,“生活化”的教學,不僅能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更有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二 將數學知識用于生活,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學習任何知識都是為了服務于生活,數學更是如此,從生活中來,又應用到生活中去。雖然學生學習的主要目的不是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但如果能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難題,那么學生更會利用知識來解決試卷上類似的數學題。例如:在教學軸對稱時有這樣一道題:“在公路L(看做一條直線)同側有兩個村莊A、B(看做兩個點),在公路邊上修一個加油站P(看做一個點),使加油站到兩村的距離和最短,請確定加油站的位置。”其實這道題轉化為純數學問題為:在直線L的同側有兩個點A、B,在直線上找一點P使PA+PB最小。解法為:作A點關于直線的對稱點A′,連接A′B交直線中點于P,這個點P即為所求。講這個知識時,如果設計成數學問題,學生印象不深刻,不易記牢,而若附加在實際生活中“修加油站”問題,則學生們一定會銘刻在心。同時,本題還可以幫助學生解決物理上平面鏡反射畫光路圖的問題。“平面鏡入射光線過A點,反射光線過B點,畫出光路圖。”也是同樣的解法。再如在講比較分式大小時,可把兩個分式相減與0比大小,從而得出兩個分式的大小。如生活實例:“兩次買雞蛋,兩次價格不同,方案一每次買相同的數量(單位:千克),方案二每次買相同錢數的(單位:元),問:兩種方案哪一種更合算?”解法是:設兩次單價分別是a元/千克、b元/千克(a≠b)。方案一每次買10千克,方案二每次買10元錢的,則方案一的
兩次平均單價為: 元/千克,方案二兩次平均單價為:
元/千克,因為 ,所以 ,
因此方案二更合算。這道題學生學會后,可以回家指導家長購物,學生有一定的成就感,記憶深刻。這些與生活相關的數學知識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能運用生活經驗對數學信息作出解釋,并學會利用數學知識為實際生活服務,這也是我們教學的目標之一。
總之,數學離不開生活,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終服務于生活。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避免給學生一道接一道現成的呆板的例題和習題,給學生的應是來自于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實際的素材和信息。真正做到學有價值的數學,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悟數學的真諦。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