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制度的不斷改革,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數學課程標準》中都極力倡導對學生自我調節能力的培養。由于低年級的學生在認知能力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老師對低年級學生自我調節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
【關鍵詞】低年級學生 數學 自我調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7-0157-01
眾所周知,在學科教學中對學生實施自我調節能力的培養的根本目的是要保證學生學習的高效性,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積極、主動地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檢驗與計劃性學習,所以,老師要在堅持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將教學變為導學,對原先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使學生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之下掌握更多的知識,并進行積極、主動的自主性學習。
一 為何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自我調節能力的培養
第一,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學生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顯著提高,但是與此同時也帶來了競爭,這個急劇變化、迅速發展的社會對學生心理素質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在這個社會里不僅成人需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學生也同樣需要。隨著社會水平的不斷提高,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也越來越高,這就使小學生不得不去面對來自學校、家里、生活、社會等壓力,所以,在小學階段就要注重對學生自我調節能力的培養。
第二,學生內部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由于受到傳統教育的影響導致學生在心理發展的過程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特別是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方面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從小學生數學學習的自尊心、自信心方面來看,認為自己數學學得快樂的學生數比例占到52%左右;從學生平時的考試結果中進行分析,認為考試沒考好并持無所謂態度的學生占32%左右,當得知成績不理想感到慌張和抱怨的學生又明顯高出好幾個百分點;對自己的數學整體學習能力感到滿意的學生更是少之又少,僅占19%左右。從中可看出,學生們在學習數學的時候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緊張、缺乏自信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因此,在數學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變得非常迫切。
二 小學生在學習自我調節能力中所存在的問題
第一,自我調節能力欠缺。由于小學生年齡比較小,存在著明顯的依賴心理,在自我意識方面的認識也不高。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特別是那些成績不好的學生其自控能力相當差。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雖然比幼兒階段的學生有了一定的自控能力,但是還沒有發育完全,對外界的影響與暗示完全沒有自控能力,其主要表現為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不自覺地去模仿別人等。
第二,對學習策略的運用能力不強。小學階段的學生在學習策略方面的認識尚處于萌芽階段,在學習中離開了老師的指導就會變得手足無措。在這個階段的學生基本上不能獨立地調節和有計劃地進行學習。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提高,低年級學生自我調節能力的培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三 培養小學生數學自我調節能力的策略
第一,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币虼?,老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要注重對學生興趣的培養,要多采用直觀形象和具體材料來進行問題設置和故事教學等,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增強學習興趣。在傳統教學中,老師在數學教學中所講解的例題、概念、法則等都是書本上的,脫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易使學生感到枯燥、抽象,難以理解。因此,老師要根據生活情境來進行問題創設,給學生提供一個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數學生活的機會,增進對數學的好感,讓學生們在老師精心創設的學習背景中積極思考,激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從而產生自主探索、思考、討論和解決問題的欲望。
第二,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生如果能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探究精神,便掌握了學習的金鑰匙,為自己的思維插上了翅膀,使自主學習得到充分發揮。如,老師在對某一個知識點進行講解的時候故意講錯,當有學生發現了這個問題時,就借此機會對該學生進行表揚,鼓勵大家在科學上要有質疑和判斷精神。在進行科學探究時,老師要不斷地給學生創造機會,盡量讓課堂更加貼近學生生活,不斷地激發并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 結束語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自我調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老師不斷地改善課堂教學環境及教學方式,不斷地去啟發學生,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給學生一個展示自己的空間,使學生敢于暴露自己在學習中的不足,從而實現對學生自我調節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袁旭.淺談小學生數學興趣與基礎學力培養[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1(10)
[2]李艷華.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自我調節學習能力的培養[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0(24)
[3]梁宇、袁俊.淺談新課程下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J].大眾科技,2010(1)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