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提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初中物理教材增加了許多探究性實驗,加強了對學生的動手能力的培養。學生通過自己親身體驗和感知而得到經驗,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習慣。探究實驗課讓學生應用所學的知識和經驗去探究新的知識,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因此,探究初中物理實驗課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探究實驗 初中物理 教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7-0150-01
一 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習的求知欲
實驗對初中生有很強的吸引力,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例如:“瓶‘吃’雞蛋”、“用紙盒燒開水”、“萬花筒”、“小孔攝像機”、“水位自控器”、“小門鈴”、“馬得堡半球實驗”、“凸透鏡成像”、“‘煮’金魚”、“小噴泉”等實驗都能使學生注意力集中,認真觀察現象,喚起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學生的興趣不僅僅停留于物理現象,還會激發他們對物理知識的探索,從而熱愛物理,提高學生的探究實驗能力和通過實驗分析問題和處理數據的能力,同時訓練學生動手制作的能力,培養學生動手實驗、探究實驗的精神。
二 充分準備,引導學生動手探究實驗
物理老師在上課前應充分備課,了解學生的性格,清楚地掌握每個學生的特點。教師關注每個學生,讓不同特點的學生實驗能力得到提高,達到探究實驗教學的目的。在課堂上加以正確的引導,才能有針對性地激發他們的探究實驗興趣,使每個學生通過實驗能夠有所得。同時,教師應顧及探究實驗能力較弱的學生,鼓勵他們探究實驗、體驗實驗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悅。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探究實驗,產生持久的興趣。隨著學習的深入,探究能力的不斷增強,教師還應提供機會,通過學生自己的更多實驗來認識規律,了解探究目的,產生較強烈的學習物理的愿望。在探究過程中,教師要強調學生不僅要用腦思考,而且要用眼睛觀察,用耳朵傾聽,動手操作。探究實驗要求我們既要重結果又要重過程,給學生充分的探究機會。
三 實驗探究中的師生關系
在探究實驗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努力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學習,若課堂上過于嚴肅、呆板,學生提不起興趣,就不會積極參與。和諧的師生關系,能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喚起他們內在的求知欲和創造激情,產生強烈的自信和自尊。因此,構建新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探究實驗必須具備的條件。在實驗探究教學中,教師或教材只不過創設若干實驗的條件,至于如何做實驗探索,實驗會得到什么樣的結果,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如果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操作、實驗,然后填寫數據,這樣學生是體驗不到探究實驗的樂趣的。在探究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有目的地進行實驗。如教學“摩擦起電”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毛皮與膠棒、絲綢與玻棒互相摩擦,再互相接近,觀察發生的現象。探究前,讓學生自行設計探究方法、步驟及觀察目的,然后讓學生說一說,教師再指導學生認識,用毛皮摩擦過的膠棒和絲綢摩擦過的玻棒,當兩棒相互接近時,會產生什么現象?同一種棒接近時,又有什么現象?兩種現象一樣嗎?你認為原因是什么?如此實驗過程和實驗目的就明確了,學生能排除其他干擾,很快探究出正確的結論,提高實驗效果。通過學生親自操作、教師的指導,師生共同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 探究實驗有利于培養團隊合作意識
在探究實驗過程中,教師還要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既充分體驗合作的快樂和群體的力量,同時形成良好的科學態度和群體意識。探究性實驗時可采用3~5人一組,根據學生的特點,組內分工要明確,注意發揮每個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的作用,盡量使每個學生都有鍛煉的機會,既分工又合作。在填寫探究報告、設計實驗過程、分析實驗數據等工作中,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觀點、想法進行充分的交流和討論,要使學生認真聽取與同組的不同意見,而發表自己的意見時則應有充分的根據。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其能力不斷加強。加強交流和總結,可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如探究物體運動速度變化的活動中,要由小組內成員進行合理分工,分別完成計時、測距以及運動等工作,每個工作都要認真細致,任何失誤都會影響到探究活動的結果。在探究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讓學生交換角色,以便每位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
五 做好總結和對學生的評價
實驗結束后要認真做好總結,老師應要求學生認真寫好實驗報告,整理實驗用品,做好整潔工作。小結要全面指出學生實驗中的優缺點,并分析原因。對于理論的東西要進行總結概括、科學分析,實事求是地得出結論,從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一絲不茍的精神。對學生的評價應尊重學生的差異性、獨特性,采用多種評價方式,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學生從評價中得到自信、自尊,充分享受成功的快樂。
總之,物理實驗探究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物理的興趣,激發求知欲,自主學習,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全面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