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要求改變教學結構,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教學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新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創設了良好的物質基礎。本文就如何使信息技術在化學教學活動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做了探討。
【關鍵詞】信息技術 化學教學 整合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7-0148-01
21世紀是信息技術占主導地位的世紀。信息技術將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變革。在新課程標準背景下,如何將高中化學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是高中化學教師要面臨的長久的問題。整合,就是通過合理的設計、選擇、加工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化學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化學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是以信息技術為先導,以系統論和教育技術理論為指導,根據化學教學規律而進行的化學教學改革。其宗旨是通過在化學教學中有效地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為學生的多樣化學習創造環境。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教師整合過的教學能提高教和學的效率和效果,對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學生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能夠對各種抽象的知識或很少見的知識有更深入的了解,信息技術能幫助教師更好地完成任務,形成“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結構,使個別化學習和協作學習達到和諧的統一。
一 高中化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信息技術的運用,能使許多抽象的化學概念、化學規律、復雜的化學反應環境由靜態變動態,由無聲變有聲,由抽象變具體,不僅能大大增強表現力而且易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有著極高的價值,從而促進學生更好、更快、更準、更深入地把握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在講授新課前播放相應的資料,提供形象直觀、生動的感覺經驗,讓學生產生興趣,或在學生動手做實驗前,展示實驗的標準操作步驟及儀器爭取使用的資料,供學生借鑒。例如在有關“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的教學中,展示人體中含量較多的化學元素和一些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表;在“金屬材料”的教學中,展示古代青銅器、鐵器以及各種現代新型金屬材料的圖片或實物;在有關“環境污染造成的危害”的教學中可用影像或圖片展示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的資料。
二 高中化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為教學中的人文教育提供了條件
信息技術應用于化學課堂不僅要有物質因素,即要有教學活動中的各種媒體,更要有技術的靈魂,即是理性因素,它包括知識、理論、思想觀念、方法和策略等因素。在應用多媒體的過程中,不僅要求教師靈活運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更要結合化學學科的特點把課程、教材、學生三者有機結合,這樣才能備得一堂完整的、精彩的、凸現本節內容知識重點的好課。
三 高中化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課程標準高度關注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化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與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培養的關系。而創新能力的高低,取決于人們的思維方式,啟迪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是創新教育的實質和核心。勇于突破傳統、習慣所形成的思維定勢,重新組合既定的感受、體驗,探索規律,得出新結論。由此可見,創新思維具有生動性、求異性、分散性和獨創性等特征,所以在化學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發散思維能力、逆向思維能力,以達到啟迪創新思維的目的。
四 高中化學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應注意的問題
第一,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技術有機結合。在課堂教學中,傳統的教學媒體,如教具、實驗、黑板、操作等還是要有的,而且要充分發揮他們的教學功能。
第二,選題要合適。并不是所有的課題都適合信息環境中教學,如大部分的理化實驗課,就不適宜。對于可用可不用的,就不用。同樣教學效果的情況下,要考慮經濟效益。
第三,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把學習的過程交給學生。教師應當做些什么?在不同的課型中,教師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的角色又應該怎樣體現?這些問題處理不好,就會出現整合課變成了自學課或傳授課的現象。
第四,要考慮教師和學生信息技術的能力。整合課以一定的信息技術水平為基礎,課程的需求要與師生的水平符合。
第五,整合課所用教學時間,一般比傳授課要長些,在教學設計時,要做好時間安排。其余更多,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分享更多成功的經驗。
總之,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學的整合,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方法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信息資源引入化學教學活動中,合理、機動地運用信息技術,把學習空間還給學生,給學生提供視覺和聽覺感受,豐富學生的想象,有效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的意識和能力,充分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化學教師必須努力更新教育觀念,在不斷提高本學科專業水平的同時,努力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探索符合學生認識發展規律的教學方法,卓有成效地開展現代化的化學教學,迎接新一輪教學改革的挑戰。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