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境教學,是指讓學生置身于某種特定的情感氛圍中,從而產生濃烈的學習興趣的教學方式。自新課改實施以來,情境教學不僅改革了傳統教學中呆板、枯燥的教學方式,同時也從本質上提升了學生學習的欲望。由于初中數學本身的教學特性,所以更需要有效的教學情境來輔助教學。那么,我們怎樣才能創設出有效的教學情境呢?
一 問題情境提升思維
海森堡說過:“提出正確的問題,往往等于解決了問題的大半?!痹诔踔袛祵W教學中,問題更是引導學生深入教學的必要手段。通過有效的問題情境,不僅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學生的理解與思維的發展。因此,要想提高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就必須創設出有效的問題情境。
如,在教學“無理方程”時,為了更好地引發學生對無理方程的思考,我設計了如下問題情境:老師手上有一條長為30厘米的線,要求用該線拼出一個一條直角邊為5厘米的直角三角形,問該直角三角形另外兩條邊的長度各為多少?根據已知條件及直角三角形滿足的勾股定理,設另一條直角邊為x厘米,可以得到兩個方程:(1)52+x2=(30-5-x)2;(2) 。分析得到的方程,大家發現方程(2)和我們以往學的方程不一樣,而且我們也無法解除方程(2)的結果。于是我引導學生討論分析這個方程的特點,最后順利引出無理方程的定義:方程中含有根式,且被開方數是含有未知數的代數式,這樣的方程叫做無理方程。
在這個案例中,讓學生直接接受什么是無理方程比較困難。所以,我通過這樣一個問題情境來引發學生的思考。同時要指出的是,問題情境的作用不僅僅是提出問題,而是讓學生在問題中產生思考,從而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二 操作情境引導探究
數學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教學建立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上。同時,對于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的學生來說,最深刻的體驗莫過于親身實踐。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給學生創設具有操作性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從用耳朵聽數學轉變為動手做數學,從而培養起學生對數學的探究思維。
如,在教學“勾股定理”時,我給學生每人發了一張圖片(如右圖),然后提出問題:這個圖是由一個直角三角形和以直角三角形三邊為邊的三個正方形構成的,現在讓我們大家一起來分析這個直角三角形三邊有什么關系。同學們可以自己動手量一量。通過學生的測量,他們得出這個直角三角形的三邊分別為3厘米、4厘米和5厘米,然后,我又接著問:結合我給大家的圖形,找出這三個數據之間的聯系?同學們進過思索和實踐得出,在這幅圖中,兩個小正方形的面積相加剛好等于最大的那個正方形的面積,也就是32+42=52,說明在直角三角形中,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于斜邊的平方。在此基礎上,我又給學生出示了幾個邊長不一的直角三角形,讓同學們驗證這一結論的正確性。
通過這樣的動手操作,學生不僅真正明白了勾股定理,同時也在自主實踐的過程中培養了探究能力。
三 合作情境引導交流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學習目標和任務,在明確的責任分工下完成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不僅能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共同發展,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主動學習能力。同時,數學新課標也指出,有效的數學教學首先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給學生創造出適于合作學習的教學情境,從而在引導學生交流上實現有效的數學教學。
如,在教學“全等三角形”時,學生在前面已經詳細學習了三角形的有關知識,因此,我決定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自主探究出全等三角形的定義。首先,我給學生進行了合理的分組。然后,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展示“大風車”的平面圖,讓各個小組的學生討論分析大風車上各個三角形的特點;同學們很快便得出大風車由四個三角形組成,并且四個三角形完全相同。最后,再給學生出示生活中常見的全等三角形圖案,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交流討論,得出全等三角形的定義:能夠完全重合的兩個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通過這樣的合作學習,不僅加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同時也讓學生更深刻全面地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定義。
四 活動情境引導創新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學習能被思維、情感、創造、優美、游戲的光輝照耀的話,學習對于學生來說,可以成為一種富有興趣的、引人入勝的事。”這句話說明在教學過程中,活動情境對教師和學生的情緒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學本身就是按活動的形式來展開的,但這并不是活動情境,活動情境是指在正常數學教學范圍之外創設出來的,具有引發學生創新思維和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活動。它是對課本內容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對知識和能力的完美利用。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通過創設問題、操作、合作及活動的教學情境來展開教學。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循著知識產生的脈絡去準確把握學習內容,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幫助學生順利實現知識的遷移和應用,從而實現高效的初中數學教學。
〔責任編輯:王以富〕